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的词汇化

2017-10-11 23:21骆柔嘉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词汇化动因机制

摘 要:本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出发,考察了“相当”在文献中的具体使用情况,结合语义、句法功能等方面,分析其词汇化的过程。我们认为,句法位置和语义磨损的相互影响促使其词汇化过程的完成,重新分析和隐喻是“相当”词汇化的重要机制。

关键词:相当 词汇化 机制 动因

一、引言

“相当”在现代汉语中有动词、形容词和副词三种用法,但这三种用法并非一开始就存在,是在语言的具体使用过程中,随着语义和句法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本文通过对古代汉语语料的整理,讨论“相当”成词的历程,并尝试分析导致其词汇化的动因与机制。

二、词汇化过程

吕叔湘认为,“诗行渭传‘内相亲疏:‘相者,两相之辞。此义之相自先秦以迄今兹,恒所习用,无待示例”①。王力(1985)认为,“‘相是个反身代词,表示‘互相,作状语”②。而“相”用在动词前,有学者推测可能是古汉语动宾语序的残存。通过此,我们判断“相当”的“相”为代词词性,意为“互相”。《说文解字》中“当,田相值也”③,其本义是两块田相当、相等,词性为动词。

(一)先秦两汉时期

我们从北大语料库中检索到“相当”最早用例出自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例如:

(1)以百与六十为无穷者之虑,其情必不相当矣。(《吕氏春秋》)④

(2)此形名不相当,圣人之所察也,苌弘则审矣。(《吕氏春秋》)

“相”和“当”构成一个状中短语作谓语,表示“两方面或多方面的事物差不多,情况互相符合”。例(1)中,“年纪上百或六十的人”和“无穷者”比较,他们的实际情况一定不相同。例(2)中,将“形”与“名”相比较,两者不相符。此时,“相当”中的“相”做代词,表“互相”;“当”做动词,表“符合,相配”,在句子中充当谓语,是状中短语,可以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

此外,在上古汉语中,“相当”另一个常见用法是用于军队对峙。例如:

(3)是故明主外料其敌国之强弱,内度其士卒之众寡、贤与不肖,不待两军相当,而胜败存亡之机节,固已见于胸中矣。(《战国策》)

在例(3)中,“相当”也是谓词性的偏正短语,充当谓语成分,“相”作状语修饰动词“当”,“当”为“面对面”之义。此外,“相当”的词义又进一步发展,出现“适宜,得当”的含义。例如:

(4)明主,犹奚仲也,言辞动作,皆中术数,故众理相当,上下相亲。(《管子》)

(5)八尺为行,果类相从,纵横相当,果熟收敛,不得吮尝。(《僮约》)

例(4)和例(5)并没有两者或多者进行比较,“相”的语义开始弱化,演变出“得当,适合”义;“相当”在此时仍做谓语,可以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在形式上像动词,但在意义上具有表性质的形容词的用法。

(二)六朝至隋唐时期

六朝至隋唐时期,“相当”的用例有所增加。从语义上来看,除了继续表示两事物差不多、相配,又出现在描述物体空间分布关系时,表“相对”义。例如:

(6)子春曰:“吾欲自与卿旗鼓相当。”(《三国志》)

(7)於中逐长穿井十口。井必相当,斜角则妨地。(《齐民要术》)

(8)行欲小掎角,不用正相当。(《齐民要术》)

例(6)中的“旗鼓相当”,表示两人的实力差不多。另外,“对峙”的含义也有所发展。许多学者对《齐民要术》中多个“相当”进行讨论研究后认为,当“相当”在描述物体空间分布关系时,为“相对”义,但这种“相对”不仅仅是“面对面”或者“相互朝着对方”的简单直接对应,更多是事物在方向、位置、角度、长度、大小、形状、数量、抽象等各方面的相互对应关系。例(7)描述的是十口井的空间位置关系,例(8)描述的犁地种树的位置,虽然解释为“相对”义,其内涵比“对峙”义更为复杂。

此外,表性质的“适合,恰当”义也进一步发展。例如:

(9)选人歌曰:“今年选数恰相当,都由座主无文章。(《选人歌》)

(10)避暑最须从朴野,葛巾筠席更相当。(《药名离合夏日即事三首》)

隋唐时期多次出现“恰相当”的用法,能受程度副词“更”的修饰,可见“相当”已经开始具备形容词的属性。根据例(9)和例(10)推测,“适合”义是其形容词用法的词义基础。“相当”除了在词义上满足形容词的性质属性外,同时也具备了形容词的句法特征。

(三)宋元明清时期

宋元明清时期,动词“相当”做谓语,其后不接宾语的用法依旧巩固发展,以“两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相称,配得上”为主要义,“对峙”的语义用法有所减少。但表“适合”义的形容词进一步发展,句法位置也发生了改变。例如:

(11)今奉一器,其价相当。可乎?(《太平广记》)

(12)他是个矫帽轻衫小小郎,我是个绣帔香车楚楚娘,恰才貌正相当。(《倩女离魂》)

(13)眼下儿女没有相当的人,将来他再得儿子,弟弟的二女儿三女儿可以与他家订婚。(《曾国藩家书》)

从语义上来看,例(11)中“相当”义为“差不多,相等”;例(12)义为“相配”;例(13)为“适合”的含义。从句法位置上来看,例(11)、例(12)仍然作谓语,可以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但例(13)中,“相当”的句法位置发生了改变,从谓语位置转变为定语位置,开始具有修饰名词的功能。此时,“相当”的形容词用法的语义历时演变也基本完成。

历时语言事实表明,“相当”从“互相符合,差不多”义的谓词性偏正短语逐渐过渡到“相称”义的动词再转变为“适合”义的形容词,根据这一路径完成詞汇化的过程。

三、“相当”词汇化的动因与机制

董秀芳(2002)指出,所谓词汇化是指“从句法层面的自由组合到固定的词汇单位的演变过程”⑤。“相当”由最初谓词性偏正短语到一个高度融合的动词,再进一步拥有形容词的用法,是在多种动因和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endprint

(一)“相当”词汇化的动因

1.句法位置

从句法位置上来说,首先,线性序列的组合连用为它提供了前提条件,句法位置上的紧密相连,诱发其凝固成词。从北大语料库中我们发现,“相当”在先秦文献中就开始前后相随,这为其向动词发展提供了位置上的便利。其次,随着“相当”一词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语义改变为其句法位置的转变奠定了基础。在词义具有表示性质的基础下,“相当”从谓语的位置转移到了定语的位置,句法位置更加符合形容词的基本要求。

2.语义磨损

从语义上来看,“相当”最初是谓词性短语,表示两个事物(或多个事物)“差不多,配得上”,后来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形容词性用法,为“合适”义,表示事物与某标准相符合,这是“相当”最初表示两事物“相配”的抽象产物。由于“合适”,即事物符合某一标准,这本身存在程度的问题,这也为“相当”进一步虚化为程度副词奠定了语义基础。

在词汇化过程中,“相当”的语义变化是其成词的重要因素。“相当”中的“相”是个代词,修饰动词“当”,因此可以对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比较。但在使用过程中,“相”的词义逐渐虚化,对“当”的限制作用减弱,不再局限于两个相似或相反的事物比较,而变为一事物是否合乎某一抽象的标准,从而产生“合适”义。所以,“相”的语义磨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相”的意义逐渐弱化,对“当”的限制作用减弱,逐渐成词,“相当”也从比较两个事物这一双方面的行为转变为单方面的比较行为。

(二)“相当”词汇化的机制

1.重新分析

重新分析是一种主观行为,它的作用是从认知角度把各种虚化过程加以确定,使之明确化和形式化,并标志着这类虚化过程的最终完成。在“相当”词汇化的阶段中,“相+当”作为状中短语重新分析成为一个动词,在凝固过程中,“相”的意义逐渐弱化,“相”和“当”之间的界限消失,由两个性质不同的独立语言单位——代词和动词逐渐融合,重新分析,成为动词。“相当”词汇化过程的重新分析有两个重要的情形:第一,从两个独立的词逐渐演变为功能上只相当与一个词的动词;另一个是情形是动词逐步被用作表示事物性质的形容词,成为全新的一种词性。这是由语义和句法位置变化共同作用而形成。

2.隐喻

隐喻是根据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以及从基本、一般的具体概念转向更为抽象的概念。“相当”的词义内涵是事物从具体的比较向更为抽象比较的方向发展。最初是相同或相反的两种或多种事物进行比较,表示“相称,相配”,这是一种双方的行为;而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演变为一事物与某一标准进行比较,表“合适,适当”义,这是一种单方面的行为。

四、结语

从上述历时分析可以看出,“相当”的成词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通过词义的转变实现了转类———由状中短语到动词;第二,成词以后又经历了一系列功能上的演变,由动词转变到形容词。重新分析和隐喻是其词汇化和进一步虚化的机制,句法功能和语义变化是其历时演变的重要动因。

注释:

①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03.

②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59—60.

③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292.

④本文语料来自北京大学CCL语料库.

⑤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

出版社,2002:219.

参考文献:

[1]曹秀玲.“相当”的虚化及相关问题[J].中国语文,2008,

(4).

[2]呼叙利.“相当”商诂[J].语言研究,2012,(1).

[3]杨旸.双音节次高级绝对程度副词语法化的认知分析——以“相

当”“非常”“十分”为例[D].郑州: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

出版社,2002.

[5][美]鮑尔·J·霍伯尔,伊丽莎白·克劳丝·特拉格特.语法化

学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骆柔嘉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315211)endprint

猜你喜欢
词汇化动因机制
课程思政的动因、理路以及堵点治理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介词“依据”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研究
“V三V四”的构式及贬义色彩形成原因
皮革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的风险度量及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