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防治小麦纹枯病效果

2017-10-20 03:16彭光勤张俊华段保权
湖北植保 2017年5期
关键词:出苗率纹枯病防治效果

彭光勤 张俊华 段保权 王 军

(1.湖北省宜城市小河镇农技推广中心 441400; 2.湖北省宜城市植物保护站 441400;3.湖北省宜城市刘猴镇农技推广中心 441400)

22.4%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防治小麦纹枯病效果

彭光勤1张俊华2段保权2王 军3

(1.湖北省宜城市小河镇农技推广中心 441400; 2.湖北省宜城市植物保护站 441400;3.湖北省宜城市刘猴镇农技推广中心 441400)

为了验证22.4%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了解和掌握其在小麦上的使用技术及对小麦的安全性、产量的影响等,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剂

22.4 %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立克秀60g/L悬浮种衣剂,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提供。

1.2 试验地点、作物品种、播种期

试验地点在湖北省宜城市郑集镇金铺村四组,小麦品种“扬麦25”(每667m2的用种量是18 kg),2016年11月4日播种。

1.3 试验设计和处理

表1 试验设计和处理

试验处理见表1。5个处理,4次重复,共20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面积31.5m2(4.5m×7.5m),小区边缘设保护行。

1.4 施药方法

播种前,先将各药剂按表中剂量调成浆状液,通常每100kg种子的药量需加1.5L~2.0L水调制药液。将调好的药液与种子充分搅拌混合,使药液均匀分布在种子上,摊开晾干。

1.5 试验条件

1.5.1 栽培条件

本试验选在湖北省宜城市郑集镇金铺村四组进行,田间管理(肥、水、除草)与常规管理一致,病虫方面,只对虫害进行防治,不防治病害。

1.5.2 气象资料

小麦播种时间为2016年11月4日,播种时天气晴好,平均气温16.5℃,播前4d有小雨;播种后的10d内在第2d夜至第3d有小雨。

1.5.3 土壤资料

试验田土壤为沙壤土,pH值7.1,有机质含量中等,土壤肥力中等。

1.6 调查内容与方法

1.6.1 出苗时间

播种时在各个处理的每一小区选择一行进行行间人工开沟,均匀撒播100粒种子,作为调查出苗率的处理。小麦齐苗时调查记录全部出苗数,记载出苗日期,统计出苗率。

1.6.2 出苗率及烂种率

播种后于2016年11月20日(定量播种区齐苗后)调查出苗数,计算出苗率。不出苗的调查烂种的数量,计算烂种率。

1.6.3 株高、分孽数、根数及地上、地下部分鲜重

2016年12月20日(小麦越冬之前)调查,每小区随机取样,调查20株小麦苗,测量株高、根长、分蘖数,以及地上和地下部分的鲜重,与对照比较,计算不同处理对小麦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1.6.4 防治小麦纹枯病药效调查

共2次:拔节期和枯白穗显症期各调查1次,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调查20株,记录病情严重度,按如下分级方法:0级:不发病;1级:叶鞘发病但茎杆不发病;3级:叶鞘发病,并侵入茎,但茎杆病斑环茎不足1/2;5级:茎杆病斑环茎超过1/2,但不倒伏或折断;7级:枯死,倒伏,枯白穗。

如果出现了枯白穗,应做出鉴定是否是由于靶标危害造成,剔除非靶标因素引起的枯白穗。1.6.5 药效计算方法

注:Ai——各级病株数

i——相应病级

M——调查总株数

注:CK——对照区病情指数

PT——处理区病情指数

1.6.6 产量测定

2016年5月15日(收获期)取样,晾晒3d后测定每小区的667m2有效穗数、穗粒数、穗实粒数、千粒重和每小区的实测产量,折合每667m2产量。计算和空白对照相比的增产率。

注:PT′——处理区产量

CK′——空白对照区产量

目测整个试验田,每个小区选择有代表性的3个点,可采用对角线取样法。每点1m2数有效穗数,测量11行的行距,计算667m2穗数。5点取样,每点20穗连续样本调查穗粒数、穗实粒数、千粒重。2017年5月15日进行实测产量,方法按5点取样,每点1m2实割测产。

2 结果与分析

用邓肯氏新复极差(DMRT)法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

2.1 出苗效果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药剂处理对小麦出苗没有影响。4个药剂处理的出苗率介于91.0%~92.5%,均于空白对照处理93.0%的出苗率之间没有较大差异,出苗率由低到高的顺序为处理5<处理4、处理3<处理2<处理1;4个药剂处理的烂种率介于3.75%~4.5%,均与空白对照处理5.5%的烂种率之间没有较大差异,烂种率由低到高的顺序为处理 2<处理 3、处理 4<处理 5<处理 1。

表2 不同处理小麦出苗情况(2016年11月20日)

2.2 麦苗素质

麦苗素质考查结果(见表3)。处理1~处理5的20株株高分别为299.6cm、321.25cm、295.75cm、282.25cm、291.85cm。以处理2株高最高,方差分析,它与处理1、3、4、5之间株高差异不大,不显著。

处理1~处理5的20株根长分别为142.05cm、141.03cm、139.45cm、144.03cm、131.8cm。以处理4 根长最长,方差分析,它与处理 1、2、3、5 之间根长差异不大,不显著。

处理1~处理5的20株分蘖数介于61.5株~87.5株之间,方差分析,它们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处理 1~处理 5的地上鲜重分别为 24.45g、31.58g、28.48g、30.43g、30.25g,以处理 2 地上鲜重最重。方差分析,处理2、3、4、5之间地上鲜重差异不大,不显著,但与处理1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处理1~处理5的地下鲜重介于2.1~3.6g之间,方差分析,它们之间差异不显著。

表3 不同处理麦苗素质(2016年12月20日)

2.3 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试验于小麦拔节期和病害发生定局时各调查一次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见表4、表5)。

小麦拔节期(3月2日)调查,处理2~处理5对小麦纹枯病防效理想,分别为84.72%、91.28%、87.25%、79.57%。处理3防效最好,达91.28%,方差分析,它与处理2、4、5之间防效没有显著性差异。

因此,在小麦生长前期(拔节期前),处理2、3、4、5对小麦纹枯病的控病效果理想。

表4 不同处理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2017年3月2日,小麦拔节期)

病害发生定局(5月2日)时调查,处理2~处理5的防效分别为75.15%、77.30%、79.30%、73.73%,防效比较理想,其中处理4、3、2防效均在75.0%以上。方差分析,处理4防效最好,达79.30%,它与处理2、3、5防效之间差异不显著。

表5 不同处理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调查(2017年5月2日,病害发生定局时)

2.4 产量测定

产量测定结果(见表6)。不同药剂对小麦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理论产量增产率介于16.58%~19.14%之间,实测产量增产率介于13.79%~22.77%之间。各药剂处理对小麦纹枯病防治后的理论产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处理2>处理3>处理4>处理5,实测产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处理3>处理 5>处理4>处理2。

实测产量,处理 3、5、4、2、1 分别为 414.95kg、401.1kg、388.3kg、384.6kg、338.0kg。方差分析,处理3实产最高,处理3、2、4、5之间实产差异不大,未达到显著水平,但与处理1之间实产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表6 各处理产量构成调查表(2017年5月15日)

3 安全性

本试验各药剂处理未发现对小麦及试验田周围环境安全问题。

4 结论与评价试验结果表明,22.4%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制剂用量100mL/100 kg种子)对小麦纹枯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作为防治小麦纹枯病的药剂进行推广使用。建议 22.4%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防治小麦纹枯病时每100 kg种子用22.4%氟唑菌苯胺(制剂量)60mL~100mL进行种子处理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且有一定的增产作用。

S481+.9 文献识别码:B

1005-6114(2017)05-015-004

2017-07-21

彭光勤(1966-),女,技术员,长期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出苗率纹枯病防治效果
用料不当致牛病 如何防治效果好
早播条件下不同高油酸花生品种与种衣剂处理对花生出苗的影响
20%啶虫脒可溶液剂对苹果绣线菊蚜防治效果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其防治策略
提高玉米密植品种出苗率技术要点
小麦纹枯病大田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不同基质对万寿菊出苗率和扦插成活率的影响
水稻纹枯病防治药剂的筛选及田间防效
小麦返青期除草剂防治效果试验
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用于引产后出血的防治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