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蜡染纹样结构与绘制程序考察

2017-10-16 11:54
艺术设计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字格九宫格蜡染

贺 阳

⊙ 教学园地

苗族蜡染纹样结构与绘制程序考察

贺 阳

苗族古老的蜡染纹样风格独特,丰富的装饰效果基于 “九宫格” 、“米字格”的结构特征变化而来,其绘制方法简单易学,变化形式丰富多样,通过母亲教女儿的方式,世代相传。本文通过记录蜡染纹样的绘制程序及纹样的变化,研究传统设计方法及其背后的造物思想。

蜡染纹样;苗族;程序;九宫格;米字格

Abstract:The style of Miao nationality’s ancient batik pattern is unique and the rich decorative effect comes from the structure of “Nine rectangle grid” and ”Mizi grid”. The drawing method is easy to learn and the pattern forms are varied, which is passed on from mother to daughter,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raditional design method and the thought of creation behind it by recording the drawing process and change of the batik pattern.

Key words:Batik pattern; Miao nationality; Process; Nine rectangle grid; Mizi grid

一、缘起

从2013年开始,笔者五次带领学生赴中国西南地区进行传统服饰田野考察,主要考察的品种为蜡染。在手织的棉、麻土布上以蜡防染,以蓝靛染色的蜡染,是一代代西南少数民族妇女日常生活和节日庆典中最常见的服饰工艺。

每到一个村落,我们都在寻找能画蜡的人。预先准备好蜡染实物照片,询问路人是否有人会画“花裙子”、“花衣服”?或是否另有他人?或在赶集时,看到哪家卖的蜡染画得好,便随其寻找想要找的人。

遗憾的是,很多地方已经没有人画蜡染了,蜡染几乎完全被鲜艳的化学染丝线、晴纶毛线刺绣或机器印花所替代。蜡染是传承千年、风格独特又普通易得的寻常服饰工艺,但现在却由于工艺相对复杂、学习和制作的周期长、纹样古旧等原因,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是率先被遗弃与淘汰的传统手艺之一。妇女们卖掉以前带有老纹样的旧衣服,做新纹样、新式样的服装来穿,从而觉得时兴、好看。而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蜡染这门手艺,年轻女孩要上学或打工,更不愿意花费功夫来学习蜡染。她们觉得彩色刺绣更漂亮、更方便。比如,贵州关岭马槽洞花花苗(他称)的年轻人已经把蜡染纹样的衣服改成了彩色丝线挑花,虽然刺绣纹样还是按照古老蜡染纹样的样式,但蜡染独有的古朴生动的风格消失了。在当地有幸看到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妇女正在画蜡,做给几个女儿穿,而女儿们则都不会画。

贵州乌吉画蜡的人则居多,但纹样是新式样的,有些做成围巾或桌布,大多卖给游客。广西隆林蛇场乡马场村素苗(他称)的老婆婆们早已不画蜡染,都找不到以前画蜡的工具了,应我们的请求,借用我们在别处买的蜡刀和蜂蜡演示一下当年的手艺,可惜已经时隔二十多年,现在眼神已不如从前,手艺变得生疏,花样和程序也已记不清。

图2:蜡染纹样步骤二

图3:蜡染纹样步骤三,谢菲绘制

图4:衣袖上的纹样

图5:熊国秀绘制的蜡染纹样

图6:步骤矢量图,绘制:谢菲

图7:拉链形花纹

但也有例外,云南麻栗坡彝族白倮人还在按祖先留下的方法画蜡,不轻易改变,年轻姑娘也愿意学,还怕自己不如别人画得好,她们认为这即是最终认祖归宗的符号,同时对本民族纹样持欣赏态度。

传统的蜡染纹样,结构严谨有序,与数理和规矩有关,纹样大多互为图底,讲究阴阳平衡。新纹样缺乏规矩,显得更随意自由,多为具象的花鸟类型。有些老纹样看上去复杂多变,如果没有人教授,一时不知如何下笔,很难画对每个细节。带着疑问,我们每到一处都请求当地妇女演示如何绘制传统纹样。聊天中得知,一般女孩子在六、七岁时先学数纱绣,这是根据平纹布的纹理,数着纱线的根数进行刺绣的一种方法,多为几何纹样。学习数纱绣可以帮助理解和掌握纱线“垂直”、“水平”方向与错位形成的“斜向”之间的关系,纹样的变化则是基于网格结构的“九宫格”和“米字格”。女孩通过学习刺绣,对纹样结构有了一定的理解,到十五、六岁才开始学习画蜡,即“点蜡”,点蜡也是按照“九宫格”和“米字格”结构来完成。

二、“程序化”—纹样易学的秘密

在过去,衣服上用何种蜡染纹样,以及裙子或背扇上用何种蜡染纹样,都各有讲究。母亲教女儿,则从最简单、最基础的开始,严格按照前人传下来的方法和程序传承,其中“程序化”是最核心的手段,以下用几个调研的实例来说明:

例一:(六枝特区梭戛乡高兴村一组杨云珍家采访记录)

杨云珍今年14岁,初二,学习画蜡两年时间,即便嘴上说不喜欢点蜡和刺绣,但还是在母亲的指导下认真地学习模仿。

以下是杨云珍跟母亲学习的一个简单蜡染纹样的步骤:顺着布的经纬线,用指甲在布上划出水平、垂直方向的线,压痕在布上形成连续的小方格(图1)。在方格的对角线上画连续的三个点,相邻的四个方格画出方向不同的三个点,组成“X”状的图形,然后再依次画出多个“X”图形。在“X”之间的空白处填充由四个点组成的小花朵,形成图和底关系非常好的适合纹样(图2)。在图形外围画两个方框,用短线条填充方框间的空白,一个完整的纹样则完成了(图3)。

杨云珍虽然是初学不久,略显生涩笨拙,但有网格结构的控制,大关系还是不错的。好的效果会使初学者产生喜悦和成就感,也是激励初学者继续画下去的动力。按照程序来画,简单的要素可以通过组合变得丰富,也易于理解和掌握。

杨云珍目前还在学习基础纹样,其母亲熊国秀则能利用基础纹样变化出更为复杂的组织与变化,她画的衣袖上的纹样就是一个例子(图4)。轮到妈妈熊国秀做演示,由于熟练,画之前并没有用指甲划格子,很快就画好了纹样(图5)。熊国秀的绘制步骤(图6):在“无形的小方格”结构中由外往里画,先填充“正方形”,三个一组,组成“之”字形,之后垂直对称画出另一排“之”字形,组成菱形纹样;然后在菱形内部填充“扇形”;最后在中心部位填充“树叶形”。每个图形都占一个“无形的小方格”,图形顶端部分要充满方格的顶部,保证每个单位的最大值一致。在秩序中寻求变化,有节奏,有韵律,具有丰富的细节与美感。

例二:(毕节市织金县官寨乡屯上村中寨组26岁的马嫣家采访记录)

马嫣学习点蜡两年左右,她小时候喜欢读书,十几岁的时候还没有学点蜡。嫁人后在家教养孩子,得空才跟婆婆学习“点蜡”,主要给自家人做衣服用,有时也会出售。

这里例举的是马嫣绘制的“拉链形花纹”(图7):马嫣先用指甲在布上划了多排间距约为2毫米的直线,然后在预定的位置上用蜡画了两条细细的辅助线,接着在辅助线中间画一排连续的短竖线,之后在短竖线的上、下方再画短竖线,上、下排的短竖线错位并空一格不画,共画三排短线就成了“拉链形花边”。她同时展示了只画两排短竖线的同种纹样。这样画出的纹样均匀整齐,方向和间隔好控制,保持一致性。

例三:(丹寨县扬武镇排倒村81岁的罗云芬家采访记录)

最初由于受语言上的阻碍而无法采访。随后向附近小卖部的人打听得知,罗云芬老人家画的蜡染会被卖到农村合作社。于是请罗云芬老人画了上衣袖子上“太阳花”和“卍字纹”(图8)。

罗云芬老人画太阳花的步骤:先将一块长方形白布对折,之后在对角线方向再对折,用指甲压实折痕,打开后布上有三条呈放射状的直线。用废旧手电筒上的一个圆环扣在白布上,用力拍压,在布边中心处印出一个半圆和围绕着它的四个圆(图9)。在布边的半圆形处画三个半圆的弧线,在宽一点的弧线内填充小点。之后顺着对折线的折痕,在半圆形中画两条相交的线,于“扇形”处填蜡。沿着对角线折痕,画出两条紧挨着的平行直线,在有圆圈印记的位置停住。另起头,先画一边的漩涡状圆圈,以两条曲线为单位画圆圈(图10)。另一边也画上漩涡状圆圈以作对称,直到画满圆圈,两条线在圆心交汇成太极图样。在漩涡外画月牙状图形,左右两边对称(图11)。由于时间关系,并没有让老人按步骤画全,对于过程已经了解。

罗云芬老人画“万字纹”的步骤(图12):在两条平行线间,先画出五条依次缩短的一组平行线;再将布料旋转90度,画出四条依次缩短且与上组线垂直相连的另一组平行线;再次将布料旋转90度,画出另一组平行直线,同样是四条。接着第三次将布料旋转90度,画出七条平行直线,而外侧的三条依次缩短的平行线是下一个连续的万字纹的开始。在围合的方框中心,画出“十”字纹,之后以一个三折的回纹连接直线和十字纹末端,每画一个三折的回纹,都要旋转布料90度(因为布料较小,转动方便),直至画完“万字纹”,再重复画下一个“万字纹”(图13)。老人采用同一方向的线条成组画,旋转布料再成组画的方法,简化了步骤,提高了效率,使得线条间的平行关系更加精准。把图形编成组,便于理解结构,也不会看得眼花头晕算不清圈数。因此用这样条理清晰的步骤,即使一边画、一边带孩子、一边喂鸡、一边聊天都不会画错。

图8:袖子上的“太阳花”和“卍字纹”

图9:老人画“太阳花”的步骤一

图10:老人画“太阳花”的步骤二

图11:老人画“太阳花”的步骤三

图12:袖子上的“万字纹”

例四:(六枝特区新窑乡桥梁村牛场坝组40岁王兴玉家中采访记录)

我们抵达寨子后,四处询问后找到了王兴玉家。王兴玉正在画裙子上的蜡染纹样。横条纹的蜡染纹样,看似简单,其实每个条纹的宽度和顺序都有讲究,绝不能搞错。宽窄不同的长长的直线中间,穿插着旋涡纹、锯齿纹、小花朵等,靠下摆处用直线和锯齿纹间隔出许多方形,里面是各种变化的纹样。

在王兴玉的笔下,造型不同的纹样丰富有趣,我们选了几种八角星纹样的画法。八角星纹样的画法有两种,一种是方格内画“井”字的“九宫格”;另一种是画对角线的“米字格”结构。在这两种结构的基础上可以变化出多种八角星纹样的样式(图14)。

图13:“万字纹”步骤矢量图,绘制:谢菲

图14:步骤矢量图,绘制:李欣慰

图15:以九宫格结构绘制的纹样矢量图示意,绘制:谢菲

三、万变不离其宗—基础结构与万千变化

仔细观察苗族蜡染纹样,很多都是从“九宫格” 、“米字格”的结构中变化而来(图15),每一个图形元素都源自结构也依附于结构,层次分明、不易出错。观察苗族服饰中的古老纹样,我们可以感知纹样中的“规矩”,其大多为基于方形、菱形及对角线的基本结构,即“九宫格”、“米字格”。纹样在框架约束中形成,但稍做增减和变化,就可成为丰富多采的纹样组合。

四、结论

苗族蜡染的纹样以“九宫格”、“米字格”结构为构成基础,配合直线、曲线、圆点、圆圈、扇形、方形、三角形、锯齿形等简单图形元素,组合成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样式,在变通中呈现多样性,但依然保持鲜明的族群风格特征。满足于功能和审美的双重需求,优秀的设计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是持续使用和传承的结果。

简单的方法使得绘制蜡染纹样变得容易,技艺门槛低,一个普通的女孩,无论聪明与否,都能够迅速地掌握。这是先人留下的可传授的方法,具有普适性,同时更蕴含深刻的仁厚与慈悲。因为每个女孩结婚后必须负责家庭所有成员的穿衣问题,方法简单易用则很重要,能减轻女性日常劳作的压力。这种简单的技术一旦入门以后,又有极大的发挥空间与弹性,聪慧的女性可以在技艺熟练的过程中发挥想象、精进到更高的境界,这即是传统的玄思与力量。

每一件手工完成的蜡染纹样,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是相同的主题也表现得风格多样,这既与地理环境、习俗和民族文化相关,也与绘制的工具、材料和程序相关,更为重要的是,与每一位手作妇女的独特体会和感悟相关,纹样是群体沿袭与个人观察的互动结果。

以恭敬、谦卑的态度向乡村妇女学习,以手艺的程序设计为基本线索,研究传统造物的思想与逻辑,感受想象的力量与手的智巧。

本文为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设计之都”建设领域重大项目—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元素提取与再开发平台建设(项目编号:ZXKY03160404)研究成果。

The Structure and Painting Process of Miao Nationality’s Batik Pattern

He Yang

J523

A

1674-7518(2017)03-0125-04

贺 阳 北京服装学院 教授

民族服饰博物馆 馆长

猜你喜欢
字格九宫格蜡染
蜡染的纹饰探讨
贵州蜡染的审美特征及其创新应用
成语九宫格
九宫格图示法之分数除法算理探究
解密九宫格
《同音》二字格探析
老虎棋
《十九大报告》中“四字格”的英译策略浅析
藏在深山中的蜡花
———榕江苗族蜡染
马丽蜡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