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引领大国复兴

2017-10-21 08:02丨吴
遵义 2017年19期
关键词:文明世界文化

■丨吴 云

文化自信引领大国复兴

■丨吴 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华文化逐步消除了近代以来的弱势地位,再次具备了较强的感召力,同时,中国综合国力的巨大提升,也让世界开始认真倾听来自中国的声音。

9月,英文歌剧《红楼梦》开始了它在中国的巡演。在中国,《红楼梦》家喻户晓,是中国众多传统曲艺剧目的灵感源泉。然而在西方,《红楼梦》尚不为人熟知,主创团队集合了“华人梦之队”的豪华阵容,以全英文歌剧的形式,完成了一次“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大胆尝试。在美国旧金山的首秀和中国香港地区的演出中,都受到了当地评论家、观众的关注和好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华文化逐步消除了近代以来的弱势地位,再次具备了较强的感召力,同时,中国综合国力的巨大提升,也让世界开始认真倾听来自中国的声音。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之下,强调文化的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2013年11月,习近平在山东曲阜考察孔府和孔子研究院时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自执政以来,习近平对文化的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倡导,对建设文化强国的谋篇布局,都给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他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中国传统文化的亘古价值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是有所缺失的,在很多人心目中,甚至是存在一条“鄙视链”的,多少城市的房地产项目,无不是以“欧洲皇家园林”、“西班牙特色小镇”、“美国纳帕溪谷”以卖点作为宣传手段,多少人认为,学西洋乐器比学民乐更加有优越感,甚至在一些领域的文化传承出现了断裂。

中国文化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国家。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认知产生了误区?国学泰斗楼宇烈认为是从晚清时期开始,中国人对传统文化一直存在着误读,因为近代中国一直处于被动挨打、乃至丧权辱国的境地,一般国民都丧失了文化的自信心,反省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把儒家的主体文化礼教说成是吃人的礼教;另外,传统文化流传既久,真意渐失,也确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人们丧失了对中国文化的自信。

楼先生认为,许多人把文化看作是一个历史进展的过程,注重文化的历史性,认为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的文化是递进的,后一个时期产生的文化,一定比前一个时期的文化先进。因此,总觉得西方工业文明产生的文化一定比农业文明的文化进步。中国的文化,恰恰是农业文明时期为主产生的文化。到了近代,世界迈入工业文明时代,农业文明的落后性就凸现出来了。我们要赶上世界的潮流,要与世界同步,势必要批判传统的农业文明。

楼宇烈指出,文化不仅是时代性的,更是超越时代的,并不是说农耕文化只适于农业社会,而应该看到文化的传承性。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类型和特色,而这种差异性,恰恰是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如果文化都一样,那就无法彼此相互推动发展了。

中国文化强调人的道德的自我提升和完善。人在天地万物中是最有主动性和能动性的,那么人自身的提升就是最根本的。所以,明道正谊、节制物欲、完善自我人格的观念深入人心。“观乎天文,以察时变”,通过对天文刚柔交替的观察,来发现万事万物的次序变化。“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化成是中国文化中最核心、最根本的内容。人文化成,即通过礼乐教育来改变人性,形成整体和谐的社会环境。

中国人不仅通过礼乐教化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也非常重视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合一。其中包含着更深层的意义,人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部分,部分不能离开整体,人应该不断向天地万物学习,顺从自然的发展,而不仅是让天地万物来顺从人的意愿。中国文化归根到底,就是尊重天地万物,又要保持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

中国的现代化一定要建立在自己传统文化的土壤上,这样才会充满活力。我们要树立民族自信心才会有辨别的能力,然后再广泛地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西方两次提倡人文主义,在某种程度上都跟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联。他们都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的人文精神的价值所在,不会变成上帝的仆人,也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这种宝贵的人文精神在不同的时代都焕发着光彩。

西方国家在崛起过程中,以坚船利炮、圈占土地和掠夺他人来扩张市场、侵占资源。这造就了西方国家的繁荣,同时加深了它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矛盾,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必须破除的桎梏,促使它们第三次向中国传统文化找寻解决的答案。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他的著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中明确表示,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必将取代西方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世界文化的宗主。文化的力量,不仅是一个民族的重量,而更是一个国家的分量。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比较世界各种文明的发展后指出,中国这个东方大国在传统上就是一个大而不霸的国家。“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一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这种“独特思维方法”就是天人合一、允执厥中,仁者爱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众缘和合。

在21世纪的全球化大浪潮当中,大多数人认为,未来世界看中国,当世界的多样化展现在人们面前,中国文化与其他的文化交汇、碰撞中,也迸发出更加绚烂的火花。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文化自信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有信心,认可其独到的人文价值,可以让世界共享,为人类文明和谐共存提供思路。人文就是不以武力,而以一种文明的办法,以诗书礼乐来教化人民,由此建立起一个人伦有序的理想的文明社会。

近代以来,普世价值观束缚了世界梦,西方文明窒息了多元性。欧洲有识之士认识到,西方文明缺乏应对不确定性世界的动力,甚至缺乏走出债务危机的手段,自顾不暇,难言先进。他们纷纷对中华文明的复兴寄予希望,期待中国能创新出一条西方之外的替代选择。

日本的很重要的一个政治家、思想家池田大作写了一本书叫《展望21世纪》。早年间池田大作对中国评价也不错,但是他认为西方是主导的。但到《展望21世纪》的时候,他认为未来的世界是东亚的世界,未来的文明,要靠东方的文明来成就。因为他觉得在这个原子武器的时代,仅靠武力,已经无法统一这个世界了。而这个统一这个世界主要靠思想和文化,靠一种兼容的思想。而这种兼容的思想在哪里有?在中华民族那里有。

他认为世界将来位于统一的这个中轴就是东亚。第一,在过去漫长的历史中,中国始终在很长的时段中领先于世界,甚至近百年时间,在一个历史的长河中,百年弹指一挥间,历史很悠久。

第二,中国在悠久的历史中,唯一留存的人类文明的这个历史中,它积累了一个世界的精神。它有一个天下的观念,而不是单一的为一个民族,而且中国又是多民族国家。

第三,在儒教的世界观中有人道主义。另外,他认为佛教和儒教,都有合理的存在性,都有爱的思想。还有东亚人、中国人,始终对自然怀着一种神秘感,并不认为人要完全地支配自然。而西方科学认为,人类一定能把自然玩得顶转,都能来解决,科学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一个问题出现科学立即解决。而中国人和东亚人始终对自然保持着一种神秘感,而这种神秘感就是敬畏。

因此,他认为这几条说明人类在未来的世界中东亚是未来人类的希望。还有一个人同样如此认为,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这个人他1931年的时候,就出版了三卷本的《化学胚胎学》,成为今天化学胚胎学的奠基人,成为英国的院士。后来在抗战期间来到中国,他是个科学家,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十分地关注和热爱。

从此他完全转向,不再做化学胚胎学,转向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出版了现在有十几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人还没写出来,而是由汉学家李约瑟写出来。从此纠正了西方人一个重要的观点,中国人没有科学技术,而他认为中国的科学技术恰恰是欧洲近代文明和科学技术的一个奠基者,为它提供了最早的一个条件。

他引用这个培根说的一句话,就是说当时有各种各样的发明创造,但没有任何一个发明创造可以像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的发明,对世界贡献那么大。火药的发明传到欧洲,推动了欧洲的军事革命,从此攻不下的贵族的城堡开始被攻下来了。第三阶级就是资产阶级掌握有钱,它可以做武器,推翻了中世纪的封建的城堡。而指南针使欧洲人走出了地中海,发现了整个世界。而印刷术大家知道,在欧洲时候没有纸张,那时所有的《圣经》都是羊皮做的,一本《圣经》要好多羊皮做一本《圣经》。

虽然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活字印刷,但他晚于毕升。所以有人说,应该毕升是他精神的父亲。德国古登堡也是独立发明了印刷术的。但是中国印刷术在通过阿拉伯,中国的三大发明都是通过阿拉伯世界传到欧洲的。是有了印刷术以后,《圣经》才开始可以读,家里才有一本书,有了一本书才有文化。有了印刷术以后,也推动了欧洲的近代的文艺复兴。所以呢,李约瑟认为,欧洲近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科学,中国的技术对它奠基了很大的基础。同时中国在其他方面,中国的,他对中国的文官制度,给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中国的文官制度,是吸收了一系列的优秀的人才,进入了这个政治制度之中,对中国的科技的发展,提出了提供了很大的这个贡献。当然他认为近代科学,并没在中国发生。

所以说,有一个难题,叫李约瑟难题,灿烂悠久的中国文化,为何没开出近代科学之花?就是你古代时候文明如此灿烂,但是近代的科学,还是受欧洲人,伽利略望远镜和牛顿对力学的运转,还是从欧洲人开始的,这就叫李约瑟难题。但是李约瑟的研究可以告诉我们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同时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发明,也推动和奠基了欧洲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儒家学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引领世界发展的精神内涵。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加速了欧洲近代化的进程,中国成为了一个时代的传奇。然而19世纪以后,中国的衰落,也验证了一条发展真理,文明只有在不断学习中才能不断强大。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中国开始一个新的伟大的时刻,这就是改革开放以后这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刻,是中国要重新回到它的辉煌位置上的时刻。在这样的时刻,我们应该恢复我们的文化的自信,同时继续向世界学习。不仅要学习西方的文化,还要学习其他的文化,阿拉伯的文化、非洲的文化都需要学习。因为欧洲所以走出中世纪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向中国学习,就是文明只有在学习中才能强大。

习主席说,中国是一个学习的国家,而并不因为经济强大以后,就开始洋洋自得。像乾隆皇帝接见马嘎尔尼使团的时候说,帝国无所不有,什么都不需要你们的。所以说很多人认为,乾隆接见马嘎尔尼是中国衰落的开始。同时我们必须恢复我们应有的自信,清除百年来西方欧洲主义对中国文化泼的一些歪曲和脏水,恢复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中应有的地位和它应有的辉煌。

费孝通先生有一句话,叫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所以在中国文化重建的伟大的时刻,在中国进行到历史上从未遇到的巨大变化的今天,我们重新回到历史,重新梳理我们的思想也是很重要的。

一个国家的强大,必然伴随着它的文化的强大,不可能一个强大的国家在世界文化舞台上没有地位,这是不符合它的规律的。文化也是一种消费品,特别有了文化产业以后。因此中国随着国家地位的强大,需要强大文化支撑。因为中国文化并不是一个弱小文化,它有着人类唯一留存下来的活下来的古代文化,它有很多智慧是其他民族没有的。好比有些国家它一二百年,它的历史短暂。也有很多智慧可以学习,但是它和一个五千年文明的智慧相比的话,那就差得太远了。

所以在中国五千年的灿烂精神文明中可以发现人类很多很好的智慧,但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这个问题对我们是一个新的课题。我们需要以平等的姿态,也需要谦卑的姿势、姿态向世界各民族学习。中国文化走出去,再不能走帝国主义的文化帝国主义道路,西方文化的强大,是通过枪炮、贸易和杀戮完成了对世界全球的统一,基督教的传播与经济的侵入,和国家的战争是连在一起的。因此中国实际上文化走出去,在人类文明史上,将开创一个新的领域,文明的发展和文明的互鉴。

所以习主席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讲话,就提出文明互鉴。这文明互鉴在历史是没有的,只有中国和印度有一个,是我们学习佛教文化。但是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而不走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道路,这对中国是一个重大的课题,需要我们来完成。

任何一种文化要获得持续长远的发展,都离不开对世界其他国家精神文化成果的学习和借鉴。一个国家越是对自身文化充满自信,就越能够主动加强文化交流与融合,就越能够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融会贯通,为我所用。中华文化虽植根于中华大地,但自古以来就不是封闭僵化的,而是一个充满了活力、不断汲取内外多维文化、海纳百川的开放系统。中国历史上的唐朝之所以能被公认为世界强国,吸引异国人士纷至沓来汇聚长安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自信、包容的文化心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以开放的心态融通外域优秀思想文化资源。

今日的中华民族正走在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更需要以自信的心态、开阔的视野,吸纳百家之优长,博采各国之智慧,使中华文化不仅植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而且符合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惟其如此,我们才能有更多创新创造,才能赢得世界的尊重,才能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文明世界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谁远谁近?
对不文明说“不”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