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译介学看李良民的《牛虻》译本

2017-10-15 19:46刘晨聪
神州·上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牛虻译本

刘晨聪

摘要:作为媒介学的一个重要组成,“介”主要是指媒介,而译介学则可以理解为“翻译媒介”。该学科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作为语言层面变异分歧学科,它更加关注跨国语际翻译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语言变异,是从比较文化角度来对翻译文学、文学翻译展开研究的。本文以著名翻译大师李良民的《牛虻》译本为案例,结合读者、译文以及接受环境三个角度来阐述译介学理论在大师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希望本文的发表能够为广大同行业从业者带来一定的参考帮助。

关键词:译介学;李良军;《牛虻》译本

一、译介学概述

作为上世纪末兴起的一门翻译学科,它是为研究跨文化翻译而生,同时担负着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桥梁作用。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末,译介学在中国的崛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为整个的中国学术界带来了全新的了解与认知。九十年代末期著名的谢天振教授更是在国内的诸多核心刊物上发表专项论文,其专著《译介学》成为了影响一代又一代翻译人的杰出巨作。而在曹顺庆先生主編的《比较文学》中,译介学更是被归纳为了文学变异范畴内,结合读者、研究译者以及接受环境三方面内容展开讨论。

结合上述提到的译介学重要性与特点,本文以上世纪五十年代李良民翻译的《牛虻》为例展开讨论,其侧重点主要为翻译的社会背景、译本的删节与译本接受等方面。

二、李良民版《牛虻》译本社会背景

爱尔兰作家埃塞尔.丽莲.伏尼契所著的《牛虻》在上世纪无数奶奶滴啊被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李良民译入我国。当时正值新中国建立之初、国际局势复杂,而中国同样处于被帝国主义政治颠覆、外交孤立、经济封锁的困境中。为了能够捍卫国家权力,中国与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全方位合作关系,特别是在文化交流等方面更是建立了相互学习的关系。在这种大政治意识形态的作用下,我国的文学理念基本都是对苏联模式的照单全收,语言翻译亦是如此。《牛虻》的作者埃塞尔更适于俄国革命党人关系密切,可以说是当时的“进步作家”之一。这些正面因素都为《牛虻》在中国的翻译工作带来了保障,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样,《牛虻》在尚未来到中国之前就被广大的中国读者所熟知,民众对其的期盼也成为了翻译该部小说的重要原动力。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注定了《牛虻》在翻译的过程中留下了诸多的社会环境烙印。而1953年李良民翻译的版本,则是在出版社经过删减后的版本,其原因主要是为了抵抗西方帝国主义以及本国残余的一些封建思想,对人物的形象也展开了一定程度的修改。

三、译介学下李良民版《牛虻》的删节

《牛虻》的主人公一共有三位,牛虻、牛虻父亲红衣教主、琼玛。作者在这三位人物的命运变革中向我们展示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意大利的解放运动,更是利用一系类的矛盾,图书了宗教、爱情、亲情与革命的冲突。而李良民的作品更多是对牛虻的革命形象进行了美化删节,例如在原本第三部分的第一章节牛虻在最后的一次活动前显得极为敏感、脆弱,更多体现的是他的个人痛苦,而非崇高的革命献身精神。在李良民的译本中,这部分内容便被删除了。

再比如出版社还删除了牛虻对男女关系的看法,原文中有一部分内容有损牛虻的高大形象,通过对相关章节的删减,将这位资产革命英雄塑造为了也为极具中国特色的民族英雄楷模。从原著角度来看,牛虻在伏尼契的笔下被刻画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英雄,自然无可厚非,然而在那个特殊的中国时期下,牛虻原有的特征便需要人为的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删减。

四、译介法下李良民《牛虻》的译本接受

除了在译文与译者之外,读者对于这个作品的接受程度与期望值也是需要我们站在译介学来展开破译的。很多读者都是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中对牛虻这类英雄形象有了初步认知,为了满足读者对于英雄形象的期待,李良民更是在这一方面上下足了功夫。通过牛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有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入手,塑造了一个值得青年读者学习的楷模。正如李良民老师提到的那样,无数的青少年读者通过对《牛虻》的阅读,都得到了非常宝贵的思想境界提升。甚至《牛虻》在肃清宗教界潜伏反革命集团的争斗中,从事实的角度教育了在这次斗争中备受蒙蔽的青年一代,帮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认清了帝国主义的间谍及特务们,通过对宗教信仰的扭曲来控制青年一代以此来进行反革命活动。

结论

综上所述,结合译介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我们结合中国翻译家所形成汉字形式的外国文学艺术作品,不仅为创造中国现代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丰富中国的艺术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齐名的《牛虻》,也在李良民时期得到了革命文学的美称,虽然中译文版本与原著具有一定的偏池,但正是这种偏离造就了那个特殊年代译者、时代特点与读者期望的共同特色。在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我们站在译介学角度来对该现象进行研究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也对我们当今的翻译职业从业人员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要通过融会贯通的学习、与时俱进的提升中为党和人民奉献更多、更好的翻译作品。

参考文献:

[1]查明建.译介学:渊源、性质、内容与方法——兼评比较文学论著、教材中有关"译介学"的论述[J].中国比较文学, 2015(1):40-62..

[2]付天海, 霍光.论文学翻译创造性的译介学表现范式——以Wilhelm和章鹏高《聊斋志异》德译版为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8(06):754-758.endprint

猜你喜欢
牛虻译本
骄傲的牛虻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死于蛛网的牛虻
死于蛛网的牛虻
死于蛛网的牛虻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翻译中的“信”与“不信”——以《飘》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
1949年前译本的民族性和异质性追考
《孙子兵法》俄译本简介
《孙子兵法》蒙古文译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