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复活”潮兴起的背景分析

2017-10-15 15:11袁春艳
神州·上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复活书院

摘要:书院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百余年。但近些年,却出现书院“复活”的热潮。本文从主体意识的觉醒与文化复兴的否定之否定定律和国学热的助燃两个方面来分析书院“复活的”原因,为当下书院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书院;复活;主体意识觉醒;国学热

书院始于唐朝,兴于宋元,衰于明朝,废止于清末。它历时千载,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独具特色。自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书院改为学堂至今,书院教育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百余年。近些年回归传统,文化寻根的国学热潮又渐行蔓延开来,在国学热催化剂的影响下,一些书院也随之“复活”,再次登上历史舞台。

据中国书院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统计,中国目前的实体书院有591所,网络虚拟空间办的书院有100多所,两者加起来共700多所,而实际书院比这个数目肯定还要多。如今全国书院可谓遍地开花,万松浦书院、白鹿书院、岳麓书院、中国文化书院4家书院,在某种程度上,更是构成了中國现代书院文化版图上东南西北分立的格局。那么是什么促成了书院复活的热潮呢?

一、主体意识的觉醒与文化复兴的否定之否定定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何子渊、丘逢甲等先贤开风气之先,成功创办(宇)雨南洞小学(1885年)、同仁学校(1888年)、同文学堂(1901年)等西式新学制学校,是为中国现代教育之始。传统中国的教育精神,被高悬云端。

不可否认,西式教育确实给中国带来现代工业文明成果、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培养了数量巨大的各种层次的新式人才,推动中国进入世界文明之林。不过,实践在证明了西方教育的优越性的同时,也在暴露它的严重弊端。现代教育的工具性,使学生像商品一样被标准化地大批量生产;竞争机制使得传统中国风雅凋零憔悴,应试教育的急功近利使学校重知识传授轻素养品德,重规范化管理轻个性化发展,重普世科学文化轻中华人本文化……

我们引进西式教育一百多年,却没有学到西式教育的精髓,而就在我们鄙弃自己的文化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外族人士在学习我们的古典传统文化,并把它们视为珍宝。这种文化的“内衰外昌”应该引起了我们的反思。

其实,对书院之废的反思并非自今日始。对书院这种中国独有的教育方式与文化形态,20世纪多位思想大家都曾给予肯定,并对其“退场”清晰地表达过痛惜之意。1924年胡适痛陈书院之废:“把一千多年来的书院制度完全推翻,而以形式一律的学堂代替教育……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了。”[1]1949年亚洲文商书院开学典礼上,钱穆也直截了当地表示:“中国传统教育制度,最好的莫过于书院制度。”[2]而毛泽东在1921年《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中对书院和学校的各自利弊则分析得很客观,认为“书院和学校各有其可毁,也各有其可誉。”而“从‘研究的形式一点说,书院比学校实在优胜得多”。

如今,现代化和全球化使得每一种文明都必须面对众多其他文明,中国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复兴当然也必须要博采众长,但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首先要守得住自己的文化之根,丢弃自己的文化,单纯地去学别人的文化,只能学到糟粕,而难以学到精华。华中科技大学老校长杨叔子院士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然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人文精神,就会异化,不打自垮。”[3]当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高时,主体意识的强调也就开始变得刻不容缓,而主体意识又恰恰只能从中国自身的文化中寻找,因为,只有在本国的文化中,才能寻找到安身立命的支撑点。也正是基于此,人们才恍然大悟般地开始了重返传统之旅。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传统书院教育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证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二、国学热的助燃

在书院的“复活”这一历史进程中,“国学热”则充当了助燃剂的作用。“国学热”的兴起原因是多元化的,一方面源于近二三十年中国的国力的增长,国际地位的提高,一方面源于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思想文化领域缺少精神支撑,另外港台新儒家、海外华人的反哺和积极推动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然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中国几千年文化的魅力及对建设和谐人类家园的巨大作用。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时共同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在学国学的热潮掀起的同时,作为传统国学的载体——书院,也渐渐开始复兴。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尼山圣源书院院长牟钟鉴说:“各地书院建设是当前‘国学热的组成部分。书院是弘扬国学的一种形式,国学是书院教育的内容。进一步说,书院能为国学提供持久的研究,传承、弘扬搭建坚实平台。在培育国学人才、养成健全人格、改善社会风尚、传播民族文化上下工夫,它必将得到社会认可,而且有着光明的前途。从深层说,国学的活跃、书院的兴起都是中华文化复兴和重建的表现。”[4]“国学热”与书院“复活”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和重视,可以说发展趋势越来越好,传统书院的“复活”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主任蒋广学认为:“中国传统书院教育有鲜明的文化性和民族性。以研究和传播经典文化为己任,教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经世安邦之策,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刚毅诚信、博厚悠远、仁爱通和精神。对于今天的青少年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领会传统经典文化具有一定的作用。”[5]

可以说国人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传统“国学”情结的助燃,引发了书院“复活”热潮。传统书院的“复活”我们具有重要的意义和重大的价值。它既可以成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基地和平台,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和综合实力,又可以为现有教育体制的改革提供一份有益的特色教育经验,所以传统书院的复活可谓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一个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胡适.书院制史略.东方杂志(第21卷第3期)[J].1924.02.

[2]贾宇.走在复兴路上的中国书院.光明日报,2011-08-22,15版.

[3]杨叔子陈述,廖玲速记.杨叔子与他的“人文风暴”.南方网[OL],2004-10-12

[4]王璟、张萍.国学复兴的显性路径——“书院”.精品购物指南[J].2009-08-07,第64期

[5]张永恒.复旦探索恢复“书院文化”传统与现代如何对接.人民日报海外版[N].2011-10-11.

作者简介:袁春艳(1984.04—)女,学历: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复活书院
让汩罗江复活
朵云书院黄岩店
“黄金周”,复活
白鹿洞书院记
黑足雪貂复活记
黄舒昺书院讲学述论
冷冻人复活后会怎样
被人痛骂后如何满血复活
书院讲习一例
东亚书院的赓续与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