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的界定及形成机制研究综述

2017-10-17 15:49常雅娟李素梅江慧张雅杰杨静刘晨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27期
关键词:成瘾者青少年心理

常雅娟 李素梅 江慧 张雅杰 杨静 刘晨

摘 要:通过文献分析,对网络成瘾的概念、网络成瘾的临床诊断标准进行进一步界定,并对网络成瘾的类型、心理机制以及其他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探讨,为网络成瘾的预防和戒除研究和实践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形成机制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7.027

随着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已经成为社会性难题。为做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和干预,尤其是帮助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戒除网瘾,需要对网络成瘾的概念、临床诊断标准进行相对准确的界定,并对网络成瘾的类型、心理机制及其他形成机制做系统的梳理和探讨。

1 网络成瘾的概念

目前,国内外临床医学界、社会科学界对网络成瘾的概念以及概念的使用还存在分歧。1994年,伊凡·戈登伯格(Ivan Goldberg)首先发现网络成瘾的现象,把它命名为“网络成瘾症”(Intenert Addiction Disorder,IAD),他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把“网络成瘾症”界定为:个体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的一种现象。最早对网络成瘾问题进行系统实证研究的是金伯利·杨(Kimberly.S.Young),她把它正式命名为“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IA)。她认为网络成瘾是一种没有涉及中毒( intoxication)的冲动-控制失序症(impulse-control disorder),属于病态网络使用 (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PIU )。在检视DSM-4(《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手册》第四版)的成瘾诊断中,她认为网络成瘾的症状和病理性赌博的状态最像,过度的使用网络不仅会损害身体健康,还导致学业成绩下降、人际关系障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她的另一项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者具备特定的人格特质。

1997年,台湾学者周荣与周倩认为网络成瘾是由于反复过度使用网络所导致的慢性或周期性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网络的欲望。这种欲望会令网络使用者产生增加使用网络时间的张力,并因使用网络产生快感而从生理和心理上依赖网络。他们对网络成瘾的界定在中国临床医学界和社会科学界比较有代表性。

虽然学者们对于网络成瘾概念的表述方法不同,但都一致认为:一是网络成瘾是对网络的过度使用;二是过度使用网络会造成社会功能的减弱。也有学者指出,目前对网络成瘾的界定也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即虽然都指出是过度使用网络,但并没有明确区分上网的目的是非工作学习目的。

本研究认为,网络成瘾是指个体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因非工作学习目的而过度使用网络的冲动控制障碍和心理依赖行为,并因此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以及社会功能的病态网络使用行为。

目前,对于网络成瘾的命名也存在很大争议。争论一在于网络成瘾是否存在,即网络成瘾是一种新的成瘾症?还是其他心理、生理疾病的一种表征?争论二是,能否用“成瘾”命名。有人认为,网络用户对网络的着迷不同于化学物质的依赖,是普通人生活中都可能遇到并需要克服的问题,因此用“成瘾”并不恰当,于是有人用“病态网络使用”、“网络过度使用”、“网络依赖”等名词。有学者认为,虽然“成瘾”是借助物质的一种生理依赖现象,但网络成瘾具有精神依赖、耐受性高、社会功能受到损害、使用网络行为难以控制且出现戒断反应等,与“成瘾”的内涵具有一致性,因此可以用“成瘾”命名。本研究倾向于争论二的观点,认为可以使用“网络成瘾”的概念。

2 关于网络成瘾病与非病的界定

2013年5月,陶然制定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作为网络游戏成(Internet Gaming Disorder,IGD)的临床诊断标准,被《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收入。这意味着在美国网游戏成瘾被当成一种行为成瘾类型的精神疾病。但目前,能否把网络成瘾界定为疾病争议仍较大。陶然等认为网瘾 (尤其是重度网瘾 )不仅是精神疾病,也是生理疾病,理由是网瘾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疾病的基础概念,网络成瘾者已经呈现出生理疾病的症状。另外他指出,轻度网瘾和重度网瘾的症状表现不同,应该分类诊治。轻度网瘾的症状主要集中表现在精神层面,没有引发身体机能障碍, 把他们定义为精神类疾病;重度网瘾患者可以认定为生理疾病,因为他们常常伴有内分泌紊乱或佝偻、颈椎疾病等生理性症状,不能完全按照精神疾病的方法收治,需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和药物辅助治疗。

近几年一些研究者验证了网络成瘾患者的病理性特征,如大连医科大学的王延东(2013年)对住院网络成瘾青少年脑内神经递质的变化进行了检测,发现他们脑内的谷氨酸,多巴胺,r-氨基丁酸、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比正常人低,抑制性递质含量较高。徐运(2016)对青少年IGD病例组和健康组进行对照分析发现,青少年IGD患者的血清Hcy、UA水平代谢紊乱,血清Pb、Zn水平异常,并认为血清Hcy、UA、Pb、Zn水平變化与网络游戏成瘾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王延东(2013年)对网络成瘾者做了SCL-90测试,结果显示他们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以及总均分和阳性项目数均高于全国青年常模。周晓琴、奚晓岚等(2014年)通过调查研究表明20%以上的网络成瘾大学生存在强迫、抑郁、焦虑和冲动等症状。

2011年罗江洪研究表明,网络成瘾青少年的情绪、心理和行为问题相比同龄人更多。他们具有抑郁、焦虑等情绪特质,生活质量不高,家庭功能不良,缺少社会支持,不能自主管理时间,习惯采用消极方式应对困难。他们的五羟色胺(5-HT)水平降低,DA和NE水平升高,5-HT和NE水平与网络成瘾程度相关。网络成瘾青少年的血铅浓度高于对照组,但血锌、镁、钙浓度却低于对照组。endprint

以上研究表明,无论是否把网络成瘾界定为一种疾病,客观上,网络成瘾者都会出现一些身心方面的病理性症状。张作记(2008)认为,网络成瘾者虽然没有物质和生理依赖,但因长期上网引起的病理性心理依赖,必然会引起生理的病理性变化。

本研究认为,尽管网络成瘾者会呈现出一些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症状,并且可以采取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式来戒除网瘾,但生理和心理症状只是过度使用网络而产生的伴随症状,所以把网络成瘾界定为一种生理乃至心理疾病并不恰当。

3 网络成瘾的临床诊断标准

关于网络成瘾的临床诊断标准,国外较早的有Young网络成瘾问卷,是世界首个网络成瘾诊断标准。Goldberg提出了七项诊断标准。中国台湾地区陈淑惠制定了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及简化后的CIAS诊断标准,还有崔丽娟等编制的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其中Young网络成瘾问卷应用较多,该问卷有8个题目,对其中的 5个以上(含5个 )题目做出肯定的回答, 可以被诊断为网络成瘾。但国内外学者认为该问卷的缺陷和盲点较多,如未区别上网的目的性(娱乐性、实用性),量表缺乏理论依据和实验论证,信效度不能确定等。张作记(2008)等认为该量表评定项目设计不严谨,不是标准化设计,不能反映网络成瘾生理、心理、社会等功能损害的结构和程度、量表定性标准缺少科学依据等。

在我国临床医学界,陶然课题组制定的中国首个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经过美国相关专家5年论证,最终成为国际标准。据此标准,如果个人平均每天用于非工作学习目的连续上网超过 6小时,且有3个月以上的时间出现以下症状:(1)强烈渴求使用网络并具有冲动感;(2)有戒断反应,即减少或停止上网时会出现身体和心理症状,如感到周身不适、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同时,需要符合以下5条中的至少1条:(1)不断增加网络使用的时间才能获得满足感;(2)不能自主控制网络使用的时间; (3)无视或知道过度使用网络的危害却仍然无法停止;(4)因过度使用网络而使身体或社会功能受损; (5)用上网来逃避现实问题和舒缓不良情绪。该标准目前还存在很多争议,但该标准对网络成瘾的症状表现、危害以及病程都进行了描述,尤其是对病程进行了量化评估,操作性较强,是前面几种诊断标准所不及的。

4 网络成瘾类型

Davis 根据使用内容将网络成瘾分为特定性网络成瘾和泛化性网络成瘾。特定性网络成瘾是指网络游戏、浏览下载色情网页成瘾等;泛化性网络成瘾是指网络聊天、管理论坛成瘾等。特定性网络成瘾者通常具有抑郁、焦虑、感觉寻求和物质依赖等人格特质,他们通过使用互联网来缓解抑郁、焦虑等情绪;泛化性成瘾者一般没有具体的网络使用内容,他们的家庭或人际交往问题往往较为严重。Young 将网络成瘾分为网络色情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强迫行为、网络信息超载、网络游戏成瘾等五种类型。综合国内权威机构及多数学者的研究,我国网络成瘾者多数为青少年,且以网络游戏的特定性成瘾以及網络关系成瘾者居多。

5 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

陶然认为,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可以用三大理论来解释,一是马斯诺的需要理论。相比于物质需要,当代青少年的归属感、尊重和成就需要也迫切得到满足,当这些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时,只能寻求于网络。二是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和确立的关键阶段,他们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冲突常常比较激烈,容易用理想自我来衡量现实自我,网络的虚拟性为青少年实现理想自我提供了一定空间。三是生命树理论。人的情感需求是根,其它需求是树干,生理需求是树枝。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情感需求往往没有得到满足,当根的需求不能满足时,也不能为枝干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养分,不能很好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挫折,也只能借助于虚拟的网络。

6 网络成瘾的形成机制

网络成瘾与家庭环境功能、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家庭是青少年心理成长的摇篮,家庭环境、父母关系,亲子关系以及父母教养方式等对青少年人格和行为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社会联结理论认为个体与父母等传统社会关系建立联结可以减少或避免出现越轨行为,( Krohn、Massey、Skinner& Lauer,1983)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多进行监控可以减少青少年吸烟、饮酒等物质滥用行为的可能性。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父母等重要他人的行为和态度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ark、Kim等(2008年)认为,父母的态度能显著预测青少年的网络使用及网络成瘾行为,所以减少青少年网络成瘾需要父母监控。

殷俊凤、解昌国(2015)通过研究发现,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家庭环境特征与对照组相比在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娱乐性、控制性等6个项目上的评分明显偏低,表明他们的家庭成员间相互承诺、帮助以及支持度不够,并且相互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情感表达;家庭成员的自尊、自信和自主程度、参与社交和娱乐活动少,没有家规,成就性或竞争性活动少,这与骆渊(2010)、Yen JY(2007)等的研究具有一致性。

职晓燕等(2013年)利用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及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88名网络成瘾青少年(观察组)和90名健康青少年(对照组)进行调查研究,青少年的应对方式不良、社会支持状况差和父母教养粗放是导致网络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付慧鹏、霍军等(2004年)研究表明网络成瘾儿童的父母在教养方式上对孩子过于严厉 ,惩罚过多 ,而理解关心不够。

殷俊凤和解昌国(2015)也检测了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应对方式,与对照组相比,他们的解决问题、求助因子的评分值显著偏低,自责、幻想及逃避因子的评分值显著偏高。说明网络成瘾青少年通常采用不成熟的应对方式,他们把网络的虚拟世界当作情感宣泄和逃避现实的工具,这种消极的应对方式不仅不能解决现实的困难,还会影响他们的人格健康成长,甚至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帮助青少年预防和戒除网瘾,需要引导和帮助他们正确看待负性生活事件,并学会积极地应对方式。endprint

陈秋珠、郭文斌(2012)对高中生网络成瘾的研究表明,网络成瘾者的社会支持各因子分及总分均显著低于非网络成瘾者;社会支持与高中生网络成瘾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陈霞、肖之进(2014)通过调查表明,网络成瘾与非成瘾大学生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三个维度,即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现实社会支持总分上差异显著。

综上,网络成瘾是指个体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因非工作学习目的而过度使用网络的冲动控制障碍和心理依赖行为,并因此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以及社会功能的病态网络使用行为。陶然课题组制定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相比于其他的网络成瘾诊断问卷可操作性更强。网络成瘾者呈现出一些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症状,是过度使用网络而产生的伴随症状,据此把他们诊断为生理乃至心理疾病并不恰当。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主要以网络游戏和网络关系成瘾最为突出。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不仅与青少年的自尊、归属和成就感的需求不能被满足有关,也和他们成长的特定心理发展阶段的特点,即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有关,同时也与他们的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有关。在网络成瘾的形成机制上,家庭环境功能、父母教养方式,以及青少年的应对方式、社会支持水平等都有很大关系。

网络成瘾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以及社会功能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也给家庭、学校教育带来一定的困难,甚至成为一个社会难题,所以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不断探索网络成瘾的预防和戒除工作。

参考文献

[1]陶然,黄秀琴,王吉囡,刘彩谊,张惠敏,肖利军,姚淑敏.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的制定[J]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8,(10).

[2]冯雪竹.网瘾是一种病——专访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中心、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主任陶然[Z] .网事纵横.中国信息安全,2013,(11).

[3]陈海华.对网络成瘾概念及診断标准之检视与探讨[J] .产业与技术论坛,2009,(9).

[4]王延东.网络成瘾患者神经递质的脑电超慢涨落研究[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4,(5).

[5]黄文斐.网络成瘾患者完美主义与自尊、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5,(2).

[6]徐运.住院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血清Hcy、UA、微量元素水平变化及食物不耐受情况的探索性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6,(10).

[7]职晓燕,王传升, 王长虹,郝伟.网络成瘾青少年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父母教养方式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13,(4).

[8]陈霞, 肖之进.网络成瘾与非成瘾大学生现实社会支持和网络社会支持比较[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5).

[9]许颖 , 苏少冰 , 林丹华.父母因素、抵制效能感与青少年新媒介依赖行为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 , 28 (4) :421427.

[10]罗江洪.网络成瘾青少年心理特征及神经递质、微量元素水平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9).

[11]付慧鹏, 霍军,于俊丽,胡海涛, 刘娜.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网络成瘾行为的关系[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4,(5).

[12]殷俊凤,解昌国.网络成瘾青少年家庭环境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

[13]陈秋珠,郭文斌.社会支持对高中生网络成瘾的影响[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

[14]曹建琴,周玉秋,方运江,姚大志.网络成瘾类型特点及成瘾原因述评现代生物医学进展[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 (12).endprint

猜你喜欢
成瘾者青少年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青少年发明家
心理感受
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时间知觉机制研究
网络成瘾者在不同情绪面孔刺激下的持续注意任务事件相关电位与治疗转归的相关性
短期戒断的海洛因成瘾者大脑白质完整性的DTI研究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