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城市融合度评价

2017-10-14 00:40李俊峰梁梦鸽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22期
关键词:芜湖市失地农民女性

李俊峰 梁梦鸽

摘要针对女性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从经济、社会和文化3个层面构建城市融合度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对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合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目前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整体城市融合度低于芜湖市原住民,芜湖市失地农民尚未完成完全的城市化。经济融合程度相对较高,与芜湖市原住民差距最小,社会与文化融合程度较低,较芜湖市平均水平差距大。而就业满意度、社交范围、安置政策以及固有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是影响女性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可为芜湖市制定惠及更多失地农民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失地农民;女性;城市融合;芜湖市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22-0207-03

AbstractConstructed the model of urban integration degree,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degree, social integration degree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degree, in view of the special group of female land lost farmers,the fusion degree of female land lost farmers integrated into the city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At present, the integration degree of female landless peasants in Wuhu was low and that of Wuhu aborigines,the landless peasants have not yet fully completed their urbanization. The degree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was relatively high, and the gap was the lowest among the indigenous people,the degree of social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was low, which was larger than that of Wuhu. Employment satisfaction, social scope, resettlement policy and inherent ideas, concepts and ways of thinking 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womens landless peasants integration into the city.The results coul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formulation of the policy of benefiting more landless peasants in Wuhu.

Key wordsLand lost farmers ;Female ;Urban integration;Wuhu City

隨著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转型成为了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至,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应运而生[1-2]。失去土地的农民能否顺利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化、适应新的环境,是学界关注的重点[3-5]。结合我国国情,失地农民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城乡稳定的重要问题[6]。失地农民面对不可避免的迁移命运,开始与不同群体接触,必然会引起群体间的同化和融合[7]。这种融合包括了主观层面和客观层面:首先,失地农民的主观自我认同是影响其城市融合的重要因子[8];其次,其个人素质和职业层次在其城市融合的过程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9];再次,充实的教育背景、求职主动性和培训活动的参与积极性等因素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具有正面积极的影响[10];最后,他们的个人社会网络分布及市民化意愿与其能否在城市中顺利实现就业、择业和创业存在正相关关系[11-13]。

在失地农民这一群体中,女性作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较为特殊的群体,应该得到特殊的关注,而目前关于女性失地农民的城市化融合研究较少。笔者以芜湖市鲁港新村和鸠兹家苑这2个具有代表性的社区为例,利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李克特量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究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合问题及其内在影响机制,并给出对策和建议。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芜湖市是安徽省第二大城市,是皖江城市带的龙头城市。经2011年最新行政区划调整,现辖鸠江区、镜湖区、弋江区、三山区4个市辖区,无为县、芜湖县、繁昌县、南陵县4县,总面积6 042.6 km2,全市常住人口145.9万。随着全国城市化的发展,芜湖市也加快城市建设,发展自主品牌,土地需求量增加,每年仍需征用农用地。

根据芜湖市城区建设情况及研究需要,选择位于芜湖市弋江区的鲁港新村及鸠江区的鸠兹家苑作为调研小区。其中,鲁港新村位于弋江区,四周高校云集,其社区内女性失地农民的生活方式及就业模式较有特点。鸠兹家苑位于芜湖市鸠江区,在芜湖市鸠江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附近,其社区内女性失地农民的生活方式及就业模式有着鲜明的特色。

1.2数据来源

该研究对象为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问卷发放地为研究选定的鲁港新镇和鸠兹家苑2个社区,参照组为芜湖市女性城市居民,问卷发放地在芜湖市中央城社区。利用中央城女性居民对城市生活的适应程度和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合程度进行对比,得出2个社区女性失地农民城市融合度的高低,通过2个社区之间的对比分析得出2个社区女性失地农民城市融合度的不同,并探究其内在影响机制。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77份,回收率为94.3%。

1.3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城市融合度指标体系构建

1.3.1城市融合度维度的确定。

根据文献整理和实地调研的情况,运用三维立体模型从经济、社会、文化3个方面分别测算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合状态。其中,经济融合是指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在进入城市后在经济收支层面的适应程度,是失地农民立足城市的基础;社会融合是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的进一步要求,是衡量失地农民在城市生活中融合的广度;失地农民的心理和文化融合反映的是失地农民参与城市生活的深度,是指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后在精神层面上的融合程度,只有从心理和文化上适应了城市,才算是真正完成了融合。

1.3.2城市融合度指标体系构建。

为获取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城市融合维度的具体数据,利用3个维度各自的测定指标对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城市融合度进行测量。通过经济收入和经济支出2个指标测定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的经济融合度;通过就业满意度、社交空间范围广度和城市环境熟悉度3个指标测定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合度;通过审美品位相似度、休闲活动适应度和消费观念适应度3个指标测定芜湖市女性失地農民的文化适应度。

通过专家抉择法得出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经济融合度、社会融合度和文化融合度的权重以及3个融合维度之下的各个测量指标的权重(表1)。选定专家有高校教师及街道管理人员。

1.4评价方法

根据实地调研数据结果和统计分析,将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经济融合度、社会融合度以及文化融合度用5~1表征,即“非常融合”“融合”“一般”“不融合”“非常不融合”5个层次。5为融合程度最高的指数,1为最低。通过问卷调查设置的问题指标获得初步融合数据。以非常融合为正向,对反义题项进行逆向处理。

在此模型中,指标得分为1~5分,通过样本数据取均值获得,是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各项指标融合状况的表现,即指标得分越接近5则此项指标满意程度越高,此维度的融合状况越好。而融合度是一个相对数值,根据样本数据及专家抉择法的权重计算得出,需要通过参照组与实验组的对比进行分析研究。

建立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城市融合度模型,测量其经济融合度、社会融合度、文化融合度以及整体城市融合度,得出以下模型:

F=ni=1Xi/n(1)

G=ni=1(Fi·ωi)(2)

式中,F为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各个指标的平均得分;G为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各个维度的适应性指数;ω为各个指标和维度权重值。

2结果与分析

2.1评价结果

利用李克特量表分别计算出芜湖市女性城市居民、鲁港新镇和鸠兹家苑女性失地农民的经济融合度、社会融合度、文化融合度以及整体城市融合度,通过专家抉择法确定各个融合维度的权重,利用公式(1)、(2)计算得出芜湖市女性城市居民、鲁港新镇及鸠兹家苑女性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合度(表2)。

2.2特征分析

从表2可看出,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城市融合度有如下特征。

(1)通过试验组(鲁港新镇和鸠兹家苑)和参照组(芜湖市)的对比可以看出,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合度低,城市融合还未完成,距离完全的市民化还有一定距离。其中,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的经济融合、社会融合和文化融合均小于芜湖市城市居民。鲁港新鎮女性失地农民的经济融合中,收入满意度较高,而消费水平适应度较差;社会融合中职业满意度和社交广度均较高,而城市环境熟悉度较低;文化融合中审美品位及休闲活动适应度均较高,而消费观念适应度较低。鸠兹家苑女性失地农民的经济融合中失地农民对自身的收入较满意,但均认为消费水平偏高;在社会融合中,就业满意度、社交广度和城市环境熟悉度均较低;在文化融合中,审美品位适应度较高,而休闲活动方式和消费观念和城市居民相比尚有较大差异。

(2)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合是分层次阶梯式进行的。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经济融合度在各自社区的3种融合维度指标中最高,即相较于社会融合和文化融合,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在经济上首先融入了城市,这符合城市融合的阶梯式进程,即一般失地农民在开始进行城市融合时,首先开始经济层面的融合,在经济层面融合到一定程度时才有可能进行下一阶段的融合。而社会融合度又高于文化融合度,即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在整体城市融合进程中,首先开始经济融合,经济融合达到满足其基本城市生活需求量阈值时开始启动社会融合;同理,社会融合达到一定广度阈值后,开始进行整体的深度融合,即文化融合,符合整体城市融合的基本规律。

(3)通过对比分析鲁港新镇和鸠兹家苑女性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合度可以看出,指标满意度得分中,鲁港新镇女性失地农民比鸠兹家苑女性失地农民更多地选择了较为满意的选项;且鲁港新镇女性失地农民的经济融合度、社会融合度和文化融合度均大于鸠兹家苑女性失地农民,同时,就整体城市融合程度而言,亦是鲁港新镇女性失地农民大于鸠兹家苑女性失地农民。分析结果表明,鲁港新镇女性失地农民目前比鸠兹家苑女性失地农民融合度高,即鲁港新镇女性失地农民比鸠兹家苑女性失地农民更好地融入了新的生产生活环境。

2.3影响因素分析就业满意度、社交范围广度、安置政策和思想观念共同影响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合。

2.3.1

就业满意度较低影响了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合度。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鲁港新镇和鸠兹家苑女性失地农民的就业满意度较低,女性失地农民虽大部分拥有工作且对薪酬较为满意,但是对所从事的职业本身仍有更高的期待。通过问卷数据和深度访谈可知,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所从事的职业基本为低层次的体力劳动且一般为正规岗位外的临时工,这种低层次的临时工种给女性失地农民一种不安全感。女性失地农民的就业单位没有为其购买各类基本保险,其自身也不愿自行购买,这种不稳定的职业使得女性失地农民安全感降低,影响其融入城市生活。

2.3.2

社交范围广度较低影响了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合度。一方面来说,社交行为不仅仅能够获取精神、物质和困难方面的实际支持,同时也是一种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方面的交换和融合。社交范围广的女性失地农民,更易获取城市生活的信息,更易接受城市的生活方式,从而建立城市化的思维框架。另一方面,较广的社交范围有利于女性失地农民获取更优质的工作岗位,从而提升职业满意度和安全感,较高的职业满意度会促进女性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合。

2.3.3安置政策影响女性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合度。安置政策包括相关社会保障支持以及安置地选址等。社会保障支持包括基本的社会保险和就业支持等,社会保险和就业支持有利于提升女性失地农民的职业满意度,增强其就业安全感,促进其市民化。安置地选址同样影响女性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合,鲁港新镇位于芜湖市弋江区西南角,整体区域处于待发展状态,缺少成熟的社区生活配套设施,没有形成成熟的城市社区区域大环境,整体区域发展属于“半城市化”状态,而鸠兹家苑地处鸠江区西部,其所在区域城市化水平较高,已经形成成熟的城市生产生活空间,拥有完整的城市生活配套基础设施,与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差距较大。安置地选址的不同造成了鲁港新镇女性失地农民城市融合度高于鸠兹家苑女性失地农民。

2.3.4

固有的陈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影响女性失地农民融入城市。受到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的影响,女性失地农民持有较为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这种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限制了其社交行为和就业行为,不利于其拓展社交范围广度和建立职业满意度,从而进一步影响了女性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合度。同时,陈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导致了女性失地农民不愿主动购买社会保险,过于依赖政府或家庭,影响了其生活归属感和安全感。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目前,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的综合融合度较低,无论是在经济融合、社会融合还是在文化融合上都低于芜湖市平均水平,可以得出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尚未完全的市民化。而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合是分层次、分阶段进行的,以经济融合在首,逐步推进,即女性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后,首先启动经济融合,随后开始社会融合和文化融合,最终完成整体的城市融合。通过分析可知,就业满意度、社交范围广度、安置政策和思想观念是影响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城市融合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它们互相作用,共同影响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合。

3.2建议

3.2.1政府政策层面。

政府的力量对解决失地农民城市融合问题起到至关重要得作用。基于政府角度,可从以下几点入手促进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的整体城市融合:①经济融合是整体城市融合的基础,因此政府应确保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的劳动所得能够保障其基本的生活需求。②在促进女性失地农民经济融合的基础上,建立长效机制,对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进行安置前、安置中和安置后的全过程保障。③政府可针对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进行集中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文化知识教育,提升女性失地农民的知识水平和就业能力,帮助其增强就业主动性和生活稳定性。

3.2.2社会组织层面。

社会组织在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后,能够起到长期且细致的促进融合作用,弥补政府宏观决策的细节缺失。应利用专业社会机构和体系促进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的整体城市融合。专业社会机构可以从中观层面上为女性失地农民提供专业服务,帮助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更好更快融地入新的生产生活环境。加强社区服务工作,从微观层面为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更好的融入城市提供服务。

3.2.3失地农民个人层面。

女性失地农民个人主观的自我认定、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都影响其整体城市融合度。从女性失地农民个人角度来说,首先需要重新树立正确的自我认定,新的自我身份的认定是融入城市生活的基础;其次,女性失地农民应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类活动,改变原有的固定思維模式;最后,通过自我认定和思想观念的改变,引导自身行为选择的变化,从根本上融入城市社会生产生活。

参考文献

[1] 杨涛,施国庆.社会公正视角下的失地农民[J].农业经济,2006(10):44-45.

[2] 张传华,邓凌,邱道持,等.征地过程中失地农民心理特点探悉[J].农村经济,2005(9):116-118.

[3] JASSO G,ROSENZWEIG M R,SMITH J P.The changing skill of new immigrants to the United States:Recent trends and their determinants[M]//BORJAS G J.Issues in the economics of immigra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0:185-226.

[4] CARROLL C D,RHEE B K,RHEE C.Does cultural origin affect saving behavior? Evidence from immigrants[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99,48(1):33-50.

[5] 何艳冰,黄晓军,杨新军.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边缘区失地农民适应性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7,36(2):226-240.

[6] 王彩芳.集中安置的失地农民社会交往与城市文化适应[J].农业经济问题,2013(1):68-72.

[7] 杨涛,施国庆.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综述[J].南京社會科学,2006(7):102-109.

[8] 张海波,童星.被动城市化群体城市适应性与现代性获得中的自我认同:基于南京市561位失地农民的实证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6(2):86-106,244.

[9] 于孙姆,刘艳飞.城中村村民城市适应问题研究:以福州为市例[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S1):49-52.

[10] 楼培敏.中国城市化过程中被征地农民生活状况实证研究:以上海浦东、浙江温州和四川广元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5(12):35-45.

[11] 钱伯华,李建兴,袁庆华.农民市民化的障碍及对策[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5(4):27-33.

[12] 王哲.调查报告——关于河南省巩义市滨湖花园小区失地农民社会融入问题[D].合肥:安徽大学,2012.

[13] 李志刚,刘晔.中国城市“新移民”社会网络与空间分异[J].地理学报,2011,66(6):785-795.

猜你喜欢
芜湖市失地农民女性
芜湖市银鸿液压件有限公司
芜湖市银鸿液压件有限公司
芜湖市银鸿液压件有限公司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失地农民在土地征收中的救济失范及司法回应——以司法权的适度介入为视角
东阳市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研究
失地农民生活水平评价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