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内涵及教学策略

2017-10-14 16:16李宇星
牡丹 2017年27期
关键词:横向联系学段新课标

李宇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年版)中要求阅读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文依据小学教育学、小学心理学和基础写作学等基本理论,探讨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内涵:感知文章的大意、感悟和领会文章的关键性内容或主要内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鉴赏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而提出关注学段差异、突出文体特点和摒弃平均用力,力求教学的横向联系等教学实施策略。

正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阅读能力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只有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深入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情感熏陶。但是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很多教师生搬硬套《新课标》,只关注到局部,不能关注到整体。有的教师认为“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教学环节仅停留在第二学段,忽视了其他学段,尤其是第一学段,甚至在课堂教学中直接忽视这一环节,没有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有的教师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一个过渡环节,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大多数教师则缺乏有效的方法来指导,因而难以达到教学的目标,进而不能收到长远的教学效果。这样的现象,都是阅读教学不到位的表现。因此,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要求有所不同,所以在不同学段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课标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把握”一词的理解是:掌握、抓住(抽象的东西)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解释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阅读文章,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本文认为“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内涵就是阅读感悟、理解等能力。

(一)感知文章的大意

第一学段没有整体感知或者整体把握文章的课堂教学任务。第一学段的学生以感性思维为主,对事物只会片面感知。这决定了学生不能对课文内容做出整体把握,所以感知文章的大意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内涵之一。此外,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初级阶段,以阅读兴趣培养为主,让学生喜欢去阅读,爱上阅读,从而对阅读产生兴趣,这样才能够为今后的阅读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感悟和领会文章的关键性内容或主要内容

从心理学上说,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林崇德通过实践研究指出:“小学四年级是思维发展的转变期,即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第二学段相对于第一学段的感知文章大意來说是一种提升和过度。第二学段的目标明显比第一学段提高了一大截,任务陡然增加,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分水岭。真正意义上的深入感悟和领会文章的关键性内容或主要内容的教学是从三年级才开始的。《新课标》关于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感悟并领会文章的关键内容或者主要内容教学的起步阶段。其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它们是相对独立的两个部分,具体落实到教学中应该是:在精读课文之前,感悟和领会文章的关键内容或主要内容;在精读的过程中,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再做出适当的概括或者升华。

(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做出的反应,而是对学习对象做出整体的反应,即一种整体性的把握。抽象思维发展的基本方法是“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概括是形成概念的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即从思想中把某些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中抽取出来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具有这些属性的一切事物,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教学,是为了使学生能够从主体上更加简要、明了、准确而又完整地掌握课文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也是帮助学生提升自我阅读素养的重要方式之一。由于学生本身经验不足,教师需要及时进行引导,应该在阅读教学中采用恰当方法有效地指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鉴赏文章的主旨

鉴赏是指阅读者通过阅读各类作品满足自身审美需求从而达到心理快感的一种精神活动。对作品的鉴赏是读者积极主动的精神创造活动,把自己的情感以及对作品的理解通过阅读的方式融入作品。阅读鉴赏从本质上来说是人们阅读文学作品一种独特的精神情感活动。阅读鉴赏是人们对作家创作情感的主动接受,同时也是包含自我形象思维活动的体验和认识的一种创造性的精神艺术活动。人们常说文以通心,只有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很丰盈,才能做到才思泉涌。因此,阅读鉴赏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内涵之一。

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策略

对于“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实施策略,读者一般会关注标题、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段、中心句或中心自然段等方面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然而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关注这些方面,更要做到:关注学段差异、突出问题特点和摒弃平均用力,力求教学的横向联系。

(一)关注学段差异

1.第一学段

学生要借助课文或图画和已掌握的词语读懂课文,教师要做好前期的铺垫和细致的引导。第一学段的学生由于认知有限,因此需要借助课文和相关图画以及已经学习过的少量词汇来读懂课文,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能够读懂课文中的一部分内容,但是不是来自有意识的思考,只是对课文某些内容片面的、直觉的粗略感知。这时,教师的任务不在于要学生理解得全面或者概括得简洁,而在于保护学生的这种感性的直觉,唤起学生对阅读的自信,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时,需要做好前期铺垫,并适当给予引导。但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新课标中第一学段虽然没有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提出具体的要求,但必须要与其他教学环节紧密结合,进行有效渗透,让学生能够对文章主要内容有所感知,这样才能为第二学段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做好前期的铺垫。endprint

2.第二学段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有重点地训练概括能力的课文,以“挖坑”式的方法,对重点训练的内容舍得花时间、下功夫。要使学生通过做练习题对学习产生兴趣,首先练习设计就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与学生在教材所设定阶段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第二学段(3~4年级)是第一学段阅读能力提高的阶段,也是巩固和发展的阶段,同时又是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基础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也是一个关键的过渡期。第二学段为感悟和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相比第一学段的“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要求有所提高。“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是学生阅读能力的整体体现。学生感悟并领会了文章主要的内容,才能顺利地进行接下来更高层次的阅读学习。

3.第三学段

采用学生自学,教师纠正的方法。在第三学段,教师的指导可以相对地减少,“把握”的方法可以由显性的提示转入隐性的自觉运用,但是对学生的把握要求要更加全面和简练。第三学段(5~6年级)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提高阶段。“能比较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要求与第二学段的“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相比,又有了较高的要求。因此,第三学段中,语文教材的单元导读也多次提出“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这一要求。但是,这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在第二学段基本的把握方法基础上的运用、巩固和提高。也就是说,在第三学段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第二学段学习到的感悟和领会的方法迁移,以便能够运用到高年级阅读课文整体把握的学习中。

(二)突出文体特点

文体就是文章的体裁,是文章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上所呈现的具体样式或类别。不同的文体有独特的功能和语体特点。

1.文学文体

(1)童话:感受形象,想象情景。童话是小学阅读中常见的一种文体,它具有浓厚的幻想色彩,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以及象征等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或者揭露某些社会现象,抑或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展示人性中某些优良的品质。这种题材的文章,其语言往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离奇曲折,从而吸引读者。教师在教学策略上可以采取感受形象和思考想象、角色对话朗读与表演、听讲故事等多种方式。

(2)寓言:感知情节,揭示寓意。寓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及寓意深长的道理,从而给人们以深刻启示的一种文体。教师在教学策略上可以采取感受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思维以及思考方式、揭示文章的主要寓意、开展各类实践活动(编课本剧、课外文本阅读、想象续写寓言后续等)等方式。

(3)神话:复述大意,领悟精神。神话是指关于神仙或者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文化的解释与想象的故事,是一种原始的幻想性很强的艺术创造。教师在教学策略上可以采取发挥学生神奇的想象、点燃独特的情感体验、积累文本的语言表达和复述故事情节等方式。

(4)诗歌:情感想象,品味语言。古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古诗篇幅短小,语言精炼,但所蕴含的感情非常丰富。教师在教学策略上可以先从感知诗歌大意开始,从表层意象去揣摩诗人的情感,进而挖掘詩歌更深层次的内涵,通过知人论世、经典诵读感悟、作品品评赏析等教学策略,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诗歌所设立的艺术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从而领悟作者通过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实用文体

(1)叙事性文本。它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一种文学体裁,语文教材中编排的叙事性文本主要包括故事、散文、小说等。《新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从这些目标中来分析,人们可以发现叙事性文章的训练要点,即在阅读全文、大体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首先应该要明确文章的主旨是什么,然后再抓住与主旨紧密相关的部分场景、人物、细节等。读者应该设身处地地从作者视角进入,领悟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从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写景状物类文本。它是学习中别具风味的风景线,有的描写山川名胜,有的抒写地域独特景致,或是叙述特定事物,游览参观,以及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写景状物的文章范围很广,这些都是这类文章的内容对象。因此,可以说,在所有的文章体裁中,写景状物类文章是最能够展现语文或者文字自身语言魅力的,同时也是最值得人们精读品味的对象,写景状物的文字对于丰富自己的人文视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陶冶人们的人格情操,具有重要的意义。

(3)说明性文本。这在语文阅读中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体。说明文作为一种实用文体,也必然有它的规律,因此,阅读说明性文本自然也有其规律可循。说明性文章涉及一些语文语法知识,因此语文教师可以运用教材来教给学生方法,给学生一把打开说明文阅读的钥匙。

(三)摒弃平均用力,力求教学的纵横向联系

本文讲述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指的是知识的纵横向联系。知识的纵向联系是一个学科内部的联系,而横向联系是学科之间的联系。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学生学习时要注意把这些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网络,用的时候一扯一串,而且横向、纵向的知识联系可能激发起一些别样的灵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注重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不同学段的内涵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螺旋式上升的关系,一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联系非常紧密且逐步提升,不同学段之间也是相互联系、有层次的。教学中摒弃平均用力,才能让学生抓住重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所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摒弃平均用力,力求教学的纵横向联系。

1.横向联系

在本文中,横向联系指的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不同学段的内涵要求应贯穿在各个学段,如第三学段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内涵可理解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能仅仅将教学目标放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上,而忽视感知能力、领悟能力和鉴赏能力。笔者认为,在第三学段其他方面的能力也要兼顾起来,但重心应放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纵向联系

在本文中,纵向联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在学习一篇文章的不同环节应将感知文章的大意、感悟和领会文章的关键性内容或主要内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鉴赏文章的主要内容贯穿在其中,有层次地进行教学;二是指不同学段之间的联系。

三、结语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如果没有相关概括能力的训练,学生就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那么对知识的运用就会受到阻碍。因此,概括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点拨、指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关注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使其在学习体验中有所提升和收获。同时,学生学会了自己概括,学会了思考,那么美丽的智慧自然就会在课堂上闪现。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横向联系学段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新课改下“分数的简单应用”
克服高三物理复习短板的三种策略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信息技术教学中知识迁移的探究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