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长寿文化

2017-10-18 06:42戴连升
西江月 2017年9期
关键词:蒙山永安野菜

戴连升 文/摄

蒙山长寿文化

戴连升 文/摄

119岁的张景年老人在接听手机。

百岁抗战老兵黎家仕在打拳。

105岁的女共产党员王美珍在地里劳动。

86岁的老土改队员邹柏英在练功。

自古道:“人生七十古来稀”。而在广西梧州市的蒙山县,“六十岁算小伙,七十岁是中年,八九十岁不算老,百岁老人不难找。”蒙山县有不少长寿老人,如今8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4400多人,100岁以上老年人有32人,2013年6月,该县获“中国长寿之乡”称号。可见,蒙山的特色长寿文化值得研究。

蒙山县古称永安州。翻开清代《永安州志》,每版都设有“耆老”、“寿母”等编目,专门记载州属80岁以上、夫妻双双健在的长寿老人,而且每次记载都不在少数。

清嘉庆五年(1800年),永安州知州玉麟将镇龙桥(现永安大桥位置)迁移重建,改名为长寿桥(现在的风雨桥),并在《重建长寿桥碑记》中写道:“余观桥之旧在城之西,桥之新属城之南。南有极星,主寿考之,维祺因名之曰长寿……从来地之灵者,人必杰。桥既福寿于人,亦必长寿可知也。”除长寿桥外,蒙山县地名中以“长寿”为名的地方还有长寿街、长寿江、百岁渡,店铺有永年寿、长寿酒家、仁寿堂、巨寿堂、不老春等。2001年,蒙山县政府决定把古老的长寿桥改建成风雨桥。

蒙山老人长寿,与气候宜人有很大关联。蒙山县属于典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县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9.7℃。全县山林面积159.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7.4%,环境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有“天然氧吧”的美称。

优质生态食物保障了蒙山人民的饮食健康。蒙山人的主要粮食是大米,杂粮有玉米、薯类、豆类等,日常菜肴以蔬菜、猪肉、鸡、鸭、鱼、虾等为主,素荤基本平衡,食用油以猪油、茶籽油、花生油为主。烹饪方式以蒸、煮、炒为主,口味咸淡酸辣适中。

由于土壤肥沃、水质良好、气候适宜,蒙山县境内生产的粮食、蔬菜、肉类质量好,为蒙山群众提供了优质的食物,该县特色农副产品有生态大米“莲花粘”、“永安贡米”,传统肉丸,列为梧州市“十大美食”之一的“牛系列”,以及蜂蜜、茶油、灵芝、木耳、香菇、木瓜丁、萝卜干等。蒙山还有传统“十大名菜”:蒙山扣肉、长寿肉丸汤、盐酒鸡、草鞋根蒸肉饼、五福全蹄、瓢菜酿、瓜花酿、水沉香煲老鸭、灯盏菜河鱼汤、炒三丝,这些名菜体现了该地群众在饮食方面注重素荤搭配的特点。

蒙山人还有一个特点——喜欢吃野菜,在家庭餐桌、宾馆餐厅上,野菜是招待贵宾的一道“野味”,常吃的野菜有灯盏菜、狗肝菜等十多种。这些野菜除营养丰富外,还有防病治病的功效。蒙山人还喜欢田园美食,不论节日或平时,水豆腐瓤、瓜类瓤、菜卷等是必不可少的菜肴。此外,田螺、石螺、河蚌等也是蒙山人喜爱的食物。

蒙山长寿老人都有一生闲不住、爱劳动的习惯。该县黄村镇平原村古范组的张景年老人常年下地干活、操持家务,一辈子都没闲下来过,到119岁时才过世。住在县城的抗战老兵黎家仕,104岁时还爱打拳。文圩镇大明村北荡组的王美珍,今年已105岁了,还能自己煮饭炒菜,而且每天都到地里劳作,种作物和蔬菜。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时,蒙山县有22位抗战老兵获得了中央颁发的纪念章,他们当中,年纪最小的88岁、年纪大的超过百岁,他们都经历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艰苦生活。

同时,蒙山县的老人特别注意劳逸结合,工作之余喜欢参加各种文娱活动,放松身心。每天晚饭后,不少老人汇聚到公园和广场上休闲娱乐。早上是晨练的时间,公园里不时可见锻炼身体的老人。拥有健康的身体,也是蒙山人长寿的重要因素。

蒙山人朴实,做事不计较得与失,拿得起放得下,极少斤斤计较。长寿老人们尤其豁达,他们大多经历过大灾大难,但都没有悲观厌世,而是持宽容坦然的态度。夏宜乡有一位百岁老人,年轻时曾受尽折磨,回忆往事,她竟然对一位当年用脚踢她的人表示感谢。老人说:“别人都是用枪托砸我,唯有他只用脚踢,没有用枪托砸,所以我要感谢他。”

由此可见,良好的生态环境、科学的饮食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豁达的心态,是蒙山人健康长寿的主要原因。

责任编辑:黄秀瑜

猜你喜欢
蒙山永安野菜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长安永安
畜禽夏季喂野菜 防病快长真不赖
野菜
美丽的永安溪
古风盎然的蒙山山歌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永安五铢”的版式及分类研究
采野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