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实现可持续现代学徒制的基本对策

2017-10-13 08:54朱琳
求知导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可持续现代学徒制对策

朱琳

摘 要: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从国家层面正式启动了现代学徒制教育改革工作。实施现代学徒制从根本上说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起点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的持续和深化,其内核是社会教育资源的融合与优化。文章梳理了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现代学徒制”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可持续;现代学徒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14年,源自西方的技能人才培养范式——现代学徒制引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其内核依然是社会教育资源的融合与优化,起点依然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的持续和深化。因此,如果不认真研究原来制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持续开展的原因并寻求对策,现代学徒制同样难以顺利实施。

二、制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原因分析

(一)观念上,运行主体缺乏共同认识

企业主体意识的缺乏。企业在和职业院校合作中的各类资源投入必须经历一个教育过程才能显现。校企合作首先是教育行为,企业必须把社会责任的初衷和良好愿望贯穿始终。企业这一主体意识是所有校企合作能够稳步推进的基本保障。但是,客观上企业的这种社会责任是没有被强制的义务。

此外,以企业培训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校企合作过程,企业所依据的常常是企业自身人力资源培训流程与标准,这一体系忽视了企业职工与在校学生在身心上的差异。职业院校主体责任中往往把校企合作教育的主导责任交给企业,缺乏指导企业建立符合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提升、心理关怀要求的体系,也是一种主体意识缺位的表现。

学生主体意识的弱化。校企合作是由学校、企业与学生三个主体参与的教育活动。实践中,企业方自然关注于初级员工的培训,并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一般方法施加于学生,学校则偏重于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实现及培养目标的达成。期间,自觉与不自觉中会出现培养模式的异化现象。另外,企业在实际校企合作运营中会斟酌经济利益。更为严重的是,校企合作是围绕受教育者的职业成长而展开的教育活动,然而实际运行中,所有关于教育内容、教学形式、组织方式、学业评价等环节的构建更多的是遵循企业的需求,很少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并考虑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使得受教育者这一主体被弱化或忽视。

(二)机制上,可持续运行方式僵化

实际运作过程中,学校、企业在资源共享共融中尚未形成可以依据的制度。当前,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大多以各自意愿签订的非实质性合作的协议来进行管理,而这些协议中各方所承担的义务、责任缺乏法律的约束。事实上,实际合作中一旦形成纠纷,校企双方很少会通过协议进行解决。在教育资源“跨界”融通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和企业各自存在资产、人事管理制度,这些既定制度没有明确界定“跨界”资源整合中可以遵循的原则和方法,造成校企合作总体上仍处于比较粗放的状态,一些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更是形式大于内容,很难顺应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中标准化而高效的育人目标。

(三)政策上,尚未形成引导与强制措施

1.政府主导作用缺失

106所职业院校的统计数据中政府及行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及合作动机如表1、表2。

研究表明,企业通过与职业教育联盟获取政府在税收等补贴优惠依然存在手续繁杂、周期冗长、回报率低等情况,导致大批中小企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性。

2.教育主导作用的淡化

校企合作是“双主体”即企业和学校共同主导的活动,如果其间“双主体”忽视学生过程中心理的自然反應,想当然地、按部就班地推进既定的实施方案,必然会出现校企合作事倍功半的结果,甚至出现企业、学校、学生均在抱怨的现象。究其原因,一个方面是企业只关注职业化培训的外在结果,既没有意识也缺乏主动干预的经验和方式,而作为擅长于干预、引导学生心理的学校则往往在校企合作中放弃本职工作,将这一关键时刻的教育主导责任不自觉地给了不擅长于学生思想工作的企业。

三、实现可持续“现代学徒制”的基本对策

(一)强化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本地区职业岗位需求的适配性

1.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

校企合作关乎职业教育的办学效能,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获取专业建设必要信息的渠道,是专业能否成功服务地方经济的检验平台。同时,职业院校只有不断根据本地区职业岗位需求适时调整、优化专业,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办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增强职业院校在本地区职业教育中的办学优势。

2.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对接

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融合可以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在专业规划、职业岗位技术特征分析、课程体系中知识与技能的重构、教育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以及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广阔的领域展开。其中校内实训基地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则提供设备、技术为职业院校实践教学创设真实的训练环境。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则根据学生专业实训的要求,在企业建立现场教室,开发现场项目,展开现场教学,按照企业现场管理和品质管理的要求提高实训效果。

3.教学内涵与岗位要求对接

学校要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培养高端技术型人才所需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结构,大力推进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构建起以提升能力为基点、以培养职业性为目标、以完善项目教学为手段的专业课程体系。企业要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过程之中,组织相关技能专家对职业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分析,不断为职业院校提供最新技术、最新标准、最新工艺,为职业院校专业教学创设真实的制造、服务等教学载体,并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融入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以切实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4.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endprint

具体而言,职业院校和企业要在教育层面着力研究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契合点,探索职业岗位价值观在学校教育中的具体的内容载体;在实施层面上重点关注如何将职业意识、职业标准和职业文化特征贯穿到学校活动的各个方面;校企双方都应该认识到双方文化的融合需要在对接策略和制度上经常展开研究,不断创新文化融合在职业教育中的方式。

(二)加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制订过程的科学与系统性

1.“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具有鲜明的开放性

职业院校既要不断捕捉经济发展的动态信息,同时又要及时了解企业对各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培养方案。

2.“现代学徒制”中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鲜明的职业性

高职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目标体系构建应紧紧围绕毕业生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

为实现工作岗位与能力体系的良好对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需要围绕核心岗位和辐射岗位进行职业分析,提炼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而转化成课程体系中的典型的学习任务。

3.“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具有周期性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开放性、职业性和周期性”特点,使得职业院校常常需要对区域内产业布局和规划、岗位技术需求与人才需求进行分析,常常需要面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制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经过如下图的循環改进的过程,并围绕“职业能力”这一核心来进行。

职业系谱建设依然离不开这些信息的获取途径,然而通过职业系谱的构建的确可以为这些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提供一种更为直接、高效的手段,能够形成更为科学、准确的分析结论,能够更好地将经济发展所需知识与技能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三)不断丰富校企合作内涵,强化新常态下“现代学徒制”理论研究

1.丰富合作内涵,深化校企的强强合作

高职院校在深化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程中,应以各自的骨干专业或优势专业群为主体,与本区域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开展强强合作,通过校企强强合作,有利于建立健全规范、有序、符合现代社会组织特征的校企合作体制与机制,有利于形成校企合作中课程共建、师资培训以及各类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共融的机制。

2.实践与理论研究并行,以理论指导实践

在缺乏法律强制力的情况下,作为校、企双方如何形成互助契约,如何遵守运行规范,如何构建运行机制、评价和监督条例,这些都需要校企双方在实践的同时加以理论层面的研究和探索,研究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校企合作中影响全局并普遍适用的问题,为政府的决策、为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提供依据,促进校企合作健康、良性运行。

四、结语

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快速发展的今天,各高等职业院校仍需进一步转变办学观念,持续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构建可持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发挥好高等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万顺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J].职业时空,2013(2):64-66 .

[2]陈年友,王梓林.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26-30.endprint

猜你喜欢
可持续现代学徒制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之坚持“绿色发展”
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之坚持“绿色发展”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