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作者简介”实现大学语文人格教育的策略①

2017-10-19 20:22唐令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3期
关键词:作者简介人格孔子

唐令

[摘 要] 人格教育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许多语文课文作者都是很好的人格教育资源。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课文作者身上的人格魅力,以课文作者的人格、历史事迹及其影响为载体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关 键 词] 语文教学;人格教育;策略

[中圖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7-0020-02

人格教育是当代教育的重要课题,发挥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格教育功能对青年一代健康人格的塑造和中华民族未来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所谓语文人格教育,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培养,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素质教育是以人格教育为核心,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人格完善。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既是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也是世界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拓展“作者简介”实现人格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然而,当前大学生的人格状况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自信心不足、自律能力不强、价值观模糊、缺乏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等问题。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下,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目前国内已有不少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尝试渗透人格教育,并取得了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语文人格教育的策略研究现在主要集中在课文教学、作文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方面。借助课文作者自身的人格魅力进行人格教育的专题研究还比较少。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仅仅花三四分钟的时间,结合课文注释中的“作者简介”,简单介绍课文作者的基本情况。“作者简介”成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必有模块,但学生却被困死在这样的“作者简介”的牢笼中。因为这样的“简介”给学生呈现的只是一个僵化的人,无形之中拉大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

许多课文作者都是很好的人格教育资源。他们身上具有爱国爱民、甘于奉献、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乐观豁达等人格精神,是所有社会成员的楷模,他们的故事中都闪耀着人格的光芒。并且这些课文作者不是文学作品中虚构出来的人,而是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人物,真实可信就更具感染力和教育意义。这些真实的榜样是今天我们开展人格教育的宝贵财富。因而,教师应充分挖掘课文作者身上的人格魅力,以课文作者的人格、历史事迹及其影响为载体开启学生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学生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心欲望。

二、拓展“作者简介”实现人格教育的策略

(一)深入挖掘课文作者的某一人格特征

经过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学生对很多作家诗人的人格精神已有一些了解,但对这些人格精神的内涵却没有深刻地理解,没有深刻理解就很难去学习。因而,教师要深入挖掘课文作者的某一人格特征,通过鲜活的事例和深入的分析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例如,学习李白的诗,一说到李白,学生对他的印象就是“豪放”。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李白豪放的内在人格因素。李白有着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理想,不愿仅仅做一个点缀升平的御用诗人,因而他视权贵和富贵为浮云。豪放之举正是对权贵和富贵的双重蔑视、对黑暗势力的奋起反抗、对人格尊严的坚决维护、对自身才华的非凡自信。正是因为李白追求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意志,追求崇高的人生理想,所以才有了如此的“豪放”。

例如,介绍到唐代诗人杜甫时,学生都知道杜甫是“爱国诗人”,但杜甫身上如何体现出爱国精神,爱国精神的内涵又是什么,学生并不是十分清楚。讲大道理的爱国教育是不切实际的,而结合杜甫的例子来进行爱国教育,学生易于接受。爱国精神的具体表现之一是爱人民。杜甫有一颗仁爱之心,在流落饥寒中,还能关爱素不相识的天下苍生。他看到自己的幼子因挨饿夭折而悲痛万分,但同时还能想到普天下还有很多比自己更困苦的人;他看到惨烈的边境战争时,坚决主张不可反击过度,对其他民族的人也充满同情。杜甫的一生将关爱之心扩展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他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和崇高的人格境界给我们太多的精神启迪。

例如,介绍诗词作者苏轼时,教师应着重讲授苏轼“旷达”这一人格精神的内涵。什么是“旷达”,旷达是在困境中还能乐观地热爱人生、热爱生活。苏轼遭受过无数磨难,在物质匮乏的时期,也依然能享受着日常生活的各种乐趣,把平凡简朴的生活过得滋味无穷,比如自酿蜜酒、烧玉米羹、设计帽子,常常以一种近于审美愉悦的态度去拥抱生活,从平常琐碎的生活中获得幸福感。旷达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有着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苏轼一生被贬谪到很多地方,但他从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一心为当地百姓造福,除弊兴利,政绩卓著,并且勤奋读书,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实际上真正要做到旷达,内心必须是坚毅的,正是因为苏轼有着坚定刚强的意志,才能傲视一切苦难,乐观潇洒。

(二)多角度丰富课文作者的人格特征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讲解课文作者的某一人格特征,而忽略了其丰富的情感、多彩的内心世界和鲜活的个性。教师呈现给学生的不能是脸谱化的人,而应是具有丰富的人格特征的人。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接近并喜欢他们,最终做到见贤思齐,形成健全的人格。

例如,《论语》的教学。提到孔子,学生的普遍反应是:这是一位离我们的时代非常遥远的,必须仰望的、高不可及的圣人。教师应通过鲜活的事例,让孔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引导学生学习孔子丰富而伟岸的人格。孔子是坚韧的,他奔走列国,经常遇到各种艰难困苦乃至暴力威胁,但他从没有动摇放弃。一次被困陈蔡,断粮七日,弟子们都没劲了,但孔子还在讲学读诗;孔子是乐观的,子貢告诉他路人形容他像丧家之狗,孔子非但没有生气,反而“欣然笑”,表扬路人说得很像;孔子是谦虚的,他从没说过自己天赋多好,成就多高,只是强调自己从小爱读书罢了;孔子是关爱他人的,马房失火,他最关心的是奴仆的人身安全;学生颜回去世,他悲痛万分。孔子丰富的人格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

例如,鲁迅作品的教学。虽然学生在中学时期就学习过鲁迅的十几篇文章,但是由于鲁迅一度被概念化、标签化、神化,这就导致学生反感学习他的作品,对他的印象也仅仅停留在中学课文注释里的介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似乎成了一个永远严肃深刻,让人无法接近的伟人。因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鲁迅”回到鲁迅本身,不仅要讲解鲁迅的批判精神、反抗绝望的精神,也要通过鲁迅的一些日常生活细节、人际往来情况来展现他不为学生所知的人格魅力。比如,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中所写的一些细节,“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歡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鲁迅帮助过很多的青年学生。每周末家里来客人,菜肴都很丰盛,但平时只有三样最简单的菜。鲁迅用贵的烟招待客人,便宜的烟自己抽。通过展现生活中简朴、热情、有亲和力、乐于助人的鲁迅,让学生感受一个更真实丰富、可敬可爱的鲁迅。学生有了亲切感,才能真正接纳鲁迅,学习他的人格精神,更好地走进他的文章。

(三)推荐优秀人物传记和散文

受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在课堂上介绍课文作者人格精神的时间是有限的,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多更全面地了解他们,教师可以在介绍课文作者的同时,推荐他们的人物传记给学生课外阅读,让人格教育由课内延伸到课下。例如,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去全面了解一个多才多艺、可敬可爱的多面天才;读鲁迅挚友许寿裳的《亡友鲁迅印象记》《我所认识的鲁迅》,走近一个慈善和蔼的鲁夫子;读巴金的《随想录》,去感受一个敢于解剖自己灵魂的作家的真诚;读杨绛的《我们仨》,去认识淡泊名利、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家人。阅读让心灵呼唤心灵,智慧启迪智慧,人格塑造人格。与大师“对话”,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精神人格的滋养。

在大学语文的教育中,教师可以从以上三个方面拓展“作者简介”,让学生受到高尚人格情操的陶冶,以这些作者为榜样,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精神人格,最终内化到学生身上,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岳卫东.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渗透[J]. 科学大众,2017(1):3.

[2]郭亚明.鲁迅:平凡与伟大:鲁迅教学研究之二[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125-128.

[3]黃世纯.中学语文教学人格教育功能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

猜你喜欢
作者简介人格孔子
以鸟喻人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新媒体研究》杂志论文投稿须知
《中兴通讯技术》杂志(双月刊)投稿须知
借来跳板: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