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伟:一步登天与一夜闻名的背后

2017-10-12 03:21文|余
传记文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杨利伟航天员飞船

文|余 玮

杨利伟:一步登天与一夜闻名的背后

文|余 玮

杨利伟,少将,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有“中国的加加林”和“航天英雄”之称。1965年6月出生于辽宁绥中,1983年6月入伍,1987年毕业于空军第八飞行学院;历任空军航空兵某师飞行员、中队长,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2008年7月22日,总装备部举行将官晋衔仪式。晋衔仪式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开始,装备部政委迟万春上将宣读了中央军委晋升将官军衔命令,并颁发了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的晋升将官军衔命令状。“航天英雄”杨利伟被晋升为专业技术少将,他军容严整、精神抖擞地站在主席台前。迟万春向他颁发命令状,并与他亲切握手,表示祝贺。佩戴少将军衔肩章的杨利伟向出席将官晋衔仪式的领导同志敬礼,向参加仪式的全体同志敬礼,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随着“神舟”飞船在内蒙古预定地区平稳着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一朝成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国家。从此,全世界都记住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杨利伟。这位皮肤白皙、眉目清秀的中国航天员,以高超的专业技能、过硬的身体素质、优秀的心理品质,驾驭“神舟”完成了震惊世界的太空之旅。

小时候,杨利伟读到郭沫若的名篇《天上的街市》,遐想不已。当他遨游在距地球200多公里的太空中,不禁发出这样的赞叹:“天上的感觉真好……”操纵宇宙飞船环绕地球14圈、跨越约60万公里的杨利伟,成为中国第一位“太空人”。

守望在咫尺天地间

“10、9、8、7……”“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进入倒计时。通过北京航天城指挥大厅的大屏幕,人们看见了中国第一位走向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的微笑。杨利伟缓缓举起右手,给期待他的人们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火箭点火升空的一瞬间,杨利伟的妻子张玉梅把一直紧盯着大屏幕的眼睛挪开了。她说:“点火时,我太紧张了,心跳得太厉害了。我什么也没有想,什么也不能想,脑子里一片空白,不敢看大屏幕。”

14日晚上7时左右,张玉梅接到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负责人的电话,请他们全家15日到北京航天城的指挥大厅里观看发射。“虽然没有明确地告诉我是利伟去,可我心里已经有感觉了,肯定就是他了。”电话放下后,全家人在电视机前坐到凌晨1点多,希望能从电视新闻里得到一些消息。那一夜,张玉梅怎么也睡不着,“感觉就像自己出门去执行任务一样。儿子倒没有什么特别,只知道爸爸到很远的地方出差去了”。

张玉梅说,自从10月12日航天员梯队出发去甘肃酒泉发射场,家乡亲属、战友、同学从媒体中得知飞船即将发射的消息,便从四面八方打来电话,表达关切和问候。虽然家中的生活一切照旧,但在看似平静的背后,却有一种无形的焦急和牵挂。张玉梅说,因为生怕错过丈夫抽空打回的电话,家中一直都有人留守。她也不敢主动给丈夫打电话,害怕影响航天员的工作和休息。

看着火箭直冲云霄,张玉梅和家人一直盯着大屏幕。当整流罩脱落,飞船的舷窗露了出来,杨利伟可以看见外面的景色时,全家人都舒了一口气。屏幕上,杨利伟显得很镇定。开始失重后,他在“飞行手册”上写了一行字——“我可以飘起来了”。

9时20分,“神舟五号”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顿时,指控大厅里掌声雷鸣。大屏幕蔚蓝色的背景上,相互交织而又排列有序的飞船飞行曲线,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优美画卷,真实而又形象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技术人员的精心指挥和准确控制下,“神舟五号”飞船仿佛矫健的雄鹰,在太空中尽情地飞翔……

从飞船入轨的那一刻起,作为飞行控制神经中枢的北京指控中心,一直紧张地忙碌着。

10月15日晚7时58分,飞船进入绕地第8圈的飞行。此时杨利伟右前方的舷窗一片明亮,正是“白天”。指挥人员告诉他:“这次跟你通话的是你的家人。”这时候,杨利伟的妻子、儿子和他的父母正坐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大厅里,从大屏幕上注视着他。杨利伟8岁的儿子杨宁康穿着一件天蓝色的夹克,十分应景。

张玉梅问候他说:“感觉好吗?” “感觉非常好,放心吧。” “在太空看地球是不是很美呀?” “景色非常美!” “我们看到你了,我们都为你感到骄傲!爸爸、妈妈和孩子都来了,我们期待你归来,明天我们去机场接你,迎接你凯旋。”“谢谢你的支持和鼓励!”或许是知道有很多人在“旁听”,杨利伟夫妇没说过多的“贴心话”,不过,当儿子杨宁康稚嫩的声音响起时,杨利伟的情绪显然愈加兴奋起来。

“爸爸,祝你一切顺利!”“谢谢你,好儿子!”杨利伟一直平静的脸庞现出笑意,话音未落,指挥控制中心大厅里就响起了一片掌声。“爸爸,你吃饭了没有?吃的是什么?”儿子接着问。“吃过了,我吃的是航天食品。”杨利伟耐心地回答。

“你感觉航天食品怎么样?”“味道好极了!”

“你看到什么了?”“我看到咱们美丽的家了,非常好!”

10月16日,又是一个令全国人民无比激动、无比兴奋的日子,也是一个永远载入中华民族史册的日子!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遨游21个小时的中国航天员杨利伟,披着绕地球14周的征尘,准备从天外归来。

清晨5时35分,飞船飞行第14圈。大屏幕三维模拟动画显示,飞船轻轻地转了个身。总调度声音沉着冷静:“返回制动开始!”飞船开始返回了!“远望”三号、纳米比亚、马林迪、卡拉奇……各测控船、测控站把相关数据实时传到北京。

“飞船进入中国境内!”6时许,布设在新疆和田的活动测控站第一个发现,“神舟五号”正朝着祖国母亲的怀抱飞来。历史性的一刻终于到来了!搜救队员迅速架起处置平台,熟练地打开舱门。在张玉梅期待的目光里,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的航天勇士杨利伟从返回舱中神采奕奕地探头出来,他把面罩向上一推,微笑着向迎接他回家的人们挥手致意。他说:“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上午9时,灿烂的阳光洒满了北京西郊机场,远处的西山苍茫如黛。在宽阔的停机坪上,站满了等着迎接中国首位航天勇士凯旋的人们。随着从空中传来的由远而近的飞机轰鸣声,一架波音737客机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飞机平稳降落后,经过短暂的滑行,稳稳停靠在红地毯的一侧。只见杨利伟出现在机舱门口,身着蓝色训练服,看上去精神饱满,没有丝毫倦态。

在喧天的锣鼓声中,妻儿怀抱鲜花迎上前去。杨利伟一手将妻子拥在怀里,一手将儿子抱在胸前,脸上挂满了幸福的笑容……

当年想飞天的“娃娃头”成了中国日行最远者

随着“长征二号”F型火箭把“神舟五号”飞船推向200公里之外的太空,38岁的杨利伟成了第一位叩访太空的中国航天员。

童年杨利伟

1965年,杨利伟出生于辽宁省绥中县一个普通居民家庭。父亲是县土副产品公司主管业务的副经理,母亲是中学语文老师,两位老人均已退休,目前和小儿子杨俊伟一起生活。

“踏踏实实办事,老老实实做人”,这是杨利伟父母对他的要求。儿时的杨利伟脑子灵、反应快,小学毕业时以优异成绩考进县重点中学尖子班,并多次参加全县中学生数学竞赛,拿过不少奖。高中时期的杨利伟学习成绩优秀,理科尤其突出。毕业时,他本来可以报考地方大学,但因自小向往军营,1983年,18岁的他从绥中县第二高级中学“选飞”进入空军第八飞行学院,成了一名光荣的歼击机飞行员。从穿上飞行服那天起,他就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蓝天。

20世纪90年代初,杨利伟所在部队在“百万大裁军”的潮流中被撤销。这时,杨利伟面临着从业的再次选择,一些亲朋好友劝他,当飞行员既辛苦又危险,不如趁机换一份工作。与他同部队的战友们很多在部队精简整编中改了行。然而,杨利伟向组织递交的是一份申请继续飞行的决心书。1992年,杨利伟被调到成都空军某部。

参军后的杨利伟训练刻苦,很快成为部队的技术尖子,曾飞过多种机型。丰富的飞行经验、出色的飞行技术为他后来成为宇航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家人的印象中,杨利伟特别要强,爱琢磨。被选为飞行员后,每次学飞行、换机种,他都学得很好,“每次放单飞,他都是第一个上”。训练之余,还反复揣摩练习,连难得的回家休息时间也不放过。有时竟莫名其妙地在客厅转圈,家里人觉得奇怪,一问,是他正在体会转椅训练。

杨利伟在舱内挥手致意

杨利伟的姐姐杨利君说:“我弟弟从小就向往解放军,非常喜欢看打仗的电影,《敌后武工队》《平原枪声》等百看不厌,还经常和院里的小伙伴玩打仗的游戏。”弟弟杨俊伟说:“小时候,有一个当兵的邻居送给我哥一顶带着红色五角星的军帽,他几乎天天都戴,特别希望能参军。”那时,绥中县有一个军用机场,每当飞机起飞时,杨利伟就会好奇地仰望。杨俊伟说:“我们那时都小,就觉得飞行员、飞机可神秘了。没想到,我哥不但当上了飞行员,还当上了宇航员!”五年前,当杨利伟告诉家里,自己被选中做航天员,他的母亲第一感觉是高兴,“从那么多人中选出来,我很替儿子感到高兴。说真的,我觉得儿子挺棒的”。

杨利君说,杨利伟从小就很简朴,从不乱花一分钱。有一年夏天,天气非常热,杨利伟到父亲的单位去玩,母亲给了他一毛钱,要他在路上买两根冰棍吃。当时的冰棍价格是五分钱一根,杨利伟只买了一根。回家后,把手中攥得满是汗水的五分钱又还给了母亲。“我妈经常拿这事来教育我们。”杨俊伟也回忆道,小的时候,家里没有储钱罐,“我哥把家里给他的零钱都装在一个小桶里。攒够了,就去买书”。《铁道游击队》《红岩》等小人书装了好几个抽屉。

杨利伟在“感动中国2003年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上

杨利伟比弟弟大七岁,是家中的长子。在弟弟的眼中,他是一位聪明、执着但也很严肃的人。对于小时候兄弟俩相处的记忆,杨俊伟印象最深的是两件事。“有一次,我哥给我做了一个带刹车的小推车,非常复杂,足足做了两个星期才做好。当时我说,哥,做不上来就别做了。但他是那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硬是给我做了出来。把别的小孩羡慕得够呛。”“有一年探亲回家,他看见我的校徽别在运动服的拉链上,就立刻叫我立正,给我工工整整地别在胸前。”兄长的关爱令弟弟至今回想起来,仍然温暖在心。

飞行是冒险者的事业,但杨利伟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家人曾听他说:“从事飞行员这一行,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绝对的。但是既然干上了,我就从没想过害怕。”杨妈妈至今还记得一件事,有一次,杨利伟和两个小伙伴为了搞清远处山包上的一个“奇怪的东西”,沿河走了四五十里路,回来时已经天黑,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冰河,因为不会游泳吓得在水里乱扑腾,岸上的几个小伙伴惊慌失措,不知该如何是好。这时,杨利伟找来一根木棍,一边对落水的小伙伴说“别怕、别怕”,一边趴在岸边把木棍伸给他。就这样,杨利伟把人救了上来。

绥中县电业局的陈绥新是杨利伟的好朋友,在两个人小的时候,有一件事让陈绥新很难忘。“那个时候,我们好像刚刚上小学,当时看电影的机会比较少,每次看电影,我们都一块去一块回来。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我们去看电影《林则徐》,看完回家的时候天已经很黑了,我们两个人都有些害怕,就手拉着手往家里走。刚走出来的时候,我明显感觉到杨利伟的手在发抖,显然,他很激动,在沉默着走了一段时间后,他很突然地问我:‘你将来长大了想干什么?’这个问题问得我一点精神准备都没有,于是我反问他:‘杨利伟,那你说你将来想干什么呢?’他当时十分严肃地对我讲,他要参军,让国家更加强大。”

为了看飞机,杨利伟和陈绥新有过一次难忘的经历。一天,他们发现驻绥中县附近的海军航空兵的机场上停着很多架飞机,只是大门口有哨兵把守,“军事禁区”的大牌子把他们拒之门外。为了能摸一摸飞机,他俩在机场外转悠了好几天,商量着进入的办法。最后,他们把一个偏僻角落的铁丝网选为突破口,趁人不备,掀开铁丝网进入机场。正当他们兴奋地围着飞机来回打量时,被早已盯上的哨兵用枪逼住,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哨兵盘问后,杨利伟壮着肚子解释:“我们不是搞破坏,只是想看飞机,我们长大了,也要像你这样,守着这么多飞机!”

陈绥新讲到这里,情绪有些激动,“虽然我当时还很小,觉得他说这种话有些好玩,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当时的那个情景好像印在了我的头脑里,怎么也忘不掉”。就在几天前,他们两个老同学刚刚通过电话,“11号晚上,我给他打了个电话,他说自己最近要出差,我知道这是有任务,就没有多问,但还是用尽量平常的语言表达了我对他的祝福和鼓励。现在想起来,他当时在电话里的口气平静得让我吃惊,也许这就是人家航天员的心理素质吧”。

杨妈妈说,杨利伟小的时候和别的男孩子一样,也爱玩、淘气,像什么偷偷下河洗澡、上树摸鸟之类的事,也没少干,而且好奇心特别强,有强烈的求知欲。他儿时的一位伙伴回忆了他们曾经的一次探险经历:当时在绥中县的西北部有一个烽火台,杨利伟很好奇,想知道古代人是如何进行信息传递的。一个休息日的上午,他和另外两个小伙伴准备前去探险。“当时感觉烽火台距离并不是很远,可是走起来之后,发现怎么也到不了跟前,走了好几个小时之后,我们都很累了,时间也已经过了中午,我们都有些气馁,可是杨利伟对我们讲,既然都已经走到这里了,为什么要半途而废呢?在互相鼓励下,我们到底来到了这个烽火台的下面。后来,听大人们说才知道,我们出发的地方距离那个烽火台有30多里路程……”

从小就向往军装的杨利伟

杨利伟从小就喜欢美术、音乐以及各种体育运动,父母从没有因为怕耽误学习阻拦过他。“泯灭了孩子顽皮的天性,也就泯灭了个性。”干了一辈子教育工作的杨妈妈说。

身为长子,杨利伟从小就非常懂事,十分孝敬父母。杨利君说:“当时他刚能提动半桶水的时候,就开始给家里干活了。提水、买粮、买菜都是他的活儿。”参军以后,由于不能经常回家,杨利伟几乎每两三天就会给父母打电话,还经常寄钱寄物,以表孝心。每次回家的时候,他总是尽可能地与父母多在一起。父亲杨德元喜欢下象棋,只要杨利伟一回家,父子俩总会杀上几个回合。杨俊伟说:“有一次,他回家的时候,发现我爸喜欢上了钓鱼,就立刻去秦皇岛给我爸买了500多块钱的渔具。”

“儿行千里母担忧”,更何况可能要到太空去出一次“远差”。当儿子告诉自己选上了航天员,杨妈妈说,担心是难免的。但儿子自信和镇定的表现,让她放心了许多。

开战斗机既是令人羡慕和钦佩的事业,但同时也充满了危险和挑战。飞行员的家属所要承受的压力非外人所能想象。不过,在母亲学校同事的介绍下,杨利伟很幸运地找到了一位知心伴侣。1990年,杨利伟与同县姑娘张玉梅喜结良缘。

1992年,杨利伟被调到成都空军某部。新的单位地处山沟,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比过去差,飞行气象条件比过去复杂,他将由飞强击机改为飞歼击机,技术得重新开始学。夏日的川东山区像一座火炉,机场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飞行服安全带上的连接环被烈日晒得像在火中烤过一样,稍不注意,皮肤就会被烫起血泡。杨利伟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干就是两个月。到了冬季,这里又寒气彻骨,冻得人手脚发麻。在严酷的大自然面前,杨利伟却表现得轻松、乐观,他说:“作为一个飞行员,意志比技术更重要,恶劣的环境正好磨砺意志。”

本文作者与杨利伟合影

川东地区气象条件复杂多变。一次,杨利伟驾机飞上高空,在返回机场时,突然云雾翻腾,能见度由常规的三公里以上降到了不足两公里,着陆十分危险。但由于杨利伟熟练地掌握了昼间、夜间的目视和仪表飞行技能,面对险情,他临危不惧,操作自如,终于化险为夷。张玉梅说,杨利伟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为了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他不抽烟喝酒,也不吃辣椒;一年365天,不论严寒酷暑,无论阴晴雨雪,他天天都坚持进行体能训练,长跑、短跑、单双杠训练成绩样样拔尖。

1996年8月,1500多名飞行员参加了航天员的选拔。经过两年多的严格筛选,杨利伟终于脱颖而出,跻身14名入选人之列。

关外小城与遥远的太空紧紧相连

在家乡辽宁省绥中县,杨利伟引起了三次轰动。第一次是1983年当选为飞行员时。那时候,当飞行员是很多年轻人的梦想。当杨利伟在几百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并成功通过高考,成为考入河北保定飞行学院的“幸运儿”时,在县城里引起很大轰动。第二次是他被选为我国首批航天员时。县城里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家住县城西关街的一个绥中人,在部队里接受一万米高空下的实验时,竟然没有一丝不良反应。这绝对是一个成为航天员的好材料。一时间,这段故事连着县城里出了一个航天员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城乡。

如果说前两次轰动仅限于家乡人的话,那么第三次轰动才是真正的震撼——杨利伟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一下子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人物,为中华民族、为13亿中国人争了光,同时也轰动了全世界。

当“神舟五号”升空后,中央电视台播放了现场实况录像。这时,杨利伟的故乡辽宁省绥中县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人们的兴奋之情似乎冲淡了深秋的阵阵寒意。10月15日一大早,杨利伟的乡邻、亲友、师长、同学,还有一些媒体记者,不约而同地赶到位于绥中县城中心的杨利伟父母家里。杨利伟的父母几天前就被接到了北京,现在家里只有他的姐姐和弟弟。二人拉着一大幅国旗,同大家一道挤在电视机前,观看杨利伟乘坐太空飞船升空的新闻节目。当杨利伟出现在屏幕上时,他们的眼中立刻盈满了激动的泪水。

山海关外的小城绥中,碧空如洗,阳光灿烂,海风轻拂,山果飘香,到处都可以感受到一种欢欣鼓舞的喜庆气氛,乡亲们无不为家乡骄子杨利伟成为“中国太空第一人”而备感骄傲和自豪。辽宁省省长闻世震在得知消息后,号召全省人民向杨利伟学习,学习他无私奉献、听从祖国召唤、克服苦难、勇攀高峰、英勇无畏的精神。“他是绥中人民的骄傲,他是辽宁人民的自豪,他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当天晚上,绥中县城举行了盛大的焰火晚会,庆祝家乡出了这样一位“太空勇士”。人们手里挥舞着五星红旗,脸上洋溢着欢笑。从四五十里以外赶来的大黄庙乡张老太激动地说:“今晚比过年还热闹,中国人上太空了,杨利伟为咱中国人长了志气,我从早上到现在心里一直乐着呢!”“杨利伟一个人在太空会孤独,家乡人会一直陪着他。我们希望他能够看到家乡人为他燃放的烟花。”杨利伟的乡亲们以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神舟五号”的祝福。

绥中县第二高级中学为了庆祝“神舟五号”飞天成功,把高二三班命名为“杨利伟班”,并号召学生向杨利伟学习。飞天当晚,杨俊伟手捧葫芦岛市民政局刚刚授予的“光荣之家”的铜匾,望着夜空说:“我真想告诉我哥,一路珍重,今晚我为你祈祷!”

烟花照亮了天空,群众扭起了大秧歌,耍起了狮子舞,整个绥中县城沉浸在一片节日的欢乐气氛之中。姹紫嫣红的礼花与天空中浩瀚璀璨的星斗交相辉映,相信此时此刻正在太空中遨游的杨利伟,一定能够感受到来自家乡的这份浓浓祝福。

当杨利伟走出舱门,站在旷野中,迎接他的是草原晨曦中的一抹霞光。这一刻,他牵动了全世界的目光,因为浩瀚太空从此写下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

责任编辑/胡仰曦

猜你喜欢
杨利伟航天员飞船
神舟飞船的“变”与“不变”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的天宫之旅
我是小小航天员
写给航天员叔叔的一封信
乘上勇气的飞船
航天英雄杨利伟
星际穿越,中国航天员太空自拍
杨利伟:飞越群星
喜龙号飞船
飞船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