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老海顿C”的作品特征、演奏要点及其教学意义

2017-10-12 10:13张宝君
美育学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双音海顿古典主义

张宝君

(浙江音乐学院 管弦系,浙江 杭州 310024)

解读“老海顿C”的作品特征、演奏要点及其教学意义

张宝君

(浙江音乐学院 管弦系,浙江 杭州 310024)

协奏曲“老海顿C”虽然不及海顿另外两首在音乐会上演奏频率极高的C大调与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著名,但它代表了巴洛克时期器乐协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进入大提琴高级阶段的练习者,其音准、节奏、把位感有了相当的基础,对音乐的风格、情绪特征有了自己的理解,演奏技巧和音乐感受力也有了一定的能力,因而研习“老海顿C”是恰当的曲目选择。对这一作品的特征与演奏要点进行分析,可帮助练习者规范演奏基础与技巧,把握古典主义作品风格,感受海顿音乐富有朝气、淳朴快乐的生命情绪及典雅、高贵的艺术气质。

“老海顿C”;作品特征;演奏要点;教学意义

器乐协奏曲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作品曲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海顿的大型器乐作品文献中共有5部大提琴协奏曲,其中由大卫·波佩尔(David Popper,1843—1913)改编的《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5号最早由苏联音乐家传入中国,俗称“老海顿C”。(图1)该作品在众多大提琴教材中频繁出现,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的大提琴教学中。把这部作品作为单元的必备曲目与教学课题素材运用于大提琴高级阶段的教学当中,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规范演奏基础与技巧,把握古典主义作品风格,从中感受海顿音乐富有朝气、淳朴快乐的生命情绪及典雅、高贵的艺术气质。

图1 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 大卫·波佩尔(David Popper) 海顿《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

一、“老海顿C”的创作特征

海顿自幼学习小提琴,这也为他日后在弦乐作品创作上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创作的多首弦乐四重奏均为当时最杰出的室内乐作品,而另一方面,海顿和莫扎特经常在一起演奏彼此的弦乐重奏作品,足以说明海顿对弦乐器情有独钟。海顿时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最为辉煌的时期,基于乐器改良、作曲技法和演奏技法提高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德奥体系的器乐协奏曲作品亦有了较大的改革,这有别于之前巴洛克时期的器乐协奏曲。首先从规模上,维也纳器乐协奏曲的乐队编制扩大,表现力更加丰富;其次是主奏与协奏部分之间的主属关系更加鲜明,更加突出主奏的地位;第三是音乐创作更加注重对演奏家音乐表现力的渲染及其演奏技术的发挥。这个时期器乐协奏曲的主导地位超越了奏鸣曲,也为后来的浪漫主义时期器乐协奏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就这部“老海顿C”作品而言,它清晰地展示了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器乐协奏曲的和声、配器以及曲式结构等方面的特征。

波佩尔是19世纪杰出的大提琴家之一,曾修订海顿的D大调协奏曲等作品,并为之创作了华彩乐章。由他修订的“老海顿C”版本,在保留作曲家原有创作风格的基础上又为其锦上添花,使作品既富有挑战性又展现了华丽的炫技手法。“老海顿C”篇幅大、技术难,包含了大提琴演奏较为全面的技术要点,集合了弦乐音准清晰度高、和谐度高及练习性强的特点,代表了当时器乐协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

(一)丰满的乐队配器

将“老海顿C”与海顿其他器乐协奏曲在乐队编制上进行比较,不难看出这一协奏曲在管弦乐配置上超越其他几部协奏曲,也呈现出当时最新的协奏曲配器特点(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这部作品的配器相当丰满,圆号在作品中已达到4支,这在古典主义时期器乐协奏曲的配器中尤为少见,已达到了交响乐的配置规模。长笛、单簧管和大管这些木管乐器的加入,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与表现力。然而配器的多样化并没有增加作品的沉重感,多种器乐的音色互相交织、和谐合作,并根据不同的音乐情感,发挥乐器各自的音色特点。因此,乐曲在进行中时而轻快,时而温暖,时而欢快活泼富有激情,时而幽默机智,释放出自然的天性,将听众带回当时维也纳最美好的时代,产生难以言表的愉悦感。

表1 海顿代表性器乐协奏曲乐队编制比较表

(二)传统的古典曲式结构

分析这首乐曲,可以了解古典主义作品的演奏方法,体会这一时期协奏曲典雅优美、清晰精致的风格。这既为练习者今后演奏古典主义时期大型作品提供经验,也为对海顿另外两首知名协奏曲——《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和《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的研究与对其演奏风格的掌握打下基础。

“老海顿C”的三个乐章之间,情感色彩对比鲜明,我们可从各乐章独特的音乐表现风格中体会到古典主义音乐之美。

第一乐章Allegro moderato,4/4拍,C大调,演奏时长约12分钟。第一乐章与海顿其他两部大提琴协奏曲在曲式结构上基本一致,采用标准的奏鸣曲式结构。该乐章为双呈示部。第一呈示部如同歌剧开场的音乐,展示了乐章的两个主题,表达了整部作品的主题乐思,同时对作品的风格基调进行定位;第二呈示部由大提琴主奏开始。主部主题优美、委婉,以分解主和弦切入,开门见山,古典主义气息扑面而来(谱例1)。

谱例1

接下来主题动机展开,以C大调为中心,离调频繁,富有戏剧性色彩。多以分解三和弦为基础的和声进行,推动主部发展。过渡部分的主奏大提琴以下行音阶式的二度模进音型作为过渡方式,平稳导入副部主题。

副部主题,G大调。优美、温暖、旋律性强,乐思清晰,富有维也纳古典主义艺术气息(谱例2)。

谱例2

接下来以大提琴炫技为主进入呈示部的展开部分。与同时期协奏曲或奏鸣曲相比,该段极具炫技性,推动作品发展且段落感强,体现了古典主义曲式工整的布局风格。主奏首先以三连音的和弦分解形式进行,和声进行推动着音乐发展。再以下行式二度模进作过渡式行进,最后在强调G大调主和弦上,以三连音上行琶音为动机攀升,将呈示部推向高潮,并结束于G大调。

展开部,与海顿的另外两首C、D大调协奏曲比较,并没有承接主部的戏剧性主题,篇幅更为长大,同时又包含了很多技术段落,可见作曲家对创作此段落的重视程度。展开部的创作思路十分符合海顿的作品风格——主奏承接中段的主题动机并由此展开,与乐队呼应旋律,a小调和C大调的音乐色彩频繁交替。大提琴演奏家的演奏仿佛是对作曲家内心话语的反复揣摩,感情色彩需极其丰富。之后主奏大提琴高把位发挥,随着力度逐步加强,炫技的同时将乐章推到热烈的高点,具有强烈的戏剧性色彩。

再现部直接进入副部主题。肯定副部主题的高贵、优美为乐章的情绪基调,由单簧管领奏副部主题。主奏随后直接进入副部主题以及副部的展开部分,结构较为完整,并明确C大调的主导地位。

尾声简短,流动感强,巩固C大调光明的调性。经过几次音阶式的推进,乐章最终达到辉煌。总体上来说,第一乐章的乐思高贵而典雅,华丽而唯美。

第二乐章Andante,3/8拍,演奏时长约5分钟。这是一段短小而动情的篇章,以bE大调为主调发展。乐章犹如咏叹调,如歌、惆怅、思绪万千,是古典协奏曲慢乐章风格的代表。主奏大提琴连绵不断地诉说着主题优美的旋律,犹如黎明的一缕阳光(谱例3)。

谱例3

中段承接主题展开。大提琴在主题基础上扩展音值,变化音程,加强戏剧性色彩,展现了西方古典主义的人文情怀。双音的出现和谐而感人,忧伤又极具宗教色彩,同时也表达了作曲家的内心世界,与第一、三乐章宫廷中金碧辉煌的物质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再现了本乐章主题,与第二乐章首尾呼应,暗示了黄昏的到来。第二乐章富有悲剧性色彩。

第三乐章Allegretto vivace,3/8拍,C大调,演奏时长约8分钟。奏鸣曲式,与第一乐章结构布局基本一致。呈示部开场以大提琴奏出主部主题,双音旋律的演奏如国王出场一般饱满,彰显奥地利气质(谱例4)。

谱例4

连接段乐队出现了赋有号召力的旋律动机。以C大调为中心,通过G大调—bE大调—C大调不断的离调,随后大提琴主奏承接,最后终止在G大调属和弦上。随之大提琴主奏引出副部主要主题,富有歌唱性、贵族气质,具有宫廷宴会音乐的特色(谱例5)。

谱例5

展开部篇幅不大,以变奏的手法进行,自然流畅,舞蹈式的旋律贯穿展开部。尾声华丽而轻巧,承接展开部动机,将呈示部推向高点。先是由乐队导入,素材提炼于第三乐章呈示部的两个主题,同时暗示了展开部的音乐动机素材。展开一:主奏双音进入,犹如国王,风度翩翩。展开二:主奏与乐队采用对位手法,转调频繁,织体个性化,营造出幽默风趣的音乐形象。展开三:回到呈示部的第二主题,继而很自然地进入再现部。

再现部同第一乐章,没有出现主部主题。全曲的尾声简洁而激动,几次音阶式的推进使主题动机再次在乐队中出现。C大调主、属和弦的交替预示着作品尾声的到来,将乐章推至最后并于辉煌中结束。整个乐章既诙谐又富有激情,体现了维也纳宫廷音乐独有的气质。全曲向世人展现了海顿身处宫廷之中的情感状态,以及王贵生活的方方面面。

“海顿C”几乎具备了古典主义时期协奏曲所有鲜明的创作特点,其篇幅之大,配器之丰富,曲式之完整,信息量之丰沛,足以说明作曲家与改编者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已达到我们今天所演奏的浪漫主义大型协奏曲作品的规格。乐曲演奏要求把控旋律线条的走向,在力度上尽量清淡,处理手法较同类作品更轻快、精致、细腻,尽可能将宫廷里达官贵人们的七情六欲表现得淋漓尽致。整个作品彰显了海顿器乐作品大而长,富有激情的音乐风格。

二、炫技特色与演奏要点

在教学上,“老海顿C”十分适合对那些有一定程度的高级阶段大提琴练习者进行巩固和提高其基本技能,拓宽音乐视野的训练。

波佩尔编订版的“老海顿C”不仅代表了当时大提琴的最高演奏水平,其艺术价值还体现在对当时创作技术的革新。作品在保持海顿作品古典主义协奏曲华丽的作品风格的同时,将大部分音乐动机与技术要点相结合,并融合自身的创作理念。在基本技术方面,作品形成了如同波佩尔高级练习曲中的技术模式和演奏花样,其舞蹈般的技巧亦产生了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展示出“老海顿C”作品的演奏艺术价值。

(一)二度模进与倚音的配合运用

“老海顿C”很多片段是以音阶为基础的,对音准的标准要求高,其中“音阶式的二度模进”应用较广。二度模进是以二度音程关系作下行式或上行式的模仿进行,每两音组之间有两个音是相同的,此手法多次在作品中出现。此外,作品中出现的变化音较多,既加强了旋律进行的倾向性,又使作品展现出风趣诙谐的一面(谱例6)。

谱例6

倚音配合两度模进的运用使作品的线条更加华丽,同时又成就了一个隐性的基本功难点,即这种不稳定因素更使得音乐展现出著名的海顿式幽默诙谐风格,这在基础教学中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方式。值得一提的是,第一乐章呈示部最后G弦高音区上行的二度模进,突破了低音弦高把位演奏的盲区。海顿在当时大胆地尝试这一新技术理念,获得令人耳目一新的音色和舞台效果。

(二)高把位的广泛应用

大提琴音域宽且音色丰富多彩,诸多经典作品对高把位的技巧运用很多,这些高难度的技巧片段是众多大提琴演奏者需要认真学习和突破的部分。“老海顿C”也频繁应用了高把位音域,以当代大提琴的高把位演奏技巧还原古大提琴的音域(谱例7)。

谱例7

作品要求拇指把位拓展合理,以拇指把位为中心向附近扩张音域。这对于在高级程度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并发展演奏中运用高把位应用的能力有所帮助。在古典大提琴作品中,高把位应用较为频繁,而高难度的炫技段落也都在高把位完成,如果练习者能利用这些高把位的音乐段落,对每一段不同音域的特点进行合理且高质量的训练,就能发挥大提琴的高音区音质特点,达到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

(三)八度双音音阶的出现

古典主义时期的弦乐作品旋律以双音音阶展开的较为少见。但“老海顿C”第一乐章最后出现了八度双音音阶的演奏,就今天来看,可以说是对大提琴练习者技术扩展和灵活性的挑战(谱例8)。

谱例8

笔者推测这段较像波佩尔的作曲技法,波佩尔极喜欢将挑战性的技术运用于作品中,包括八度双音。他也是最早集中使用八度双音的大提琴家,如他的《波兰舞曲》(谱例9)、《高级练习曲第27首》(谱例10)等都使用八度双音来加强作品尾声的强烈音效,因此笔者推测谱例8很有可能是波佩尔修订补加之作。

今天很多大提琴练习者第一次接触八度双音的作品,或许也是通过“老海顿C”这一作品。对八度双音和谐性的把控在练习过程中是最为重要的。首先要求保证拇指的音准,再让三指的高音从低音中渗透出来,使高把位双音声音嘹亮而达到完美。

谱例9

谱例10

(四)装饰音的广泛应用

装饰音是古典音乐中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手法,可突显音乐的时代特征,如同在巴洛克建筑中使用窗台、门栏、屋顶等“语汇”来点缀建筑一样。装饰音多出现于本身已经很活跃的音乐动机中,有时装饰音以倚音的形式出现。在“老海顿C”第一乐章中,三连音段装饰音的运用尤为突出。一般而言,节拍重音在装饰首音上(音符前有两个装饰音的情况下),带动乐曲练习者思维不断地跳动。这一常规的音乐表现形式在古典时期的很多作品中广泛出现,著名的古典大提琴作品杜伯尔特《21首高级练习曲》中的第六首有大段的篇幅采用了装饰音。值得一提的是在“老海顿C”第三乐章呈示部的末尾,装饰音与双音的结合惟妙惟肖,把作品推向高潮的同时也赋予了乐曲古典、高雅的色彩。

(五)连顿音阶技法的应用

第三乐章的过渡片段出现了古典连顿音技法(谱例11)。

谱例11

连顿音阶技法是指靠手控制弓子的自然弹性,同一运弓方向以急促轻巧的运弓方式演绎作品,这也是古典时期代表性的炫技手法之一。巴洛克时期洛卡泰里大提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将此技法作为主要演奏动机。虽然柴可夫斯基在《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中,为模仿古典式演奏法而使用了连顿音阶技法,但近代大提琴作品中的连顿音已经不属于主流的演奏手法,很多演奏家采用了分弓跳弓的演奏取而代之。在“老海顿C”的第三乐章呈示部主题与副部主题之间的连接部中,也安排了连顿音演奏技法,让听众听到一串串颗粒形状而短小的音符,从中感受古典技法产生的形式美与风格美。

(六)“新颖技法”的拓展

笔者根据这部作品的演奏技法与把位布局推测这部协奏曲最早极有可能是为古大提琴创作的,而后被改编为现代大提琴协奏曲。以现代大提琴来完成演奏古大提琴音乐,需要对演奏技法进行调整与开拓。这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使听众耳目一新。作品在发挥大提琴技术特色的同时,加入不少新颖时尚的技术片段,是对传统技法花样的创新。作品中高把位音区演奏片段繁多,炫技意识强烈,创新的音乐处理层出不穷,如下三个乐章中各举一个例子。

1.G弦上自然泛音的应用

G弦上自然泛音列的演奏从未在古典之前的大提琴作品中出现过,即使从海顿著名的C、D大提琴协奏曲这两首G弦使用率很高的作品来看,也未曾使用过自然泛音列(谱例12)。

而在波佩尔的作品中却常出现以自然泛音为旋律的作品,他或许是较早开发大提琴高把位自然泛音的大提琴家,如《加沃特舞曲》、《高级练习曲第40首》(谱例13)。这很符合浪漫主义作曲家的风格,也是笔者推断《海顿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经波佩尔加工过的理由之一。

谱例12

谱例13

自然泛音在维也纳古典时期不属于主流的演奏技巧,而在当今却被使用广泛。集中在G弦上高把位琶音式的使用在第一乐章中出现,炫技而新颖,但唯有在音量不大、演奏时弓子靠近琴码且弓子用长的情况下,才能使泛音保持,在手指触弦的同时捕捉到音的信号,指尖通过触弦点让泛音发出来。

2.左手在按音的演奏状态下同时拨弦

在第二乐章中演奏双音的同时,左手拨C、G空弦,两个音分别为该段c小调的主、属音(谱例14)。

谱例14

拨弦效果犹如在深秋傍晚远处教堂传来的钟声,表达忧郁而虔诚的内心世界。这种演奏法的应用在古典演奏法中不多见,在浪漫主义器乐作品中才出现,笔者推测这也可能与波佩尔的加工有关,如在波佩尔《高级练习曲第17首》的中段曾出现类似效果(谱例15)。

谱例15

在古典主义之后的作品,如《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与《肖斯塔科维奇大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等作品中也出现了这种技法。这样的片段对于拓展练习者的演奏视野,完善演奏手法具有积极的意义。

3.颤音同步双音演奏

前文提到在第三乐章呈示部结束时,大提琴带有颤音的双音推动着结尾段落的发展(谱例16)。

谱例16

颤音与双音同步进行的演奏法在古典大提琴作品中较为少见。此段拇指保留在第二弦的D音(可视作泛音)上,上声部用颤音技法作半音上行,最后由G大调转到bE大调,并将作品推向高潮。此演奏法较为新颖,再加上双音演奏,音乐富有华丽的气质。

这些新颖的技术点既是这部作品的亮点,也启发了后人对大提琴演奏技术的探索。练习这些技术要点可以使演奏者深刻地感受古典主义音乐的内在精神,还可增强其对古典主义时期作品的整体把握和驾驭能力,提升演奏技巧。同时,通过练习这一经典作品,练习者也可以对一些高难度的演奏方法有所体会,摸清脉络并更好地规范和提高自己的大提琴演奏技术水平。另外,保留了海顿作品原有的古朴演奏风格,又体现出浪漫主义协奏曲的炫技色彩,是波佩尔修订这部作品的独到之处。当然,有关“老海顿C”音乐风格与技法的研究在波佩尔之后仍未终止,一批大提琴演奏家根据波佩尔的修订版继续整理乐谱,进一步挖掘海顿作品的艺术价值。

三、结 语

海顿的音乐被世人演奏得越来越多,这归功于诸多演奏家们对海顿音乐的推广。海顿的音乐结构紧密,作品往往由单一主题发展而成,色彩丰润且旋律诚挚而华丽,节奏充满活力。研究海顿的创作和演奏是挖掘古典音乐风格的基础,他的协奏曲作品更是后期器乐协奏曲发展的基石。

德奥音乐作品本身在创作中具有理论性强、结构严密及创作精细的特点。正因为技术要求高且要点繁多,其作品更要求演奏家在音乐处理上更加严谨,演奏音准清晰度及和谐度都要达到很高水平,最终在保证质与量的前提下,将作品完美地呈现给听众。“老海顿C”每一个环节的乐句都完整细致,结构整齐,充满美感,其本身的音乐价值甚至远远超过教学价值。不论是对大提琴练习者还是对于今日的大提琴演奏家而言,这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古典主义经典作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无论哪一位演奏家,只有在了解这一作品的音乐特征与技术要点后,通过反复的思考和有质量的练习,才能够清晰完整地表达作曲家的意图,既达到乐曲对演奏者能力掌握与运用的最高要求,又能整体把握和驾驭古典作品的演奏风格。

ABSTRACT: Though not so well-known as his C major and D major cello concertos which are played at concerts so often, Haydn′s cello concerto in C major No.5, nevertheless, represents the acme of Baroque instrumental concerto creation. For cello practitioners at the advanced stage with a considerable foundation in pitch, rhythm and sense of position, an understanding of musical styles and emo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a certain capacity for performance and musical sensibility, practicing Hayden C is a natural choice.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of this concerto can help the practitioners perfect their playing skills, grasp the style of classical works and feel the vibrancy and nobility of Haydn′s music.

Keywords: Haydn; cello concerto in C major;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significance

(责任编辑:王旭青)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Performance and Pedagogical Significance of Haydn′s Cello Concerto in C Major

ZHANG Bao-jun

(Department of Orchestral Instruments, Zheji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Hangzhou 310024; China)

2017-06-03

张宝君(198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大提琴专业硕士,浙江音乐学院管弦系大提琴讲师,兼任浙江音协大提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大提琴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大提琴演奏与教学研究。

J657.233

A

2095-0012(2017)05-0073-08

猜你喜欢
双音海顿古典主义
恰到好处的温柔和真诚
殷商编铙的类型学与双音性能研究
偏爱红黄蓝的古典主义画家
绘画之本:欧洲古典主义大师素描
郑樵“双音并义不为假借”平议
演说艺术在海顿钢琴奏鸣曲中的演奏运用
善是养生
音乐家收学生
曾侯乙编钟双音原理解析
西夏语人称呼应类动词的双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