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评黄滔五言绝句

2017-10-19 09:14庞国雄
消费导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评析

庞国雄

摘要:黄滔是晚唐五代的一位重要作家,在诗、赋、文等方面均有成就。依据现存的黄滔诗二百。五首,其中绝句五十四首,本文就其五首五言绝句进行解读。

关键词:黄滔 五言绝句 诗歌内容 评析

黄滔(840-911),字文江,泉州莆田人(今福建莆田人)。是晚唐五代时的一位重要作家。《十国春秋》本传云:“梁时强藩多僭位称帝,太祖(王审知)据有全闽,而终其身为节将者,滔规正有力焉。中州名士避地来闽,若韩、李询数十辈。悉主于滔。”黄滔与文士以礼相待、和诗论文,使闽地文风大振,当时闽地文人皆尊其为文坛盟主,亦被后世闽人尊称为“文章初祖”。

洪迈赞其文章“赡蔚有典则,策扶教化”(洪迈《黄御史集序》)。黄滔精律赋,前人称其赋“雄新隽永”,誉为“一时绝调”。洪迈论其诗日:“清淳丰润,若与人对语,和气郁郁,有贞元、长庆风概。”南宋杨万里则言:“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御史公之诗尤奇”。

今据《百部丛书集成·天壤阁丛书·莆阳黄御史集》,收黄滔诗二百。五首,其中绝句五十四首,本文就其五首五言绝句进行解读。

这五首五言绝句中,咏怀的有三首,分别是《辇下寓题》、《辇下书事》和《秋思》。咏物的一首,题为《芳草》,田园诗有《寄题崔校书郊居》一首。

其一、辇下寓题(京城有感)

对酒何曾醉,

寻僧觉未闲(1)。

无人不惆怅,

终日见南山。

注解;

(1)《全唐诗》为“寻僧未觉闲”。当是。

此首诗应是写作者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理。

举杯饮酒,希望可以销心中愁。可是,依然是酒不醉人人自醉。“何曾醉”过,却又说自己也是“惆怅”队伍中一分子。明显是想“举杯浇愁”的,却与有济世理想的古人一样“愁更愁”了。“寻僧未觉闲”是透露了自己矛盾心理的鼓点。“寻僧”就是寻访高僧,古人认为高僧皆是隐居山林、云游天下的,他可以解答世人的疑问,解开俗人的心结,但深居简出,游踪不定,想找到他得费一番寻找的工夫。诗人说自己想去寻访高僧去,希望心中的矛盾可以得到化解,可是呢,诗人又说自己还没感觉有这个空闲。为什么诗人自己这么说呢?黄滔考了十三次,才于干宁二年(895年)及第。古代读书人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来求取功名,以此达到济世的目的。可黄滔中举之后的第四年,也就是光化二年(899年)才封了个四门博士的闲职。又加上晚唐式微,五代十国的局面,让诗人觉得朝不保夕,出仕反可能误了卿卿性命,所以诗人时刻保持清醒,希望可以随时可以全身而退。但又不甘心就此隐退山林,如果就这样去寻访高僧,岂不是白费了那考取功名的几十载光阴,诗人却不明说自己心中的此番想法,只是非常委婉地说“未觉闲”,还没有时间去做这样的事情,所以诗人的内心是矛盾的。

但如果诗人只述说自己一个人的内心矛盾的话,诗就显得太自私了。单局限于抒写个人的哀怨,这样的诗就没有时代性,没有感染力,不能引起共鸣,也就没有诗应有的感召力和生命力了。

诗人注意到,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还有许许多多人和他有一样的矛盾心理,都在这片大地的不同角落“惆怅”着,时不时地面对终南山,想想自己还未与世同流,依然清醒,想避乱世之祸于山林之中又于心不甘。就这样吧,对酒当歌,半醉半醒之中遥望南山,心中涌起愁绪万端……

诗人此时身在京城,看到皇权不断易主,并不感叹自己生不逢时,而是努力去适应时局,去实现自己济世的理想,可也想隐遁山林,与高僧云游。一想到自己多年的求学努力,不正是要救苍生于水火之中吗?彷徨犹豫之间,想到必有众多的仁人志士与自己一样,面对终南山,心里矛盾着,愁绪翻涌着。

诗歌以委婉的艺术手法道出当时代人的心曲,又以用典的修辞写出整日面对终南山的惆怅。语言简练明净,全然不见雕琢之迹,读来心声自明。

其二、寄题崔校书郊居(1)

一片寒塘水,

寻常立鹭鸶。

主人贫爱客,

沽酒往吟诗。

注解:

(1)居,《全唐诗》作“舍”。

这首诗写得清新自然。诗开始写一方“寒塘水”,点出时令之寒,诗人在初秋时节经常会到一个朋友家里去。朋友这郊外居所有一独特之处,门前有一方水塘,而且这水塘平日里都会有一群鹭鸶,它们站在水涯上悠闲自在地觅食,给主人的居所增色不少。“主人贫爱客”,主人虽是一校书,但清廉为官,自是清贫,但这不影响主人的好客之心,说不定还常以门前不寻常的景色为诱,鼓动朋友常来他家做客呢。这不,诗人就是其中乐意的一个,知道主人的热情,就不想再让主人破费,于是自己去酒肆买好了酒,赶去朋友家,偎炉暖身,温酒而吟诗。身在唐末动乱之季,诗人依然是个懂得生活情致的人,有田园风光,有交心朋友,有酒喝,有诗吟……

短短二十个字,将主人房舍门前的独特风景、主人的清贫、主人的好客、主人的雅兴和主客借酒兴而吟诗做赋的惬意写得酣畅淋漓。诗人实为晚唐工诗之人。

其三、秋思

碧嶂猿啼夜,

新秋雨霁天。

谁人爱明月?

露坐洞庭船。

这首诗是写诗人夜游洞庭湖。诗前二句实应为“新秋雨霁天,碧嶂猿啼夜”,初秋的白天里,刚下过雨,天空一碧如洗,即使是在夜里,借着月光,还是依稀可见湖中包山上草木的青绿,而且时不时地传来猿猴的啼叫声。按理说是先说白天的情形,再写夜晚的,但黄滔五言绝句的前二句平仄情况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本文论及的黄滔总共五首绝句皆为这种情况,所以诗人就按照自己的做诗习惯加以调整。

“谁人爱明月?”在这微凉的秋夜,谁会怜爱那悬挂着的一轮明月?自古以来,凡是文人骚客,无人不爱月,且用詩章来表达这种爱意。如陶潜,如李杜,皆是此等人。诗人其实是以这个问句来标榜自己:看看吧,在这里,还有一个人也是爱月亮的,那就是“露坐洞庭船”上的我!泛舟而游,闲坐船头,不披衣御寒,不戴笠避霜,全然接受月光的浸润和洗礼。endprint

好天气,好去处,好风景,更有一身豪气。前人泛舟夜游过洞庭湖,但至今无人与我一样可以“露坐”而赏月!言语之中,自见诗人好心情。

其四、芳草(咏物)

泽国多芳草,

年年长自春。

应从屈平后,

更苦不归人。

这首诗是咏写芳草的,为咏物之诗。

首句“泽国多芳草”,泽国就是水乡,后来清代的钱泳在其《履园丛话。水学。总论》中说:“三吴,泽国也,万水所归。”黄滔诗中也常有“三吴”二字,且唐末藩镇割据之后形成的闽国之域亦有“三吴”之地。南方多水即多有芳草,“芳草”多指香草,如兰、

、芷、若之类,所以有人将此处的“芳草”解读为兰花草,将此诗归为咏写兰花一类。兰花是香草,但不独指兰花一种,且自古以来少有借“兰花”来抒写离情别绪的,故此处“香草”不当解为“兰花草”,也不符此诗咏写的本意。

“年年长自春”讲的是年年的春天香草萌发生长。这句看起来好像很平白,甚至让人觉得是有点多余的一句,春天自然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大家都懂得的,为何要加上这一句呢?这得联系本诗的后两句:“应从屈平后,更苦不归人。”说那些归不得的人看到芳草在春天又开始生长了,心里也就更添苦楚。为什么呢?因为春天年年都有,芳草年年春天都发生,而我呢?年年在外,年年不得归。换句话说,草绿有时,而行人归期却难定,这怎能不让人黯然魂销而心苦呢?所以“年年长自春”一句似是无味,却可知“不归人”一年比一年“更苦”!

那“应从屈平后”一句如何做解?诗后二句说应当是屈平之后吧,行旅在外的人儿见到春天芳草重生而心里更苦。为什么诗人说是从屈平以后人们才借芳草抒写愁绪别情呢?先说屈原笔下的芳草吧。“芳草”一词最早出自屈原的文章,《楚辞-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王逸注:“以言往日明智之士,今皆佯愚,狂惑不顾。”宋刘《泰州玩芳亭记》:“《楚辞》曰:‘惜吾不及古之人兮,吾谁与玩此芳草?自诗人比兴,皆以芳草嘉卉为君子美德。”也就说,屈原是借芳草来喻忠贞或贤德,或是喻忠贞、贤德之人。芳草也寄寓了屈原的美好理想,它是一种精神的至高境界。那屈原之前的情况又是如何的呢?

《诗经》里有一篇《何草不黄》:“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这首诗以草来比喻那被征召去远伐的男子,三个“不”字,写尽了人世的痛苦、相别的辛酸。在那些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看来,那些身不由己的男子不正是如草芥一株?而《诗经-静女》却将爱情的浪漫赋予了那山野的荑草之上:“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即使是草,但因为是心上人送为信物的,所以也就怪不得这男子会那么喜欢那么陶醉了。《诗经》里头还未见将草喻为质量情操,且也未见以“芳草”二字出现,直到屈原的笔下才开始有的。不过《楚辞-招隐士》中有两句诗:“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春草都这么繁荣茂盛了,游离在外的王孙们怎么还不归来?这里就有了目睹春草而思游旅之人的先例。

自秦汉以后,诗歌开始将芳草作为爱人之间或亲人之间相思的意象。《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就是借采芳草寄托悠悠相思之情:“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采芙蓉时看到水边多有芳草,想采了送给人,采下了却不知要送给谁,因为自己的心上人还在远方。本由相思而采芳草,却因芳草而更生思念。唐崔颢的《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思乡之情却因烟波相阻,登上黄鹤楼,也只能望见满眼的烟云,望不见心中的故乡。此处的“芳草”寄上了思乡之愁。五代词人牛希济《生查子》中有句子:“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意思是如果记得离别时我穿的绿罗裙,那么无论你走到哪里,你都会爱上那绿绿的香草。在这里,词人说看到草绿,就会想到裙绿;心里爱上那穿绿罗裙的人,就会爱屋及乌地爱上绿绿的芳草!这爱人之间的深情全在“芳草”上了。牛希济和黄滔同处晚唐五代十国,那么黄滔后,诗词中的“芳草”又是如何一番情况呢?

冯延巳《南乡子》中的“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秦少游的“恨如芳草,萋萋尽还生。”离愁别恨就像芳草一样年年生,年年长,生生不息。诗句以春草巧喻人情,曲折哀婉道出内心不可抑止的离别之情。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山水无情,隔断了归程,词人却将这股怨气撒在了芳草上,说是芳草无情,不知羁旅在外游子的内心的思乡情之烈。

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开始将“芳草”作为伤春感慨的意象。南宋词人辛弃疾“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之句也是说有芳草的地方便有着无边的思乡思亲之情。李甲《帝台春》的“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暖絮乱红,也知人春愁无力”一句,李叔同《送别》中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黄滔说的大致上不错,“芳草”自屈原后也渐成咏写羁旅在外归不得之人离愁的一个特定意象了。黄滔也是赞同这一看法的,这样也就有了后来宋诗“以议论入诗”的特点,

其五、辇下书事

北阙新王业,

东城入羽书。

秋风满林起,

谁道有鲈鱼。

这首诗与上一首一样,也是写诗人见时局纷乱,心起归隐回乡之意。

诗歌开始就说京城又换新主人了。“北阙新王业”中的“新”并非说此个政权真是统一之权,只是旧椅换新人而已。也不知到如今是换了第几个了,世道也愈来愈动荡不安了。“东城入羽书”,插着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又送来了。国势未稳,战事不断,劳民伤财自不多说,诗人想到自己济世之志在多年反复变幻的时局的摧折之下,已经身心俱累,当年的雄心也渐失殆尽,反而心生归隐退居山林之意。

“秋风满林起”,“秋”字一语双关,眼前秋景肃杀,当下也是多事之秋。自古有云:秋風秋雨愁煞人。诗人临秋风而想起前朝之人之事。《世说新语·识鉴》有记:“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张季鹰虽只是念家乡鲈鱼脍味道之美,顺性起弃官归乡之意,却不想由此避免了殁身之祸。本是思乡之心,后来人解读为张季鹰的“见机”之举,而诗人正是借用后一层寓意,在这多事之秋,我是不是也应该学学张季鹰,找个借口,辞官回家,以避战祸呢?可在本诗中,诗人并不直接说要效仿张的做法,而是故作记忆模糊,“谁道有鲈鱼?”不知是谁说过这时节,还是家乡的鲈鱼脍最地道。诗人含蓄地道出此时自己心里的矛盾:身居京城,心思故乡。自己人在朝廷侍奉新王,而心里却担心自己的命运可能朝不保夕,所以临秋风而起退隐归乡之思。

这首诗明显地运用了对比。“新王业”应该是太平的开始,却是“羽书”不断,战火纷飞;新王登基,正是施展抱负的好时机,诗人却心生失意,不如早还乡避战乱。诗人并不是因为仅仅一次的君王更替而失望恐惧,在五代十国,朝代的更迭、君主的更换真如更衣一般平常。在如此变幻无常的从政环境里,你有多少机会可以实现济世理想,你有多大的雄心可以重新振奋?此时伫立在飒飒秋风里的诗人的苦闷之情和归乡之意,我们还是可以理解和同情的。

黄滔的五言绝句确实数量少,但篇篇精彩。既有生活的闲情逸志,又有心系家国的忧思,也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典故信手拈来,语言平实有味,读来情思百转,韵味悠然,不愧于“文章初祖”之称。endprint

猜你喜欢
评析
恰巧而妙 情切致美——张名河词作评析
评析复数创新题
可为与有为——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评析
如何为自己画好像——2020年高考全国卷Ⅲ作文评析
“重要的转折”导写——2020年高考上海卷作文评析
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物理试题评析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抛开“阳性之笔”:《怕飞》身体叙事评析
《楚庄王》:感赋与评析
2015年高考政治试题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