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声乐演唱中混声唱法的训练及其原理

2017-10-15 19:43钱树林
神州·上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声乐演唱原理

摘要:混声唱法是声乐演唱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声乐演唱中,纯粹用真声或假声歌唱,都是不尽完善和不够科学的唱法,只有使两者统一起来形成混声,才能获得一种气息上下通畅、声区转换自然、音域宽广、音色丰富饱满和具有穿透力的歌声。本文结合演唱与教学实践,浅谈了声乐演唱与教学中混声唱法的训练及其原理。[1]

关键词:声乐演唱;混声唱法;原理

混声唱法是指在唱歌中运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即声音的高低主要靠声带的振动方式的不同而产生的音的高低变化的一种发声方法“。混声唱法”是对声带发声时机能状态按物体振动学的科学原理的具体体现,它要求发低音时避免全用真声,发高音时避免全用假声,也就是说,唱任何一个音都是真假结合效果,高音有浓厚的真声色彩,低音含有有假声成份。当然,随着音高的不同,真假声的比例亦不同。

一、真声与假声

随着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混声唱法已经被声乐界公认为最理想的演唱方式。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人类的声音共有两种状态,即真声与假声,混声唱法正是运用了二者之间互相转换,协调搭配的方式产生了完美的音乐艺术效果。

真声又叫做胸声,俗称大本嗓,传统戏曲中也称为大嗓,这种声音是人的自然音域。真声发出时,声带做整体振动,边缘圆纯并较松弛自然。真声的音色刚劲有力、明亮饱满,十分接近于生活中语言的发声。在歌唱者演唱时,常常运用于中、低声区当中,主要以以胸腔和口腔共鸣为主,因而又叫做胸声。真声所跨越的音域并不够宽广,所以在演唱时如果单纯依靠真声演唱,一些高音的部分是不可能完成的。

假声是与真声相对而言的,又叫做小嗓音,这种声音是建立在真声基础之上的,一般用作演唱高音。在我国的传统戏曲当中,假声演唱运用得十分广泛,如小生、青衣、花旦等角色,均采用假声的发声技术。具体发声过程中,一般是以头腔共鸣运用为主,声带闭合做边缘部分振动,在歌唱和训练当中都有一定的难度。假声的优点主要是音域高、位置高,唱出来的声音松弛、通畅、自然。但时也存在弊端:由于假声的演唱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演唱者的功力达不到,唱出来的效果就会不够结实,暗淡无力,不能获得良好的发声效果。

二、混声唱法的原理

混声又叫做混合声,是介于真声与假声之间的一种中间声。也就是说,混合声将人类声音的两种状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了满足歌唱时的具体需要,二者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使用。这里的混合指的是将真聲与假声重叠在一起,而不是相互割裂的。混声唱法的每一个音都包含着部分真声与部分假声,只是二者的比例不尽相同。相对来说,唱低音,中音时,真声与胸腔、口腔共鸣的因素就较多,假声的成分就较少;唱高音时,假声与头腔共鸣的因素就相对较多,而真声的因素就变得少了。总之,混声唱法就是通过人类两种声音状态之间的联系与结合,从而达到声音的整体协调效果。

三、混声唱法的特点

混声唱法之所以会被广大演唱者所采用,主要是因为它有自身无可替代的优势。混声唱法音域比较宽广,能产生丰富的音色变化,音量的控制也十分自如,并且能产生良好的共鸣效果,因而音乐演唱的题材十分广泛。此外,混声唱法的运用过程中还能够使声区,音色,共鸣腔体达到统一协调,同时使声音产生“焦点”,并获得好的声音位置。总而言之,混声演唱的综合运用为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声乐作品的演唱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混声唱法的训练

进行混声唱法的训练,目的是要达到声区、音色及共鸣腔体的统一效果。在演唱的过程当中,使声区达到一种自然的、没有痕迹的连接状态,这其实也是混声唱法的价值所在。真声与假声融合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个混声区。但是由于男性与女性,甚至人与人之间的生理机制不尽相同,所以在发声时的真假声混合程度也会不同。每一位声乐学习者要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进行训练,以达到声区连接过程的和谐。

混声唱法训练的关键是把握好不同声区之间的衔接点,我们可以将声区边缘的声音,加上一些与其所连接的音区相近的音色。具体来讲就是:将胸声区的最高音加上一些中声区的音色和唱法;中声区的最高音加上一些头声区的音色和唱法。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处理 ,可以使声音的连接变得圆滑、流畅、毫无痕迹,从而达到声区转换的和谐融洽。

训练要领:

可运用母音a—ai—i之间的练习,由下向上进行练习,可由小字一组的g向上开始,注意不可以间断,是“a”变成“ai”又变成“i”的合成母音,要是整个发声过程不留痕迹。

在混声训练中,大部分练习者只有假声,这是进入了一个误区,就是没有以真声做基础,结果必然是不能完成各个声区的正常发声。这种状况我们可以通过将真声渐渐加入混声来解决。

训练要领:

1、混声练习要注意音域的范围,高音可练习到f2,而低音则可练唱至a以下。

2、先在低声区音域范围内加入真声,注意发声时喉头稳定,打开喉咙,气息支持等要领。

3、练习时,起音要真实而自然,将声音均衡地送进头腔。

总之,混声唱法的训练具有相当的难度,决不是短时期内能完全掌握的,歌唱者一般需要用数年的时间学习训练,才能真正达到有一定艺术标准的有把握的高音区演唱水准。统一声区的训练,是声乐学习过程中发音训练的最后环节,然而也是难度较大的部分,要求演唱者在三个不同声区歌唱时,做到喉头的相对稳定,将喉咙打开,有良好的气息支持,使声音均匀、连贯、有力度,并在转换声区时潇洒自然,不留痕迹。所以,我们必须加强这一环节的学习,持之以恒地训练。每一位学习者要从自然声区起步,打好中音区的基础,把握好换声区的过渡,为发展高音区的演唱铺平道路,从而在声乐演唱的艺术高峰上有所成就。

参考文献:

[1]余敏.浅谈声乐教学中混声唱法的意义和训练[J].山西:《黄河之声》,2012(11):104-105

[2]赵梅伯.歌唱德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王福姗.声乐教学笔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4]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钱树林,副教授,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音乐系声乐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声乐演唱原理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基于电力系统备自投实现功能原理概述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