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人类智慧之光

2017-10-15 15:18张向东
神州·上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发展历程

摘要:传统手工艺,主要是指在前工业时期以手工作业的方式对某种材料(或多种材料)施以某种手段(或多种手段)使之改变形态的过程及其结果。手工艺技术的发明和成熟,使有目的的造物能够基本满足人们的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促进了中国民间物质文化的进步。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原始工具;发展历程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生活的基础。在人类历史之初,人们从自然中获取了大量的物质资料作为生活之需。人们通过观察种种有趣的自然现象,学会了利用天然的工具对自然物进行加工改造。已经学会思考的人们,在寻找食物、生存繁衍的同时,也在寻求适当的生活方式和一定的生产方式。而后,人们逐开始有目的的选择、利用各种形态天成的自然物进行加工,来充作自己在劳动过程中的工具和日常生活的用品,并逐步地累积起处置自然材料的经验,发明了结构简单的原始工具,也产生了最初的手工艺。

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手工艺始于对自然物的利用和工具的制造与使用。“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人们“剥林木以战矣”,利用天然的木棒、树枝和石块制成工具,用以防御野兽和获取食物。在为了生存的劳作过程中,人们偶尔发现高处掉下的石头能够将下面的石头打碎,而且利用破碎的砾石边缘切割东西比较省力。于是,便开始模仿自然现象击打石头使之破碎,从中选择形制合适的作为狩猎和采摘的工具来使用。早期的石制工具打制方法简单,没有过多的加工,仅能以合手持握为度。后来,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掌握了打制加工的方法和手段,制造出可用来进行刮削、锤击、砍劈、锥刺等不同形态的石制工具。同时还利用这种原始的工具对骨头、木料进行刮削、打磨,从而创造出具有不同功能的骨制、木制等质地的工具来。稍后,火的利用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使人们能够在寒冷的冬季和夜晚活动,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随着人类社会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产方式也由原始采集和狩猎向原始农业过渡。农耕作业的收获使人们过上了相对稳定的生活,于是,“神农耕而作陶”,产生了制陶的工艺技术。各种形制不同、大小不一的陶器,既有用来装运饮水、储存粮食、蒸煮食物的器皿,也有纺轮、弹丸、陶刀、陶环等陶质工具。制陶工艺技术的发明,使处于萌芽阶段的手工艺和原始手工艺产业产生了质的飞跃。新石器时代中期,陶土淘洗工艺技术的发明,烧制技术的改进,出现了“泥质陶”、“细泥陶”和“白陶”等质地较硬的陶器。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生活的丰富和工艺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兼实用与审美于一体的彩陶,在质地细腻的红陶坯上绘有黑、紫、红、白、灰等色的各种图案,器形也更加合理、美观。当快轮制陶的工艺发明之后,陶器的生产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以蛋壳黑陶为代表的陶器器形更为规整美观,器壁厚薄均匀。同时,还出现了结构更为复杂,综合实用功能更强的鬲、甗、斝、鬶等器物。制陶工艺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标志着人的创造性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可以得到更为完全的发挥,人类不仅能够通过某种手段改造自然物的形态,而且还可以改变某些自然物的性质。

传统手工艺的所谓形态,是指传统手工艺产品的最终表现形式。由形态所体现的中国人的智慧以造型和装饰等的范式与规则来实施的。形态之优劣与多种因素有关,《考工记》提出的“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标准,是符合人们社会生活的实际状况的。结构是指承担造型之重力或外力的部分之构造以及形体各部分的搭配和排列。结构的合理与否,与能否满足器物的功能要求有着直接的关系。造型为传统手工艺之形态的直接表现,同时,也是一定历史时期的观念和精神的物化表现。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器物造型之原型多来源于大自然,是因为“天地有大美”。在自然界中,可作容器的物体形态多以丰富的曲线来构成,所以在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中,多以圆作为基本的产品造型语言,无论是陶器,还是漆器,乃至玉器和瓷器,其富有变化的外形曲线,或挺拔,或缠绵,或刚健,或柔弱,就连刚强的青铜彝器之线条也是直中有曲,富有变化,这样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从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角度来看,物理是指自然材料的基本性质,如外形、比重、品相、色泽和结构、强度、成分、密度、含水率、含油率等。因此,在选择和利用材料时,需要重点考虑外形、比重、品相、色泽等因素;而在加工或合成某种材料时,则需要重点考虑结构、强度、成分、密度、含水率、含油率等因素。物性则来自人对于自然材料的综合感觉,“物各有性,性各有极”,而“温凉寒热,物之性也”,如“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所以,在制作具体的手工艺产品而选择材料时,除了需要依据材料的物理进行选择之外,还必须从多个方面对材料的物性予以考虑。如中国南方常见的樟木,“木大者数抱,肌理细而错综有文,宜于雕刻,气甚芬烈”,于是被人们用来制作存放衣服和书籍的木箱。

手段是指在处置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工艺技术及其规范,这样的工艺技术及其规范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累积起来的,并且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被反复印证的。在中国古代,传统手工艺之“百工从事者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衡以水,正以悬,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 这里的法即法度,也是规范。规范是传统手工艺在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工艺技术规程,亦为某一类或某一种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功能要求指标。既要符合材料的自然特质,也要符合工艺技术的制作规律,如同台湾家具工艺大师叶泰钦所说:“直的要直,平的要平,弯的要顺”。历史上与竹、木、柳、藤、草、棉、革、漆、土、陶、瓷、金、银、铜、铁、锡等材质相适应的雕、镂、刻、削、染、缝、绘、髹、铸、琢、磨等的工艺,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具体规范。具体的工艺技术规程是传统手工艺产品质量的保障,比如“‘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也,则事寡败也。” 而具体的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功能要求指标则是其进入社會生活的通行证。

手工艺,将伴随人类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而旺盛的生存下去。

作者简介:张向东,男,汉族,生于1960年11月,祖籍是北京市平谷区。张向东大师在景泰蓝领域的艺术造诣颇深,发表多篇具备国际水准的景泰蓝学术论文,现为全国工艺美术行业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手工艺大师,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北分会会员、高级工艺美术师,集入《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endprint

猜你喜欢
传统手工艺发展历程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
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重建的路径分析
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牌化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