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地拖延

2017-10-12 12:12Lachel
读者·原创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驱动力消极事情

文|Lachel

如何高效地拖延

文|Lachel

对拖延的“误解”

一直以来,我们对“拖延”的理解基本都是负面的,尽管最终能够完成任务,但我们会认为,如果一开始就着手去做的话,会好整以暇,做出来的效果会更好。我们甚至认为,很多优秀的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有自控力。

但真的是这样吗?

组织心理学家亚当·格兰特在他的一次演讲中提出,那些优秀的“原创者”(比如画家、作家、电影人等),其实大多数都是拖延症患者。

他把人群分成三类:零拖延者(总是立刻行动),中度拖延者(先把任务拖一阵子,再行动),以及重度拖延者(拖到不得不做再行动)。经过实验和观察,他的结论是:许多领域的佼佼者,往往不是零拖延者,而是中度拖延者。

这是为什么呢?

亚当·格兰特认为,立刻行动的人常处于一种匆忙的状态中,他们的行动往往欠缺思考;重度拖延者则处于压力和焦虑之中,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表现;而中度拖延者有足够的时间去检验他们的想法,从而做出更好的作品。

正如时间管理专家阿兰·拉金所说:“你以为我在拖延,其实我是在思考。”

这个观点,是有理论支撑的。

2005年,哥伦比亚大学和麦吉尔大学的两位教授在一篇论文中指出:拖延其实有两种,一种叫作“积极拖延”,另一种叫作“消极拖延”。“消极拖延”会降低效率,“积极拖延”不但不会降低效率,反而会提升效率。

两位教授认为,积极拖延者并不是真的在拖延,他们只是特别喜欢在压力之下工作,享受肾上腺素狂飙的感觉。当手头的工作紧张、迫切、时效性强的时候,他们的表现会更加出色、专注,产生的正反馈和快感也会特别强烈。

因此,当手头的任务不够紧迫时,他们去做的动力就会非常低。

我身边的很多拖延症患者,其实都是这一类—无论手头有多少事情,他们总要等到deadline 前才开工。不是不愿意做,而是因为一来高度的压力会迫使他们更投入,做出来的效果更好;二来在相同的结果之下,这样耗费的时间更短,节省下来的时间,就是赚到的。

拖延,本质上是大脑的一种“缺陷”:喜欢安逸,不喜欢消耗资源。那么,既然拖延无法避免,我们为何不与拖延和解?

只要能够将工作掌控在自己手中,保证不出差错,适当的“积极拖延”其实是有利的。

“积极拖延”对工作的正面影响

实际上,许多效能专家和企业高管也都论述过“积极拖延”对工作的正面影响。总结起来,主要有下面三点:

1.积极拖延能帮你用“发散思维”找到更好的想法

与“发散思维”相对应的是“专注思维”。如果你全神贯注于眼前的事务,按部就班地进行思考和执行,你用的就是“专注思维”;反之,如果你让大脑放空,让碎片化的思绪和念头在脑海里漂浮,让它们自行组合,构造出一个个联系和模块,你用的就是“发散思维”。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电影编剧看着她手上的剧本—主角是个邪恶的女王,最后被正义的一方打败了。这位编剧不满足于这个老套的模式,开始思考,能否有一些不同的东西?然后她重写了故事大纲,把女王写成了一个悲剧式的英雄。

于是,《冰雪奇缘》诞生,一举拿下了12.77亿美元的票房。

当我们脑海中出现一个念头时,潜意识中会将它跟我们接收到的其他信息联系起来。有时,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打破陈规,找到一种全新的可能性。

所以,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障碍,不妨先放一放,将它暂存在大脑里,慢慢酝酿、发散。也许,一条更好的路径将就此开启。

2.积极拖延,能有效提高你的投入产出比

一个事实是,有些事情,无论我们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它的结果都不会有明显的改变。

有研究表明,大多数战略和市场决策,企业家们其实都是在短时间内快速做出的,而结果显示,它们都是正确的。

原因在于,这些企业家通过长年累月的积累,脑海中已经形成了一个高度详细的数据库。对于外界的关键信息,他们能够在脑内的数据库之中进行对比、计算,迅速找出最优方案,并做出应对—这种现象称为“商业嗅觉”。

当然,这只针对他们熟悉的领域。

对我们而言也一样。花费一个星期写一份报告,跟花一天时间写一份报告,报告的质量往往不会差太大。原因就在于,写报告跟做商业决策一样,更多的是依赖内在的积累和分析。对于论据和数据,我们往往已经了然于心,只需要将它们组织成文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与其提前开工,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和忙碌之中,不如留到deadline之前,用最专注的状态,一气呵成地将它解决。

这不但能有效地节省你的时间,而且也可以使自己的精力集中在现阶段最紧迫和最重要的事情上,帮助我们优化事项的优先级。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上面讲的“积极拖延”和“消极拖延”最主要的区别在哪里呢?

“积极拖延”只是把完成任务的期限往后延,并不是完全放任不管。这需要做到两点:第一,对任务有确切的把握和掌控力,并确保自己能够完成;第二,它需要对任务进行前期的规划和思考,以期在最终执行时摒除一切干扰,直接上手。

但如果你完全不去思考,只是等到最后一刻才着手开工,连任务要怎么做都不清楚,那就是“消极拖延”了。

是不是所有的任务都能用“积极拖延”去应对

显然不是。“积极拖延”无法应对没有明确截止时间的任务,比如背单词、读书、写作、健身……有多少次,你写下这些计划,言之凿凿,但最后依然坚持不下去。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些计划没有截止时间。

那么,如何用“积极思维”的原理,应对这些没有明确期限的任务,避免无限期地拖延下去呢?

1.创造一个足够有诱惑力的前景

对于被分配到的任务,人会有两种动力:外在驱动力和内在驱动力。

“积极拖延者”的特征是:具备很高的外在驱动力,但内在驱动力很低。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慢慢上升,直到超过警戒线时,他们才会去做。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创造一个美好的前景,来强化内在驱动力,从而将“愿意去做”的信念提前。

如果你想攒钱去旅行,可以把目的地的海报、照片等打印出来,贴在房间里、手账上,时时翻阅,让这种美好期望成为你攒钱和开源的动力。这就是一种通过强化内在驱动力,来迫使我们采取行动的方法。

2.找到令你兴奋的东西,将它们跟任务联结起来

我最常用的方法是问题导向—遇到缺乏动力去做的事情时,我会将它转化成问题,向自己提问。这样一来,我的行动就从“完成任务”变成了“去解决这个问题”。

而解决问题是人天生的兴奋点。

同样,如果工作涉及一些我不熟悉的领域,我就会对自己说,这是一个了解新领域、获取新知识的好机会。无论是搜集信息,还是请教别人,抑或是通过执行项目去做尝试和摸索,都能使我了解和深入接触这个新领域。

这样一来,就能将不熟悉的工作、“舒适区”之外的工作,转化成“学习”,降低心理阻力,提高内在驱动力。

3. 跟随感性决策

我提到过无数次理性的重要性,但是,如果实在不想做,可以参考英国作家马克·福斯特提出的一套方法,他称其为AF(自动聚焦)System时间管理法:

a.将所有需要做的事情列出清单。不要做任何考虑,巨细靡遗地列出来,尽量细一点儿。

b.从第一项开始,问自己:完成这项工作的意愿有多高?从1分到10分打分。

c.找出分数最高的一项,动手去做。在结束之前,不要考虑别的事情,也不要转移注意力。

d.完成之后,把这个事项划掉。

e.重复c到d。

参照这一方法,可以保证你每一天都在完成一些事情,并且完成的是当下行动意愿最强烈的事情。

其实,无论是“积极拖延”还是“消极拖延”,最需要避免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为了拖延而让自己无所事事。

如果在拖延的同时你能够去做一些事情,哪怕并不是特别重要的事,只要能推进项目,保证一定的产出,也是可以接受的。

如何跟拖延和解

在对付拖延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千万不要把拖延看得太严重,不要对自己产生负面想法,诸如自控力差、一事无成……

记住,拖延并不可怕,它是每个人都会有的状态,甚至有利于提升效率。

最简单的调整心态的方法,就是让自己看到拖延的正面效果。

例如当我不想写稿的时候,为了减轻罪恶感,我会去读书、查资料……常常半天过去还没动笔,但记了一大堆笔记。这些笔记经过梳理、加工、内化,都会成为创作源泉。这些,就是可视化的“拖延的正面效果”。

如果你时常拖延,不妨问问自己:“拖延的时候,我都在做些什么?有没有一些能够让自己安心的成果?”

如果没有,就调整一下自己的状态和行动,让拖延成为你的另一种动力。

猜你喜欢
驱动力消极事情
消极的后果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偏向型技术进步视角下天津市经济增长驱动力研究
偏向型技术进步视角下天津市经济增长驱动力研究
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驱动力因素分析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创新“驱动力”助推企业基层党建工作新进展
把事情写具体
让自己发光
一级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