浅析舒曼钢琴套曲《蝴蝶》的创作特征

2017-10-11 09:03刘晓雨
黄河之声 2017年14期
关键词:套曲舒曼大调

刘晓雨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浅析舒曼钢琴套曲《蝴蝶》的创作特征

刘晓雨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舒曼的钢琴套曲在舒曼钢琴创作中占有较为显著的地位,本文以《蝴蝶》这首钢琴套曲为例,通过分析这首套曲的创作体裁和创作手法这两个方面,进而使读者了解这首作品的创作特征。

舒曼;钢琴套曲;《蝴蝶》;创作特征

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1810-1856)是十九世纪中期德国优秀的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舒曼创作的体裁形式多样,如交响乐、协奏曲等,但钢琴作品却是舒曼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钢琴套曲成为了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体裁上的一大亮点。

一、创作形式

舒曼在1829年创作了作品《蝴蝶》,于1831年正式出版,这是一首由12个音乐鲜明、短小精湛的小曲组成的标题性钢琴套曲。这首钢琴套曲并不是描写蝴蝶的作品,而是受湘·保罗·李赫特小说假面舞会的情节有感而写,就如舒曼自己所说:“告诉大家尽快阅读湘·保罗·李赫特的小说《妄自尊大的时期》,因为《蝴蝶》想要成为《假面舞会》的音乐象征。”

舒曼《蝴蝶》这首钢琴作品是套曲的体裁形式,由十二首钢琴小品组成,“套曲”一词是从希腊文Kyklos译来,含义是“圆周”、“集团”,是一种由若干在曲式结构上各自独立、音乐性质上互相对比的部分组合而成的特殊曲式。套曲的体裁形式易于和变奏曲曲式混淆,虽然与变奏曲曲式近似却有实质性的不同,变奏曲虽然每个变奏结构完整,但单独演奏其中的一个变奏是不可能的,这样打破了变奏曲式完整性。但套曲却与之相反各个乐章虽然结构完整却可以单独演奏,《蝴蝶》这首套曲中的十二首小曲就可以单独演奏,并且舒曼的套曲则常常以文学性构思的题材将各个小品组合。《蝴蝶》这首钢琴套曲就是舒曼受小说情节的影响而写,由此创作了具有象征性的标题音乐,并将这12首小曲都标注了小标题,分别是:化装舞会、瓦尔特、布尔特、假面、维娜、布尔特之舞、交换假面、招供、急忙、卸妆、匆忙、终场与踏上归途的兄弟们。舒曼将不同音乐形象的小品,组合在一起,又表现了统一的构思,完美的展现了套曲这一题材形式。

二、创作手法的分析

舒曼《蝴蝶》这首钢琴套曲创作手法多样,将12首不同结构,不同调性,不同速度的小品组合在一起,织体精炼但和声变化丰富,这些12首小品结构的变化,表现了这首标题性音乐的多样性,使标题性音乐的内容更加丰富鲜明,以下是笔者对这12首小品的创作手法分析:

(一)引子的调性是D大调的,以四三拍的单句形式出现,以Moderato中速的速度将乐曲拉开了序幕,展现了舞会即将开始的场景,并且最后一个音终止在了A上,这是D大调的属音,和后面第一首第一小节的A音相互呼应,由此十分巧妙的引出了第一首乐曲。

(二)第一首化装舞会,此小品是四三拍,调性为D大调乐曲,是一首单二部曲式,但乐曲的织体却非常丰富,首先出现八度音阶式的四次模进,通过八度的旋律线条的上下起伏,将主题的旋律表现出来,并且配合左手圆舞曲的伴奏音型,展现了舞会轻松欢快的氛围(见谱例1)。其次第二小节上出现了离调和旋一六级上的属七和旋,又由最初的D大调到第9小节时转为了降A大调,出现了短暂的离调,在9到12小节又出现了一些变化音,这种大小调频繁的变化使音乐的色彩表现更为丰富,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特征。

谱例1:

(三)第二首瓦尔特,主要调性为降E大调,以四二拍的单一部曲式出现,一开始通过双手向上并行的琶音和向下的左右手交替八度进行,在通过乐曲速度的提示急板Prestissmo,推动了旋律线条的发展,生动的表现出年轻小伙穿过舞会大厅的场景。后面此曲又变为了降A大调,并且把右手的附点和左手的空拍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见谱例2),使旋律线条更加多变,展现出了舞会大厅中滑稽古怪的氛围。

谱例2:

(四)第三首布尔特,调性为升f小调,在11小节时进入了A大调,此时旋律比原来变得更加明亮,到了19小节时又回到了升f小调,此时需要注意的是到了19小节时右手的主题旋律先进行,左手以慢两小节的形式出现主题旋律,同样的主题旋律错开拍子前后的相互进行,由此卡农的形式出现(见谱例3)。此小品以四三拍单三部曲式出现,这首小品的节奏以四分音符的节奏型为主,并全篇使用了八度的音型,且开始每个八度加了重拍,打破了原有三拍子的韵律,表现出了一种进行曲的风格,描绘出布尔特坚强、务实的人物形象。

谱例3:

(五)第四首假面,以八三拍单三部曲式出现,速度为Presto急板。调性为A大调,到了17小节后变为了升f小调,最后又终止在了A大调上,并且在第二部分(17-33小节)的时候调性转换频繁,出现了从#g—#c—#f—b—e—#f的过程,这些调性的变化丰富了和声的织体,使旋律的音响效果更为多变。而且这一首小品和上一首小品有一些共性,都是以八度的形式作为主题旋律,并且都是在A大调和升f小调中转换,但表现出的音乐形象却相反,一个坚实有力,一个灵动轻巧,而节奏起了很大的作用,此小品多运用附点和切分的节奏型,又配合三拍子的节奏,推动了旋律线条的发展,仿佛看到美丽的女士跳舞转身的画面。

(六)第五首维娜,这是一首降B大调的小品,以四二拍单二部的曲式出现,是以中板的速度出现,此小品虽然有多个声部一起进行,但以三个声部的旋律出现为主,第一个声部节奏型主要以前八后十六和大附点的形式为主,而剩下的声部节奏型主要由二八的节奏形式构成,第一个声部将主旋律呈现出来,旋律多以二度极进为主,配合节奏型的进行展现出柔美绵长的旋律音,低声部长音低沉却如歌,配以中声部的重复双音,衬托着高声部旋律的进行(见谱例4),将少女维娜温婉典雅的形象展现出来,到了9至18小节,转为了g小调,sf和旋的加入使与之前柔美的音乐形象发生了变化,好似维娜和瓦尔特在一见如故的诉说,到了19小节再现部的时候调性又回到了降B大调,但旋律单一的形式变为了八度的形式,使和声效果更佳丰富,音乐形象展现更为鲜明。

谱例4:

(七)第六首布尔特之舞,以四三拍回旋曲的形式出现,回旋曲式是在音乐创作中运用最广泛和极具特色的一种曲式,由超过五个部分的段落所构成,分为主题和插部,而此小品是最为典型的回旋曲式,由重复三次的主部与两个不同结构和性质的插部构成。主部调性以d小调为主,分别是在:1-8小节,17-27小节,32-38小节出现,主部主题的旋律以切分音和旋式的结构配以八度模进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将和旋重音落在了第三拍上,而且开始主部主题出现的时候力度都是由sf一f递增,到了最后力度变为由sf一ff递增,由此将主部主题布尔特刚强的音乐形象表现出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将三次出现主部主题的结尾都稍作了细微的调整,使音乐形象表现更为细腻。插部出现分别是:9-16小节,28-31小节,插部的调性变为了A大调和F大调,此时音乐情绪更为明快,通过主部与插部的结合,形象的将小说中的舞步和舞会喧哗的场景表现出来。

(八)第七首交换假面,以八三拍单一部曲式出现,开始1-8小节的引子为f小调,引子后四小节的旋律是前四小节旋律高八度的体现,并且引子这出现了音乐术语semplice(单纯的),使开头引子旋律听起来较为平和,到了主题9-24小节时转为了降A大调,此时三个声部的节奏型贯穿主题的始终,尤其是低声部琶音形式衬托着高声部旋律的发展,使抒情迷人的音乐中体现出主人公对幸福的渴望。

(九)第八首招供,调性为降D大调,经历了由升c小调到降D大调,到同主音小调降b小调,最后转入降D大调的过程。此小品以四三拍的再现二部曲式出现,进行以和旋的形式为主,一开始明朗热情的升C小调伴随着强有力的和旋出现,展现了舞会的热闹,和前面第七首优美柔和的小品形成强烈的反差。到了第九小节,音乐情绪发生变化,调性转为了降D大调,和旋的力度由ff转为p,并且在和旋的第三拍上加入了重音,形成了玛祖卡的节奏,将圆舞曲轻快的感觉展现出来,音乐的情绪变得更为灵动活泼(见谱例5)。

谱例5:

(十)第九首急忙,以四三拍单二部曲式出现,速度是Prestissimo急板,调性为降b小调,此小品经历了两次转调,分别为降D大调和降A大调,这是一首四声部的小品,是用模仿复调的形式写成,一开始右手持续十六分音符的走动,配合左手重复出现降b小调的根音,将兄弟二人换衣服的匆忙场景表现出来,到了主题的部分变为了以双音级进的形式出现,并且由一开始的连奏改为了断奏,主题音调在四个声部里穿梭,营造出瓦尔特知道维娜喜欢他时的欢欣氛围(见谱例6)。

谱例6:

(十一)第十首卸妆,这是一首有引子和结尾的单二部曲式。引子为C大调八三拍,一开始主和旋与属七和旋交替使用,然后音程以跳音的形式级进进行,左手的旋律以八度和音阶的形式进行(见谱例7),这里出现的和旋和音程借鉴了第八首和第九首主题音调的感觉,起到了音乐之间的承上启下。到了17-24小节的时候,调性变为了G大调,这时的节奏也变为了四三拍,力度也由pp转化为FF,强有力的和旋进行和前后的音乐表现形成了有力的对比,将布尔特出现的场景展现出来,到了18小节以后音乐情绪变为了梦幻的三声部的圆舞曲形式,和声伴随右手主旋律左手分解和弦的形式不断变化,到了69-72小节时音乐情绪由mf-ff,这里的旋律与第八段的旋律相似,到了73小节乐曲又变为了p,这首小品通过力度的音乐变化,使音乐情绪的变化也变得明显。

谱例7:

(十二)第十一首匆忙,这首小品是整首套曲中最长的一首,也是节奏型最为变化复杂的一首。是一首四三拍再现复三部曲式,调性为降D大调,乐曲一开始1-3小节的序为波兰舞曲的节奏,将重音放到了第一拍,又出现渐强的音乐符号,将舞会的氛围烘托了起来,到了A部4-31小节时,节奏形式变得丰富起来,以前八后十六和四十六的节奏型为主,并且加入了短倚音和在22小节出现的交叉式切分节奏形式,为轻盈的圆舞曲形式增添了一丝俏皮,将全新的主题展现出来。到了B部32-47小节,这时音乐主题又发生了变换,右手分解八度和左手切分节奏的组合,将原本欢快的舞曲变成了柔美朦胧的舞曲,这一段中也出现了八度倚音的形式,配以左手切分的节奏的形式,使整体柔美的B部中增添了一丝活泼的感觉,也为引出欢快的的再现A部48-67作了铺垫(见谱例8)。

谱例8:

(十三)第十二首终场与踏上归途的兄弟们,这首小品是一首D大调的有尾声的复二部曲式,拍子经历了由四三拍,到四二拍,再到四三拍的过程。作者一开始旋律以和旋和双音的形式有力的进行,这里的旋律借鉴了德国民谣《老祖父之舞》的主题,展现了庄严的舞会场景,到了24小节时,第一首主题的旋律出现,而左手则是以《老祖父之舞》的主题进行,以复调的形式将两个主题共同展现出来(见谱例9),从而使和声表现更为丰富,这种结合将瓦尔特赢得爱情胜利的音乐形象完美的表现出来,在最后作者又通过,出现的六次A音,拟作钟声,将音乐的旋律与作品的文学性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告知舞会即将结束。

谱例9:

三、结语

通过分析舒曼《蝴蝶》的音乐特征,我们可以看出这首作品多用于描写舞会三拍子的节拍写成,曲式形式多样,和声变化丰富,旋律进行多使用于3到4个声部的进行,由此展现出了十二首小曲丰富的乐思和鲜明的音乐形象。

[1]巴琴斯卡娅.舒曼传[M].音乐出版社,1957.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3]但昭义.但昭义钢琴教育文论[M].上海音乐出版,2011.

[4]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5]贺力.舒曼钢琴曲《蝴蝶》的浪漫主义特征[J].大舞台,2012,06.

[6]万春.舒曼钢琴曲《蝴蝶》的音乐特征与演奏技法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

猜你喜欢
套曲舒曼大调
北曲套曲体式研究述评
安东尼奥·罗塞蒂圆号作品《降E大调协奏曲》的演奏技巧分析
音乐与爱情——舒曼与克拉拉的爱情马拉松
清宫庆典承应戏中的【醉花阴】套曲
G大调随想曲
舒曼奢华系列AL1新品推介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
音乐与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