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与社工联动模式探讨

2017-10-14 18:57胡健周松张阳��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25期
关键词:社工志愿者现状

胡健+周松+张阳��

摘 要: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力平台。探索大学生“志愿者+社工”的联动合作模式,发挥大学生志愿者与社工的互补优势,实现优势资源的整合,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与成效。

关键词:志愿者;现状;社工;联动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5.036

1 基本情况

社工和志愿者是目前开展社会服务的主力,是直接进行服务的主要群体,建立“志愿者+社工”的联动模式,提升两者在实际工作和合作中的契合度,协调社工和大学生志愿者的关系,最大限度激发两者的积极作用,实现社工专业技能和志愿者的人力资源的结合,实现志愿服务的点的突破和面的铺开,对于共同推动社会服务发展、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 调查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细、更加全面地完成本次课题,采用以问卷调查为主的调查方式,以获取更多高校大学生对参与志愿服务的看法以及推动社工联动模式的意见及建议。

3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嘉兴市高校大学生及社工组织。

4 结果分析

4.1 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800份,其中有效问卷747份,无效问卷为53份。有效率达93.4%。本次调查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低年级学生,大一占65.65,大二占25.17%,高年级的比例相对较少,这从侧面反应嘉兴高校的志愿者队伍的组成结构。

4.2 数据分析

(1)从数据中显示,绝大多数同学参加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是由学生志愿者组织的志愿活动,占据总人数的75.23%。14.99%的同学未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只有很少部分的同学参加社会公益组织和自己组织的志愿活动。另外,大多数同学通过团委及青总队等学校组织获得志愿服务信息,占据总人数的60.51%,也有30.66%的同学是通过同学、朋友或老师得知,通过网络媒体和活动海报等方式只占据小部分。

(2)通过调研的数据反映出有90%的人认为大部分志愿者活动是符合自己参加志愿者服务时的期望程度的。并且对于大部分人认为会积极主动参加志愿者服务,22.09%的同学挑选自己认为好的志愿者的服务来参加,另有16.2%的同学想做志愿者活动但是没有机会。只有很少一部分同学对于志愿活动持无所谓的态度。

(3)超过半数同学认为志愿服务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管理规范制度不够完善,也有超过40%的同学认为志愿者服务存在着“活动单一,过于简单”、“专门的培训、指导工作不到位”、“激励制度不完善”、“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低”等问题。少部分同学认为志愿者服务的安排不合理。超过70%的同学由于时间上安排不过来放弃参加,在主观上还是愿意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

(4)在对于大学生“志愿者+社工”联动模式了解后,大部分同学认为这类新的模式会使“运营模式更加合理”、“培训机制更加完善”、“管理制度更加健全”、“志愿服務类型种类更多”。只有5.09%的人认为该形式与传统“义工”、“志愿者”这类单形式无区别。

5 现状分析

5.1 志愿者自身方面

5.1.1 志愿服务意识的缺乏

目前一大部分的青年大学生缺乏对“奉献、有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的深入理解,往往凭借一时兴致,把志愿服务当作是平时闲暇时间的一种度过方式,抑或是当作一段生活经历及体验,更别提自主意识了。也会受到功利思想的影响,比如学校评优评先的前提条件是注册志愿者,往往会忽视参与过程中的个人提升。

5.1.2 志愿队伍结构不完整

大学生作为高校志愿队伍的主体,队伍的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逐级递减的趋势。低年级依然是志愿队伍的主力军,高年级因为就业、考研、考公等原因,不能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其中,因而退出或者不再参与的比例明显增加,参与热情、积极性严重下滑,队伍的结构不能得到保障,无法有效维持队伍的连续性与传承性,不能起到“以老带新”的作用。

5.2 活动组织者方面

5.2.1 志愿者活动的宣传方式较为传统

高校学生获取志愿者活动信息的主要方式仍然是团委及青总队等学校组织或者老师同学等传统方式。更多的是采用的方式为“下达式”,志愿者以“接收式”获取任务信息,虽在短时间内能快速的解决当次的活动需求,但这会给双方造成“依赖性”;当然,活动组织者也缺乏对于网络媒体等迅捷的信息传递方式的应用,继续停留在“陈旧式”传递方式上面。从而在获取方式上通过媒体网络、海报宣传品少之又少,长此以往不利于志愿组织的发展。

5.2.2 无法满足志愿服务人员对活动的需求

高校青年志愿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应急性的问题,短时间为某一志愿活动临时解决人手问题,缺乏活动的延续性。比如世界互联网大会志愿者、嘉兴站田径竞标赛志愿者等。另外,此类志愿活动对于参与者无法深入了解志愿服务的内容信息,加之对活动本身缺乏足够的兴趣、时间安排等问题,无法营造足够的活动归属感,某些志愿者在活动结束后认为活动过于形式主义,对于一些长期需要服务的活动产生倦怠感。

5.2.3 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

志愿服务过程中,不断地重复着做着一件事,终究会产生疲惫感,无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无法激发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在一定程度上获取不了在他们看来对等的重视与认同感,随之而来的就是参与的人逐步减少,队伍人数得不到最基本的保障,参与的积极性也随之下降。它犹如“催化剂”般的存在。

5.3 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

5.3.1 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endprint

各高校、院系的志愿队伍参差不齐,在各自的“阵营”独自发展,志愿者队伍无法有效的整合,在志愿活动方面出现大量的“重复”及交叉,并且出现一些“遗漏点”。学院、团委、青总队、党政方面的志愿者活动汇总统计出现盲区的现象,志愿时长无法有效的统计。目前嘉兴高校随着逐步推广使用“志愿汇”软件APP,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上出现的问题,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参与的志愿活动、时长无法完全统计,导致资源的浪费。

5.3.2 缺乏专业的培训

拥有专业的指导及培训是志愿活动长期有效开展的保障。目前情况是招募到志愿者后,對本次开展的活动进行简单的介绍后直接“上岗工作”,因此在服务过程中,不时出现志愿者遇到问题无法第一时间解决,或者出现服务不到位的现象。这不仅影响到活动的质量,也关系到高校志愿者队伍的“形象”,继而无法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

6 解决办法

基于以上大学生志愿活动存在的现状和问题,建立“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把两者之间的优势发挥出来,共同提升志愿服务的水平。

6.1 社工组织为志愿服务提供规范化管理

高校志愿者对于参与志愿服务感兴趣,有热情,但是往往缺乏对数量庞大的志愿者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与培训,更多的是依托学生会为数不多学生干部进行统筹协调。因而引入社工组织能给志愿组织的规范化带来帮助,从组织建设、志愿者招募注册、志愿服务的后期材料整理,再到阶段性的培训会议等等,这些都为志愿服务的质量替身,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6.2 社工组织为志愿服务提供更丰富的活动方案

以往的高校志愿服务的方案,更多的是依据高校学生活动的策划为模板,实施过程也是借鉴校园活动的方法,因此有时候会出现服务不到位、效果不好等问题。专业的社工组织有相对较多的项目、方案,届时与原本的活动方整合后,可以极大的发挥两者间的优势。

6.3 社工组织为志愿者提供专业的辅导培训

社工组织拥有丰富的服务经验与专业技巧,针对志愿队伍的薄弱部分及需求,定制长期的辅导培训,让志愿服务做到更加专业化。一方面可以树立志愿者的服务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培训,增强了沟通的能力与服务技巧,志愿服务的水平达到要求。

6.4 借鉴社工组织的模式引入奖惩制度

鉴于目前高校志愿者逐渐缺少志愿服务的热情,队伍的稳定性无法得到保障。社工组织有完善的激励奖罚机制,因此志愿组织引入有效的奖惩制度,对于一批表现良好者,表彰其先进性,做到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同时进行;对于一批有工作责任心,并且服务时长多,服务受到良好评价的志愿者组成核心的学生干部队伍,积极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将优良的志愿服务风气继续延续下去。

7 结束语

积极探索“志愿者+社工”联动模式,两者的有效整合促进了,为志愿服务取得有效持续发展提供新路径,在培养大学生具备志愿服务精神的同时,不断完善志愿服务组织,努力开创志愿服务事业的新局面,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池志雄. 推广“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建立专业社工队伍[J]. 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3,(2):3333.

[2]谌明举. 当前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0.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工志愿者现状
志愿者
我是志愿者
青春社工
我是小小志愿者
社工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