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失去感动的能力

2017-10-20 08:31□曹
莫愁 2017年29期
关键词:无感网文假新闻

□曹 林

别失去感动的能力

□曹 林

最近媒体报道了一条暖闻:温州一名小女孩站在夜色中,借着工厂车间透出的灯光,捧着一本书看得入迷。小姑娘说,爸妈还没下班回家,她没有家里的钥匙,就在家门口看书等他们回来。邻居老伯于是找来工厂师傅,请求他们把厂里的灯全部打开,让小女孩能借到更多的光。

当我把这个故事转到我的学生群中,想跟他们分享我的感动时,一个学生说,感觉太鸡汤了。另一个学生说,《读者》味太重,这种鸡汤已经很难感动人了。孩子们似乎阅人无数看透一切的成熟,生生地把我本想分享的感动给憋回去了,场面有点尴尬。面对学生的“成熟”,我的感动似乎显得有点幼稚。

我理解学生们不感动的原因,因为媒体上煽情网文泛滥成灾,用一个个为易感人群量身定做的正能量版本去消费人们的情感,浓浓的鸡汤味,刻意的煽情,矫揉造作的美好,已经让人们的情感变得麻木。尤其是一些鸡汤文,为了制造正能量故事的感动效果,添油加醋,扭曲真相,臆造细节,隐瞒关键事实,让人稀里糊涂地感动,不明不白地捐款,迅速反转后又铺天盖地地义愤填膺。当人们的情感被这些正能量假新闻和煽情鸡汤过度消费后,难免会产生厌倦,从易感人群变成看透一切而不愿感动的无感人群。我也反感那些鸡汤文,还曾写过《警惕煽情网文,警惕眼里常含泪水》,让人们克制自己的感动。

可是,再讨厌鸡汤,也不能失去感动的能力。经历过新闻反转和情感欺诈,应该变得理性,而不是冷漠,不能用否定一切美好和感动的冷漠方式表达反抗,用玩世不恭消解一切的虚无姿态给自己打造一副免受虚伪伤害的盔甲。

被美好和善良感动,不是一件羞耻的事,而是一种能力。真假难辨的混杂语境中,不能失去这种能力。面对正能量假新闻,应该提升辨别真假的能力,而不是因噎废食地关上自己的情感触角,封闭自己的心灵,隐藏自己的善良,遏制自己的恻隐和悲悯之心,对一切都表现得毫无感觉,以此反抗被消费。是的,这样也许永远不会被欺骗,感情不会被利用和消费了,但自己变成了一个没有共情触角、失去感动能力、让人鄙夷的冷血动物,失去了在分享美好情感中完善自我人格的机会。

我不喜欢那种没有判断力的易感,笑点泪点感动点愤怒点都特别低,但更不喜欢那种与年龄不相称的世故、成熟和对一切无动于衷的冷漠无感。没有仔细琢磨一下文章的味道,就贴上“鸡汤”标签表达自己的鄙夷和智商优越;没有对事实作一下分辨,就习惯性地判断“太鸡汤”。对有些鸡汤的厌恶不能变成一种对任何励志故事的拒斥,人们需要感动,需要励志,需要在心情沮丧的时候接受一些阳光的暗示,从失败情绪中走出来,在现实压力中看到一丝光亮,在负面情绪围绕时用感动净化一下心灵。对于真实的美好和真诚的善良,有什么理由关闭自己的心灵呢?

在怀疑的时代更需要信仰,在新闻总在反转、情感总被消费、善良常被利用的时代,更不能失去被真实的美好所感动的能力。

编辑 钟健12497681@qq.com

猜你喜欢
无感网文假新闻
4 smart ways to spot fake news 判断假新闻的4种聪明方法
能分辨假新闻?多数人高估自己
网文撷英
网文撷英
网文撷英
四大行纷纷推出无感支付产品
无感蒸发
意大利教高中生识别假新闻
对你们这些无感的人说说,有感的生活是何等的重要
网文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