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下的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研究

2017-10-20 22:05黄芳芳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年4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社会工作创新

黄芳芳

摘要:当前高校学生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高校学生工作的创新研究和发展迫在眉睫。社会工作以解决人的实际困难为宗旨,与我国在教育体制深化改革中提出的“以人为本”和素质教育理念相契合。在深入探析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现状与社会工作内涵的基础上,發掘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的具体方法,并以深化思想、转变理念、灵活运用及多位一体的创新理念和提高专业性、模式个性、综合服务的创新科学模式为中心展开讨论,以期能够为推动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发展提供助益。

关键词:社会工作;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科学发展观

一、引言

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经济变革转型之中,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秉持科学发展观,立足“以人为本”的理念思想,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社会管理体系。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重要任务,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体制深化改革所带来的诸多机遇和挑战,高校应当敏锐感知国情的深刻变化,积极调整自身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创新学生工作理念和方法。社会工作以解决人的实际困难为宗旨,其核心理念符合我国教育改革中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工作价值目标,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创新机制建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将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引入高校学生工作,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构建科学有效的高校学生工作机制、保持高校及社会的稳定,从而促进高校学生工作的科学创新,保障高校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

二、高校学生工作引入社会工作的

必要性

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引入社会工作体系的做法,在国外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但在我国尚处在探索阶段。社会工作中关于自助互助、尊重平等的人性化理念,符合我国在教育深化改革中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基本教育宗旨。在经济社会经历巨大变革的当下,我国高校学生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也暴露了很多问题。在重新审视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基础上,高校应当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探索社会工作内涵及对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启示,从而发掘两者相结合的方法,为建立高校工作创新机制提供思路。

(一)社会工作的内涵

社会工作是一种强调利他主义、奉献精神与互助自助的活动。社会工作者利用专业的理论和手段发掘自身潜力、树立主动助人意识,并帮助个人、群体解决相关问题,从而缓解人与社会之间的适应障碍和隔阂,提高人的社会生活能力,促进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协调发展。

社会工作中的助人自助理念,强调对于个体自身潜能的激发以及自信心的培养,在提升自我的过程中增强个人的社会功能,同时通过互动方式提升个体间解决问题的能力。助人自助理念是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体现其“授人以渔”,要求从根源上提升个体自身能力而非单纯解决表层问题的根本宗旨。社会工作者对“助人互助”理念的贯彻能够促进受众与环境的联结有机化,从而使个体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主动性。而尊重和平等理念则侧重于对人的关怀,是社会工作中体现人本主义的一个方面。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的价值、技能与潜能的激发,对社会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决定性作用。在社会工作中对尊重的层次具有明确划分,对困难个体的关注、接纳、关怀与喜爱是社会工作者需遵循的工作准则。这体现出社会工作中“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原则,也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宗旨。

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引人社会工作理念,有利于提升学校的环境氛围、风气风貌,建立“教”与“学”间的协调关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和生活能力,促进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国外对于社会工作体系在学校中的运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逐渐发展成为横跨多个专业领域的交叉学科,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专业系统。我国对于此项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但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以及社会工作的发展,推进社会工作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已经成为高校创新管理理念与教育方式的必然趋势。

社会工作在本质上具有公益性的服务性质,是一种以利他主义为基础、强调社会服务和贡献的活动。在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应对受众的基本情况和个性化需求予以全方位考量,并制定符合受众实际需求的服务计划。同时,这种公益性服务应当是持续的,并且坚持以受众的利益为服务工作的基本前提。

(二)高校学生工作的现状

1.约束型管理体制面临深入改革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转型之中,高校学生工作也面临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传统学生工作的管理模式受国家政治体制影响,强调行政化、强制化、权力主导化,将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定义为命令与服从的对立关系,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个人意志缺乏考量和尊重。高校工作中行政权利成为主导,学术权利相对弱化,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受到一定制约。学生工作缺乏系统管理规范与监督机制,对意见采集与吸纳缺乏有效渠道,难以在实践工作中将已有细则条款全面落实。管理层权利集中,对管理机构的扁平化不足,服务行政建设不够充分。

在高校集权管理的传统体制下,学生工作通常围绕“秩序”核心进行开展,学生的个体需要与创新实践发展受到官本位思想的约束和限制。在很多学生工作的开展中,更加侧重对于集体秩序的维护,而忽略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同时,将学生作为‘群体”而非“个体”看待,习惯性的将学生工作统一部署、“一刀切”安排,对学生个体的教育方式、考核流程、培养方案等缺乏个性化调整和设计;在具体工作实践中,管理者通常因循守旧的传统工作模式,对学生个体的潜能激发与特长培养重视不足,导致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缺失。原有的学生工作体制管理方式缺乏人性关怀和人本理念,对服务精神领会不足,因而难以适应当前实际情况,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升级。

2.管理者专业性面临巨大考验

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来临,各种文化思潮冲击着大学生的意识和思想。而且目前的高校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民主观念,成长在更为自由和开放的环境中。相对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控制与保守,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大拓宽,思想观念、价值趋向、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工作管理者的专业性面临着巨大考验。endprint

传统的管理模式强调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学生处于被束缚、被制约的地位,管理者的权威不可挑战。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在现代各种电子媒体带动信息飞速传播的大环境下,学生知识储备方式不断扩展、思想意识更加开放,学生的个体需求和民主意识日益强化,对学生管理者的专业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工作者需要时时了解学生从实际学习、生活到心理的各方面变化和需求,同时掌握系统化的科学工作方法,以及对相应规章细则的学习。目前高校内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大多是从事各院系专职学生工作的人员,他们在具体工作实践中通常以经验为指导,缺乏理论支撑,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新要求。

3.国家教育制度深化改革发展要求高校学生工作求新求变

国家对教育制度深化改革的推进,对传统教育方式以及学生工作方法提出了新的改革方案和要求。在传统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生工作通常以说教、灌输的方式开展,形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结构。学生工作的开展容易受到学生的抵触,学生难以主动参与到自我管理与相互协调的工作方式中去。教学作为德育的基本渗透方式,也囿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桎梏,难以从微观方面掌握学生的个性需求导向。同时,随着高校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内的教学体制也根据国家教育改革要求产生新的变化。传统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管理方式面临淘汰,开始向以课程为学生管理纽带的方向转移。原有的学生工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如今的需要,对新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的探索和研究迫在眉睫。

(三)高校学生工作引入社会工作的方法

将社会工作方法引入学生工作,可以参考社会工作的基本内涵与理论和实践经验,将具体工作方法分为个案工作法、小组工作法和社团工作法。个案工作法侧重与对个体学生对象的针对性帮扶,从个人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学生身心特征及成长环境综合了解和考虑,帮助其解决各方面遇到的问题;小组工作法则通过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利用成员之间的共同点,使之能够在团队协作和活动中得到相互帮助,该方法趋向于对以组为单位的集体共性问题的帮助和解决;社团工作法,即将一定数量的学生以社团或宿舍、兴趣集团、班级等为单位,通过在群体中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从而利用助人及自助的方式达到解决个体问题的目的。

同时,考虑到高校学生工作的特殊性,因此学生工作需要具有相当的教育、引导作用;还可考虑将社会工作对社会环境的塑造方法进行引入,建立行政、督导与咨询的相关学生工作机制;采取并不直接作用于服务对象本人,而是通过改变影响服务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而影响改变服务对象所面临的困境的方法解决相关问题。此类工作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应用,主要是指通过会议讨论、政策研究、方案制定等途径影响学校高层,促使其作出某种改变,进而为高校思政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社会工作指导下的高校学生工作

创新策略

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的介入,有利于启迪高校学生工作的深入探索和发展,从而实现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校学生工作深化改革与创新。高校学生工作的创新策略探讨,应当从理念创新与科学发展模式创新两个方面开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宗旨、正确定位新时期的高校学生工作的基础上,以社会工作体系为观照,探索高校学生工作的创新策略。

(一)高校学生工作理念创新

1.深刻认识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自身使命感和责任感

高校学生工作对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创新型国家建设者具有重大意义。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直接关系着对学生创新能力、正确思想价值观、实践水平的培养,也是践行国家提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传统学生工作中,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自主意识培养不足,存在着过于保守的缺陷;在部分高校,甚至存在将组织各类学生活动、竞赛等作为政绩附属品的现象。这种对学生工作的错误定位,会导致工作开展的低效性,甚至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当深刻认识到学生工作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学生工作是为国家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培养方式和渠道,应通过学生工作的开展为社会输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专业型人才。高校管理者需不断增强自身责任感,在工作中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进取,自觉树立正确的工作信念和使命感,保障學生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发展创新。

2.转变管理理念,贯彻以人为本重要方针

中共十六大以来,“以人为本”被中国共产党确定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观,为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新思路。“以人为本”的内涵是管理者对人的尊重和信任,高校学生工作中秉持“以人为本”方针,就要将学生放在第一位,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宗旨。传统学生工作以约束和训导为主要管理理念,管理者与学生的关系是命令与服从的强制性关系,两者的沟通通常是单方面的,是自上而下的压制性管理执行。一方面,学生工作者将学生视为群体而非个体,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自由意志难以得到重视。对学生工作的执行单纯侧重集体性和统一性,强调秩序的维持与主流意识的灌输。另一方面,对学生学习与生活管理安排到方方面面,在起居、饮食、业余活动中都有各种约束和限制,令学生难以发挥自我管理的能力。

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学校应当重新构建学生工作管理理念,深刻认识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专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是学生工作的重要任务。学生工作应当为学生群体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提供渠道,对学生个体的特性予以充分尊重,给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积极的创造有力条件。学生工作应当拓宽民主意见发声的渠道,通过高层与基层的积极互动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将学生的需求放到第一位,实现灵活、开放、自由、高效的学生工作方式。学生工作应当将管理的重心下移,调整学生工作者与学生的压制性关系结构,将命令与服从的传统管理理念转变为共同参与理念;通过引入社会工作理念,使行政化管理转变为服务型管理,将管理者变为服务的提供者;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信任和机会,让学生能够从自身管理做起,逐渐参与到学生工作的出谋划策、相互协调与积极执行中去,使学生成为学生工作开展的主动者和参与管理者,增强学生的话语权,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协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endprint

3.在素质教育方针的指导下,灵活运用社会工作理念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任务。在社会工作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学生工作应当秉承素质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传统学生工作中重教轻导,倾向灌输式、说教式教育,对学生的培养、考核围绕刻板标准进行,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国家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当下,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学生工作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却不够深入。学生工作应当顺应形势,在社会工作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做出改变。

新时期国家迫切需要能够适应新技术革命挑战的人才,他们应当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道德思想、身心发展、个性与能力方面均够承担创新型国家建设使命。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对人的个性的尊重,以及对其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知识道德能力方面的塑造,符合国家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在学生工作中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离不开对社会工作理念的参考与借鉴。首先,学校在学生工作中应当注意对学生个性潜能的激发,以学生个体特性需求为导向设置相应的个性化工作方法,在尊重学生多元化价值理念的同时,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大学生创新教育作为基本内核,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到培养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在学生工作的培养和引导下逐渐成长为在思想道德、科学知识、身心健康等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体。其次,学校在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中应引入社会工作的服务理念以及平等和尊重理念,将学生工作发展成为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通过激发式、创造式的工作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工作理念的改革,转变传统思维模式,树立人本核心的服务价值观念,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平等尊重为视角,以服务理念为核心,创造双向交流式的工作新理念。最后,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东西方文化交流基于信息化网络的基础上愈加频繁和宽泛,学生工作应当利用好计算机网络这把双刃剑,帮助学生在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下树立健康的文化心态。学生工作者需要从自身做起,建立对待学生使用计算机网络的正确态度,树立引导管理的理念,将网络作为传播正确思想价值观、传播积极健康文化信息的教育阵地,从而发挥出网络在学生工作实践中的管理功能。

4.树立社会公共参与理念,多位一体开展学生社会工作

在学生工作中,高校应当充分发扬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理念,将学生工作开展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全面性工作,树立全社会公共参与学生工作的理念,将与学生成长和培养息息相关的各方集结起来,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型、综合素质人才做出应有贡献。

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当扮演好协调三者关系的角色,树立正确的学生培养观念,在担负起为祖国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责任的同时,将工作权力合理下放,使建设好高校的学生工作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目标。学校培养学生、塑造人才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在思想道德、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等方面获得综合提升,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学生走出校门后,与社会的之间的和谐共处以及对于自身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是学生工作中的培养重点。家庭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后盾,既是学生培养的参与者,又是成功的学生工作的受益者,对学生工作的开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在社会理念的指导下,将社会纳入学生工作的培养者和培养方向中,这将有利于学生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创新,也体现了学校是将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体来培养的责任感。

(二)高校学生工作的科学模式创新

1.有效利用社会工作的方法,改善高校工作方式与人员专业性

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与学生工作的主要宗旨有诸多契合之处,正确在高校学生工作中运用社会工作理念,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协调能力,有效帮助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校学生工作的科学模式探索,应当立足于对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方式和工作人员两个方面:一是要将社会工作的方式运用到学生工作中来,开展针对不同学生需求的工作方法探究,运用个案工作法、小组工作法、社区工作法等解决学生群体或个体的多元化需求,探索创新培养方案;将社会工作的原则与理论充分运用到工作实践当中,培养学生在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会功能,从而实现對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二是要保障学生工作队伍的专业性和规范性。传统学生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弊病,尤其是在高校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上缺乏专业人才的引入和培训机制,同时对相应监管和督导制度制定不完善,从而影响了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应在学生工作中引入社会工作系统,秉承其跨学科、综合性较强的特性,结合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方面相关理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形成一套系统化的工作原则和体系。在社会工作方法指引下,高校应当引导学生工作者首先对自身工作内容和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对相关管理部门制定资格准入机制,同时在岗位职能的专业培训方面予以适当的安排,为学生工作者提供良好的专业技能提升环境,使学生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在专业队伍的培养中,高校还可以考虑增加相关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引人数量,或从专业的社会工作队伍中借调人员辅助开展校内的培训和管理活动。

2.管理重心下移,倡导服务模式革新

创新型的高校学生工作模式的研究和开展,首先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核心原则,将学生工作的管理重心下移,精简机构并对管理层级进行扁平化设置;通过不断完善相关工作流程、规定和督导机制,正确梳理学生工作机构的管理层级,对相关人员和机构部门的配置进行适宜的顶层设计,提升学生与管理者的沟通效率,拉近两者交流距离。在新时期的学生工作中,学生的需求和意见是工作开展的首要参考对象;只有打破传统的集权制管理,将行政化权力模式向人性化服务模式转化,才能激发学生全方位的主动、和谐、健康发展。在重新审视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的基础上,学生工作者需摆正自身位置,从施令者转变为服务者,通过运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自身潜能,将学生对学生工作的态度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再到积极自我管理。在服务中,还需要对学生在新模式推进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和问题加以适当调试,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坚持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作用,利用引导、教化的方式开展学生工作。endprint

3.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学习、生活、就业创新多管齐下

在新的发展形式下,学生工作面临了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学生工作者应当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在坚持以培养具备核心素质符合型人才为目标的基础上,从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入手,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切实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管理单位正在朝多元化方向迈进。通过对社会工作方法的引人,高校可以依据实际情况构架小组化、分区化管理模式:以宿舍为基本单位建立学生小组化管理,形成宿舍小组以促进学生的生活上的互助与自我管理;以课程为基本单位建立学生分区化管理,促进学生的学习上交流与共同进步。这种方式的运用,一则能够顺应高校发展趋势,建立切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创新型管理模式;二则能淡化传统班级单位带来的同质化竞争的弊端,通过分类管理能够同时兼顾对学生生活与学习方面的关注。

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为学生架起学校与社会衔接的桥梁,高校学生工作的创新之处在于对学生社会功能的提前培养,诸如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积极开展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特性为其规划相应的职业生涯,提供有效、有益的就业创业指导,并积极创建利于学生顺利步入社会的良好环境。学校通过完善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良好适应能力,同时提升了学生社会功能发挥的效率,从而实现了新时期学生创新工作的重要任务和使命。

四、结语

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引入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能够有效地挖掘出学生工作的巨大潜力,促进我国教育深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输送更多栋梁之材;能够使高校学生工作在理念和科学模式上获得全面的改革和升级,在管理心态、管理理念、管理结构以及学生工作开展的方式方法上进行全方位考量,从社会工作不断汲取新的养分和经验,从而更好地贯彻素质教育方针,培养社会和国家需要的新型人才。

在具体实践中,各高校应当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的切实需要为核心服务宗旨,加强自身专业性提高和服务心态的培养,端正学生工作態度,落实国家教育政策,真正将社会工作中的理念和方法灵活运用,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探索学生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将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引人到高校学生工作,具有广阔前景和相当实践意义,在国内尚属探索阶段,本文的研究和探讨,能够为其进一步的应用和开展提供一定助益,从而使其在高校学生工作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观社会工作创新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