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用型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探析

2017-10-19 08:50蒋菡芙
消费导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双语教学专业课程应用型

蒋菡芙

摘要:高等教育全球化的趋势的加强进一步提高了高校双语教学要求,尤其是对专业课双语教学的要求、标准都在进一步提升。作为高校双语教学实施者,在高校双语教学的实践中遇到许多困惑和两难。该文以教师的视角,剖析了如下问题:在教学中语言学习与专业学习该如何的定位、教学模式该如何设计、教师应当充当何种角色,教学效果应该如何评估、教学资源应该如何甄选等,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关键词:双语教学 CLIL 应用型 专业课程

现代的双语教学始于20世纪初,迄今美国与加拿大等国双语教育的发展已近一个世纪,相关课堂实践和理论研究已是一个比较系统和完善体系。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进,全球资源、文化的交流与共享也推动了中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发展。所谓“双语教学”,即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种语言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但也有另一种观点即双语教学是以两种语言为教学媒介的系统,且其中一种语言常常是但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语言。其实仔细分析会发现这两个定义恰好给出了“双语教学”的狭义和广义定论。教育部的定义是:将母语外的另一种外语(主要指英语)直接应用于非语言类课程教学,即专业教学,使得外语与学科知识同步获得。在这两种基本的双语教育类型上又衍生了十多种双语教学的定义。在我国的教学实践中,它们都有一个共同基本点:在充分关注我国的文化背景和母语环境条件下,在一定学科、一定范围内开展实验性教学。强调使用外语进行专业教育(但对母语使用不排斥),内容学习与语言学习相互融合。

首先,双语教学资源的选择

双语教学要兼顾专业学习与语言学习的双重目标,在教学资源选择上面临的艰难选择是:国外原版的专业类英文教材还是国内改编的翻译加编辑版本。原版教材的专业内容是比较与国际接轨的,语言表达是比较地道、原汁原味的。尤其是一些成熟而经典的被国外著名大学广泛使用的。同时还有一些国外著名学者撰写的反映学科最新发展方向的著作。但不足在于,其专业内容的设置,尤其是应用型专业内容的设置与中国的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吻合;同时语言要求的难度对于中国学生相对较高,在实践中容易让专业双语课抽取了其内核,学生专注于学习语法、词汇等语言难点,成为一门单纯的“外语课”。国内自编的某些教材在内容上有些陈旧,在语言上有些过于本土化。结合我校的实际和个人教学实践,本人认为,教学资源的多样性至关重要。一定比例的原版英文教材能保持语言的原创性,同时在专业上保持与国际水平的同步。而在此基础上加入必要的中英文注释与讲解对于我校学生的实际水平而言是比较切合实际的。因此注重加强英文原版教材的改编是十分重要的。既可以吸收国外先进学科知识,又增加了符合本大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同时可以重新组编国外教材,选择多套原版教材为蓝本,本着规范表达、内容相对完整的原则进行节选和整合。此种教材既能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促进外语学习技能、思维技能的形成与提高。同时MOOCs的兴起也为双语教学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多媒介教學资源。多种感官交替使用与同时并用已被大脑科学家证明是实现信息有效传达的重要方法。因而教学材料的多种感官呈现方式就显得尤为必要。特别要提到的是,在视觉材料中,图像化的资料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因为“成像”不仅是大脑认知过程的重要构成,也与学习中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同时在MOOC浪潮下,线上线下学习资源的整合也是双语教学面临的新挑战。

其二,双语课程中两个比重的确立与把握

首先是语言知识与学科专业的位置与比重。我校作为地方普通商科类本科院校,双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定位将英语直接应用于语言学科之外的其他学科(如国贸、金融、工商管理等)的教学,在获取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即更接近双语教学理论中的“语言与内容的融合式学习”模式。此模式源于欧洲的一体化进程,并迅速在全球传播。在这种类型双语教学过程中,双重任务的设置对于教师和学生的挑战都是巨大的。语言学习本身就不易,而其学习效果还直接制约了双语课堂上专业的学习;同时有些专业课的难度哪怕使用母语讲授也不是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教师如果过多注重语言讲解,双语课很容易变成外语课;但如果投入精力不足以扫清语言障碍,那专业学习又成为“纸上谈兵。其二对教师而言,如何确定母语与外语使用比例,合适选择语言的转换,是在双语教学中的一个重大挑战。“双语共用”,即“在教育过程中,有计划、有系统的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体,使学生在整体学识、两种语言能力以及两种语言所代表的为文化学习及成长同步进行”。由此可见,仅用时间区分两种语言在课堂的使用比例是不够科学的。对于教师而言,何时转换、转换什么、转换多少、转换形式都需要结合多重因素来进行“课堂语言的战略管理”,更重要的还有语言背后的两种语言代表的文化背景等信息的转换。

其三,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

双语教育分强势双语教育和弱势双语教育。前者的最低标准是教学对象是双语学生,通常以一种语言或有限双语能力为目标,而非以完全平衡双语能力为目标。强势双语教育则以培养熟练掌握两种语言,具有双文化能力的人才为目的,营造双元文化或多元文化的社会氛围。在此基础上柯林贝克(1993)总结了双语教育的多种变体,将其归纳为十种类型:浸没式双语教育、过渡性双语教育、沉浸式双语教育、保留性双语教育、双向双语教育等。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使用的是沉浸式双语教育的模式。其以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沉浸”(Immerse)到第二语言环境中,教师不但用第二语言教授第二语言本身,还用第二语言讲授专业课程。语言既是学习内容又是学习工具,它遵循了人类认知的一个基本规律:习得的过程本身就是语言与认知内容的结合。此模式下相应的教学策略可安排如下:1、课堂教学初期目标是使得学生在听力理解上掌握对所要学习专业知识的了解,最重要是不要让学生产生畏惧等消极心理反应。2、教师对所讲专业主题进行主旨发言,最重要是要有强烈的主题针对性。3、在主旨发言之中或之后对专业的术语、概念及语言上的难点进行讲解。这既是扫清学生专业学习的障碍,也是增强学生语言理解能力的重要环节。4、教学从听力、教师讲授过渡到学生口语训练阶段。该阶段,老师可运用提问、讨论等教学技巧,鼓励、引导学生大胆运用第二语言来完成对专业主题的学习,同时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5、课程结束阶段的评价与课后作业的安排。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反馈是双语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尤其是如何对待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语言错误。教师无须对学生犯的语言错误过度纠正,以免影响课堂交流和内容学习。但如果错误出现在多个同学身上,而且频率较高,那及时纠正就十分必要了。endprint

其四,双语课程测评方式的选择

“真实评价”理念对双语测评设计有重大意义:评价不要求学生的答案符合唯一正确的标准,而是看学生是否能在复杂的任务中,进行思考、辨析、梳理和证实自己的结论。评价的目的不只是对过去学习情况的检测,更重要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支持性信息,明确方向改进不足。这一对测评的定位也应是双语课测评的目标。其考核了学生用英语表达专业知识的能力,也通过对英语写作能力的考查来检查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在实践中单一化考核标准往往难以实现“真实评价”的目标,因而考试方式多样化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课堂测评(课堂提问、课堂练习等)显得尤为关键。期末测评也不要拘泥于闭卷书面考试一种方式,开卷、“一页小抄”、口试、论文(答辩)都可以按比例搭配使用。双语教学测评区别于外语教学测评的重要标志是前者利用学科载体培养学生的外语思维。在考核内容中加入思维能力考核不但引导学生会用外语思维,有助于它们精通第二语言,还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五,双语课教师角色的定位

双语课对教师的挑战是巨大的,语言、专业知识的要求、语言教授与专业教授的时间比重安排、外语与母语的交替转换等等都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一直都在致力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但从小学到中学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加之学生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与意识明显不足,在现实的双语课堂还是形成了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的模式。如何改善这种状况,从而在实践中,真正建立起以“学生、以學习者为中心”的模式呢?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新定位师生关系,平衡学生个体的认知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构建知识。教师从传统的知识权威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知识构建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理想学习环境。建构主义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包括情景、任务、合作交流和知识构建四个部分。教师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此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教材不再是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多媒体不再是传授手段,而是营造情景的工具。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心理变化的敏锐认知。语言能力的不足使得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与教师信息与情感交流时有障碍,为了鼓励学生的参与,保障课堂教学的质量,按语言水平对学生实行分班进行分类教学也许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更重要的是在双语教学中,教师要更多承担激励者的角色。毫无疑问教师的角色是多重而复杂的,教师既是语言知识又是专业学科知识的传授者,同时还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管理者,更是及时把握学生心理变化并作出有效应对的鼓励者,还是有效监控学生完成课堂课后学习任务的管理者。

如何具备担任上述各种角色的质素还能在各种角色中灵活转化是对双语教师的最大挑战。在双语课教学中,教师首先是讲授者(lecturer),然后要转换为传授者(teacher),即在表达了教学内容后要将知识有效传递给学生,但最终教师要成为教育者(educator),即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观察帮助学生的认知与情绪体验,使学生在知识获得的同时完成作为人的个体的智力和情绪健全。endprint

猜你喜欢
双语教学专业课程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Seminar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双语教学中的实践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