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荥阳出土的汉代陶灶

2017-10-20 01:41刘良超张芳
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 2017年10期
关键词:灰陶荥阳烟道

□刘良超 张芳

简述荥阳出土的汉代陶灶

□刘良超 张芳

中华民族是以农业为命脉的民族,“民以食为天”是其最基本的生存理念,而且历代开明帝王都很重视农业,或兴修水利,或创新农具,或与民休养生息,无非是让疲惫的土地、人民有喘息的机会,从而稳固自家的基业。汉代中期开始扎堆出现了所谓的农业基地,桑弘羊在著名的“盐铁会议”上曾提到:

“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魏之温、轵,韩之荥阳,齐之临淄,楚之宛、陈,郑之阳翟,三川之二周,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1]

天下名都有十二,河南有八,而荥阳又是这八都中之佼佼者。这里邙檀横亘,河旃汇流,既有舟楫之利,又有冶铁之实,城池密如林,民众如繁星,简直就是汉代的城市群,生态、农业、工业结合之最好者。

汉时人们深信地下还有另一个世界,因此,他们“事死如事生”,对死后的安排尽如人意,也可以说中国的厚葬就是从汉代开始的。人们不仅将生前的住房挪置到地下,更将生前所用的物品,如器皿、仓储、灶井、畜禽等一并搬入,几乎是地上“幸福生活”的再现。今天我们说说墓葬中的一种神奇的器物,一种能够“沟通天地,享用死生”的器具——陶灶。

《释名·释宫室》曰:“灶,造也,创造食物也。”[2]在发明灶之前,人们采取用陶支脚将容器垫起来加热的办法做熟食物,这在磁山文化中已有体现(图一)。过了一千多年,豫西的西坡人创造了灶,其合理性、科学性、美观性不输汉代的陶灶。西坡灶为马蹄形,形如罗圈椅,直壁,平底,前开长方形火门,后有三圆孔以供出烟,底设四足,其中三足鼎立,前两足之间的横枨下又立一足。顶置帽式沿,釜置于圆孔中(图二)。但是,不知何因,这么漂亮、结实的灶没有留传下来,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甚至是十分注重饮食的夏商周,人们也不复使用供热高效的灶,而以鼎、鬲煮食,看似锅灶一体,其实也有容量小、易摔倒的问题。

到了西汉,灶又横空出世,且更加合理和考究。观察灶的结构,应该是现实生活中所用的灶的翻版。现实生活中的灶经历两千年早已不存,却以陶灶这种明器的形制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荥阳的汉灶主要出土于檀山,山南2公里有京襄城,汉代以来,京襄城的人们大都以山之阳坡为吉地。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里已经发掘1000多座汉墓,出土陶灶近百件。按照墓葬时代的早晚,陶灶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型。

图一

图二

A型 有挡烟墙,墙呈长方形。如苜蓿洼墓地M287、M222所出陶灶。前者灰陶。长方形,前设半圆形火门,后竖挡烟墙。灶面中部高,两侧略低,中部偏前位置开一个圆形火眼,上置一釜、一甑。灶面饰纵绳纹,挡烟墙内侧高浮雕塑出T形烟道,烟道上下模印五铢钱、鱼、禽等图案。灶长20.8厘米,宽16.5厘米,高10.2厘米,墙高19.2厘米(图三)。后者,泥质红陶,体表施酱黄釉。长方形,前设三角形火门,后竖挡烟墙。灶面与前略有不同,即中部高,四周低,灶面开两个火眼,前火眼放置灰陶甑,后火眼空无一物。灶火门与火眼周围模印菱形纹与圆圈纹,挡烟墙上高浮雕塑出矩尺形烟道,烟道上模印菱形纹与树纹,烟道上方模印一鱼。灶长25.2厘米,宽18.9厘米,高15厘米,墙高24.4厘米(图四)。

B型 有挡烟墙,墙呈矩尺形,上有盖顶,如苜蓿洼墓地M294所出陶灶。泥质红陶,体表施酱釉。长方形,前设半圆形火门,后竖矩尺形挡烟墙,墙的两面坡瓦顶用于保护墙体与烟道。灶面较平,中部设两个圆形火眼,上置两釜,与灶连为一体。灶火门、火眼与烟道上均模印菱形纹,火眼之间还模印一勺子。灶长21.3厘米,宽14.4厘米,高10.7厘米,墙高23.6厘米(图五)。

C型 无挡烟墙灶,如苜蓿洼墓地M129所出之灶。灰陶。长方形,前设拱形火门,后无挡烟墙。灶面隆起,中部两个圆形火眼,靠近火门的火眼放置陶釜一个,釜上再放一甑,另一火眼上没有发现陶釜。灶面刻有边框,后部装饰密集直线纹。长21厘米,宽15厘米,高12.6厘米(图六)。

根据墓葬出土器物,可知以上所述陶灶的年代顺序。A型陶灶出现时就已高大全,设挡烟墙,墙上设烟道,模印禽、鱼,还有与厨房不相干的五铢钱,有吉祥的寓意。B型陶灶于烟墙顶部建盖,除了保护墙体不受雨浸外,还可防止下大雨时雨水倒灌进烟道,有利于生火做饭,是更先进的一种结构,时代应比A型略晚,或与之同时。C型陶灶无挡烟墙也无出烟孔,预示灶走上简体之路,也可能是个例,时代最晚。

观察陶灶的内外结构,发现其制作过程如下:灶体五片、挡烟墙一片或两片、墙盖一片,分别模制,然后在一可拆卸的木范内将灶体各片粘接一起,裁出火门、火眼(有些无挡烟墙的还要在后壁捅出烟道),灶半干时,再将烟墙与盖顶接在灶的后部,入窑烧制。若要烧成灰陶,一般灶做得相对粗糙,在还原焰中烧成。若要制作釉陶灶,灶体则相当考究,上釉后在氧化焰中烧成,因釉含铜或含铁而呈现绿或黄的色泽,而胎均为红色。

汉代人们做饭的灶已经非常先进。生火做饭的烟通过灶尾端的烟道排到室外,在室内做饭的人们不必受烟熏之苦,这种形制的灶直到今天在我国农村仍然可以见到。烟道建造得如此曲折,看似既花费金钱,又降低了排烟的速度。但它的功用可能不仅仅是为了排烟,否则只需在灶尾建造一道直通向上的烟道即可,或许汉代人们造这种烟道是为了取暖。北方冬季寒冷,为了充分利用生火做饭的热量,烟道在室内曲折而出,最大限度地增加散热面积,便于室内取暖。

[1]汉·桓宽(著),王利器(注解):《盐铁论校注·通有第三》,中华书局,1992年7月第1版。

[2]汉·刘熙(著),清·王先谦(撰集):《释名疏证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3月第1版。

(作者单位 荥阳市博物馆)

猜你喜欢
灰陶荥阳烟道
探究天津东丽博物馆藏张贵庄战国灰陶器
昆钢公司120t转炉固定段烟道漏水分析及治理
一种TFT-LCD全氧燃烧电熔炉烟道
荥阳京城花园唐墓M35 出土器物
荥阳京城花园唐墓M5 和M8 出土器物
一件夏代灰陶象鼻盉的再修复
加热炉燃烧烟道系统的改造
加热炉燃烧烟道系统的改造
一件西晋灰陶兽的再修复
2017年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之荥阳青台遗址部分遗迹及出土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