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

2017-10-16 09:10刘贵堂
党员干部之友 2017年10期
关键词:总书记

□ 刘贵堂

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

□ 刘贵堂

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是对全党的基本要求。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是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可从以下十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

第一个方面,向总书记坚定信仰信念看齐

为什么总书记在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上有那么强的政治定力?就是因为有坚定的、钢铁般的信仰。

首先,总书记的信仰来自“红色血脉”。总书记出生在一个红色革命家庭,父母都是一生追随共产党的老革命。父亲习仲勋,无论身居高位还是身处逆境,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不移,革命风骨初心不变。母亲齐心13岁就参加革命,17岁入党,几十年转战南北,一心向党、矢志不渝。正是这种浓郁革命氛围的熏陶,使总书记从小就充满着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不管何时、何地、何种情况,始终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

其次,总书记的信仰来自“真理支撑”。总书记从小到大一直怀着对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真理的执着追求。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时,就研读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无产阶级革命真理在总书记年轻的心灵中深深扎根,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艰难险阻和挫折考验,不但没有丝毫动摇,而且越是艰难困苦,越是信念坚定。总书记几乎在所有讲到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时,都要强调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是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和真理支撑。

第三,总书记的信仰来自“砥砺磨炼”。总书记1969年下乡,到2012年十八大召开时的44年间里,从农村大队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普通军官到军委主席,党和国家各个领导层级他都干过;从西北到华北,再到东南沿海地区,中国的西部、中部、东部地区,他都待过;农民、大学生、军人、干部,他都当过。正是这些丰富的经历,这些重要的历练,这些长时间的积累,使总书记对我国的国情更加了解,对中国发展阶段的判断更加清晰,对改变国家、人民、民族命运的抱负和担当更加毅然决然。

第二个方面,向总书记崇高思想境界看齐

思想境界决定事业的高度和人生的厚度。大境界才能有大胸怀,大格局才会有大作为。

首先,要学习总书记“立志当‘公仆’、做大事”的崇高境界。2000年第7期《中华儿女》杂志中刊登过一篇对总书记的专访,时任福建省长的他说,从政初始自己就定下了几条原则,其中一条就是要立志当“公仆”、做大事。总书记还说过,“老实做人,扎实做事;不事张扬,只求实绩;勿忘人民,甘作奉献;鞠躬尽瘁,奋发有为”。这些话,都是总书记从政经历的真实写照。

其次,要学习总书记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境界。在延安插队的7年,环境闭塞荒凉,生活极端困难,26200名北京知青到最后只剩下了590人;总书记插队的梁家河,到1974年10月就只剩他一个人。但他从不考虑自己的得失,依然是该干活干活、该吃苦吃苦,不但入了党,还当上了村大队书记,完全是一副“铆足劲扎根干”的坦然心态和无私境界。总书记常说,“无私才能无畏,那些事先考虑个人得失、搞‘爱惜羽毛’那一套,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是没有资格做领导工作的”。这就要求每个干部都要扎扎实实工作,做到无怨无悔、问心无愧。

第三,要学习总书记“功成不必在我”的崇高境界。总书记多年的从政工作经历,一直坚持大格局、大理念、大作为、大贡献,为事业而“忘我”,为“大我”而弃“小我”。“领导干部要以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抓好各项工作。‘功成不必在我’,要甘于做铺垫性的工作,甘于抓未成之事。”总书记的论述告诫我们,做好党和人民的事业一定要有耐心耐力、持久发力、久久为功。

第三个方面,向总书记勤奋好学精神看齐

总书记反复强调,“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在学习这方面,总书记给我们做出了示范。

首先,总书记求知若渴,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2014年2月,总书记在俄罗斯接受电视台专访时,谈到了自己的个人爱好:阅读、看电影、旅游、散步。总书记坦言,“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其次,总书记博览群书,养成了深厚文化积淀。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访谈等,形成了独具个性的风格,人们爱听、爱读、爱看,有吸引力,能记得住,海外媒体纷纷称之为“习式风格”。为什么总书记的语言能够引人入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善于运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这得益于他博览群书、积淀深厚。

第三,总书记学思践悟,形成了科学学习方法。总书记不仅爱读书,还善读书。在读书方法上,提出要“用巧力”,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要“把读书作为一种爱好”,要“利用好时间,坚持不懈”,要“提高效率和质量”,等等。在读什么样的书上,提出要“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要“结合工作和兴趣”,要“缺什么补什么”,要“读点哲学和历史”,等等。走上领导岗位后,总书记多次就如何学习、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新观点、新论断。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正是总书记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而提出的。

第四个方面,向总书记宽广战略视野看齐

作为一个大国领袖,总书记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战略家,观大势、谋大事,站得高、看得远。

首先,总书记放眼全球、运筹帷幄。总书记在引领当代中国融入世界和构建世界新秩序上,充分展示出一个战略家的大气度、大胸襟、大智慧,展现出东方大国领导人的大视野、大运筹、大气势。中国在坚持“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原则下广交朋友,截至2016年底,已同100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伙伴关系,实现对大国、周边和发展中国家伙伴关系全覆盖。总书记系统提出“亲诚惠容”等外交理念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主张,使中国展示了开放、包容、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国家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环境。特别是,2013年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4年来,已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和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

其次,总书记高瞻远瞩、把握规律。关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分析,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关系的阐释,关于如何评价党的历史和历史人物的论述,特别是关于中国道路的历史性审视和汲取中国历史智慧的阐述,都体现了总书记深邃的思维、高超的站位。十八大后,总书记提出了一个“中国梦”的宏伟愿景和“两个一百年”的阶段性目标,以及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都是基于科学把握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尤其是“发展起来后”的历史任务提出来的。

第三,总书记掌控全局、引航发展。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充分显示了极强的全局掌控力,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党情国情世情吃得透,对党和国家治理的方向、路径、难点、重点洞若观火、了如指掌;二是布局谋篇格局大,十八大后治党、治国、治军三方面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无不体现了总书记把握大局的能力;三是掌控全局落脚实,坚信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决不搞政绩工程,决不求虚假繁荣。

第五个方面,向总书记坚强意志品格看齐

不管是人生经历,还是治国理政,总书记身上无不体现着坚强意志品格。

一方面,总书记人生经历展示了不畏困难、自强不息的坚强意志。总书记只有15岁多就到陕北梁家河村插队当农民,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总书记在书中说道,“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的影响是相当深的,使我形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

另一方面,总书记治国理政展示了坚如磐石、自信笃定的政治定力。总书记上任伊始,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局势,坚定地向世人宣示坚持“四个自信”,既不走老路,更不走邪路,及时粉碎了敌对势力的政治图谋,重挫了别有用心者的嚣张气焰。面对经济新常态下部分外国舆论从个别数据和局部现象“唱衰中国”的论调,坚定地“换挡调速”,实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并继续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第六个方面,向总书记深厚为民情怀看齐

在坚持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总书记为全党树立了典范。

首先,在总书记心目中群众位置最高。在梁家河、在正定、在宁德、在福州、在浙江、在上海,总书记不管在哪个岗位上,都始终坚持把群众放在最高位置。十八大后,总书记上任伊始就庄严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的明确要求,亲自研究、指导和推动了一大批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项目的实施。由此可见,人民在总书记心目中有着多么重的分量。

其次,在总书记感情中群众情结最深。总书记讲过,当年7年多的上山下乡经历,“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总书记正是怀着“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的深厚感情,才始终在一点一滴的身体力行中,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践行在知行合一当中。

第三,在总书记工作中群众距离最近。总书记2011年对德州陵县信访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山东省陵县把信访大厅建在县委大院里是亲民之举,也体现执政为民之意”。这就是总书记与群众距离最近的最好体现。总书记在谈到如何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时,曾形象地说“要跟着群众跳火坑”。总书记说:“我们的方针再正确,如果不被群众理解,也难以贯彻施行。如果群众不听,你就先跟着群众走,群众跳火坑,你也跟着跳下去。群众觉悟了,从火坑里爬出来,最终还是要跟你走。群众跳,你不跳,干群关系就疏远了。你一起跳,距离上拉近了,工作就好做了。”

第七个方面,向总书记强烈责任担当看齐

总书记在一次接受外媒采访时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

首先,责任担当体现在强力反腐上。“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该做的事就要做,该得罪的人就得得罪。不得罪腐败分子,就必然会辜负党、得罪人民。”总书记的这段话振聋发聩、力重千钧。总书记从党的历史使命出发,鲜明提出有腐必反、有贪必惩。当前的反腐,零容忍、无例外。正是总书记的坚强决心和责任担当,让广大群众看到了党中央从严治党的决心,人民群众对党中央越来越信任,也越来越信赖。

其次,责任担当体现在强力改革上。对于改革,总书记亲自挂帅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对多个领域的改革都亲任一把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3年12月30日成立,到2017年8月29日已召开会议38次,每次都是总书记亲自主持、亲自部署。尤其是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解决了许多曾经认为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到了许多过去认为做不到的事情。

第三,责任担当体现在强力维权上。总书记深刻把握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反复强调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并以政治家、战略家的智慧和担当妥善处理了一系列复杂棘手的难题,亲自领导指挥了一系列扩大战略优势、维护国家权益的伟大斗争。这一系列伟大创举和英明决策,展示出总书记非凡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担当精神。

第八个方面,向总书记实事求是作风看齐

在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中,始终体现着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品质,始终体现着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首先,总书记十分注重求实。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决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比如,在抓经济工作上,强调不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要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是抓得紧而又紧、实而又实,既注重战略思考,又注重办法务实,多次就推进“三去一降一补”、防控金融风险、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长效机制、振兴实体经济等重点任务做出具体指导。

其次,总书记十分注重务实。无论是在地方工作,还是在中央工作,总书记始终一贯地保持着强烈的务实工作作风。比如,在脱贫攻坚方面,他要求坚决防止层层加码、提不切实际的口号指标,防止搞形式主义、搞花里胡哨的东西,杜绝“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并大力推动实施党政“一把手”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制、脱贫攻坚期内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和机关定点扶贫、向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等一系列务实管用的工作举措。

第三,总书记十分注重落实。贵在落实,是总书记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执政理念,也是一贯倡导的执政理念。我们从实践中可以看出,总书记抓任何工作,都有一种久久为功的耐心耐力,有一种钉钉子的信心决心。比如全面深化改革,在启动之初就提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这也成为改革工作的金句。比如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总书记态度明确,“要求全党做到的,中央政治局首先做到”,截至2017年4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6.6万起,给予纪律处分11.89万人,平均每天就超过100起,刹住了许多人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

第九个方面,向总书记锐意开拓创新看齐

我们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大家有目共睹的是,“新”是最突出的特征,体现了开时代先河的创新、创造、创举。

首先,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以非凡的理论勇气、高超的政治智慧,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可以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其次,不断推动制度创新。仅就党内制度创新来说,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或修订近50余部党内法规,超过现行党内法规总数的三分之一。党内法规不仅在数量上实现跨越式发展,而且在立规质量和体系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辉煌成就,以党章为根本遵循的党内法规体系已经形成,构建起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四梁八柱”。

第三,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对于科技创新,总书记一再强调,要发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让中国这艘航船,向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进,向着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断前进。正是在总书记科技创新思想的指引下,国产大飞机、高铁技术、“嫦娥玉兔”“天河”二号、量子通讯、北斗导航、载人深潜、航空母舰,一个个高精尖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第四,不断推动文化创新。总书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高度重视文化创新,不止一次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多次倡导“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第十个方面,向总书记科学工作方法看齐

总书记在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务实管用的工作方法,我们要自觉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首先,总书记始终坚持率先垂范。十八大后,总书记先后亲自担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国家安全领导小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等7个领导小组组长,并亲自谋划部署、亲自推动督办,解决了一系列深层次、交织性、顽固性问题。

其次,总书记始终坚持顶层设计。十八大以来,改革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党建等多个领域,具体到财政、金融、价格、国企、保障、简政等诸个环节,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已经基本确立,覆盖之广、力度之大、影响之深,都是过去难以想象的;同时,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发生了巨大化学反应,产生了共振叠加的实际效果。

第三,总书记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十八大以来,总书记谋篇布局、推动工作,都是从问题入手的,贯彻着强烈的问题导向,做到了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先解决什么问题。比如,八项规定针对的就是当时党的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第四,总书记始终坚持矛盾观点。总书记谋划和指导工作,非常善于抓重点、抓关键、抓牛鼻子。比如,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工作怎么抓,总书记深刻阐明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从而做出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决策。

第五,总书记始终坚持精准发力。总书记反复倡导精准发力这一工作方法,强调要精确聚焦,精准发力。大家都知道,总书记高度关心脱贫攻坚工作,提出了“五六七”的精准扶贫方略。正是这些举措具体扎实、精确精准,从而使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都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

第六,总书记始终坚持底线思维。总书记强调,“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正是基于这一思维,总书记在诸多方面都划出了底线。比如,环境保护的底线,是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对破坏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

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是一项重大而严肃的政治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对照十个方面,做看齐的模范实践者。具体做到“五个务必、五个不能”:务必系统全面地看齐,不能单项对标、以偏概全,甚至支离破碎、简单机械;务必发自内心地看齐,不能心存迟疑、人云亦云,甚至虚于应付、口是心非;务必不讲条件地看齐,不能敷衍塞责、讨价还价,甚至掺杂水分、变通执行;务必具体实在地看齐,不能大而化之、笼而统之,甚至坐而论道、不切实际;务必持久不断地看齐,不能时紧时松、不紧不慢,甚至走走停停、止步不前。相信只要始终保持看齐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就一定能够在前进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优异的工作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本文为德州市委副书记刘贵堂在德州市委党校2017年秋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有删节)

猜你喜欢
总书记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Marxism and the Excellent Asp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时局图
总书记来到咱山沟沟
太谷:挑起总书记惦念的“金扁担”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总书记心系千万家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