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完善职业院校非物质文化传承活动

2017-10-21 21:35朱瑛
职业 2017年10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

朱瑛

摘 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在当下以新兴文化产业为先锋的市场竞争中是一笔极其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本。职业院校在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是传承非物质文化的领头者与中坚力量。民族文化产业的兴起需要职业院校不断提高非物质文化传承活动的实效性。

关键词:职业教育 非物质文化传承 活动完善对策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要件,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而职业院校作为教育领域中的重要一环也肩负着独有的文化传承价值。

一、职业院校与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关系

职业院校是传承、传播与革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命的承担者。同时,传承与创新民族非物质文化也是职业院校实现自身价值与健康发展的有利手段。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必然与文化的传播与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遺产的传承。职业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直有着紧密联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本身的存在为依托,通过声音、形象和技艺进行表现。其活态性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其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传统农业社会中传统的手工技艺通过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学徒制进行着范围有限的传播。工业社会职业教育的制度化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逐步规范,职业学校通过系统设计的显、隐性课程传播有关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以及价值观。机械自动化、智能化时代使工人群体拥有更多理性与文化修养成为可能与必要。职业院校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不止是简单延续其技术或提高技术效率方面,更承担着文化传承、传播与创新的重要使命。职业院校不仅需要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就其本身而言也是民族文化传播与创新的主体。

职业教育是传承和发展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媒介,传承民族文化也是实现自身特色发展的有利突破口。将非物质文化根植于职业院校的发展有利于地方形成特色文化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学校拓宽生存空间,打造自身特色;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俨然成为职业院校需要面对的新机遇与挑战。

二、职业院校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活动存在的问题

职业院校的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活动目前不仅包括开设专门的专业、设置专门课程、具有介绍性质的宣讲活动、涉及民族非物质文化的技能比赛等,同时还包括职业院校在学校设施、学校制度上的间接影响。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在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活动中存在着传承范围狭窄、缺失人文性以及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等问题。

1.传承范围狭窄

非物质文化的地域性决定了其传承与弘扬的局限性,因此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任务落到了当地区域内的职业院校肩上。一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是多种多样的,但许多当地的职业院校仅围绕当地的某项单一的非物质文化设置特色专业或课程,职业院校在现实的建设上涉及面较窄。其次,地域文化与教学的融合度还不够深。职业院校除特定专业外开设的相关课程主要以选修课尤其是公共选修课为主,受众范围有限,教学形式较单一,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具有地域色彩的民族文化特色专业并没有真正成为一块金字招牌。

2.传承活动缺失人文性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到,人们需要一种使工人了解他们职业的科学的和社会的基础以及他们职业意义的教育。没有这种教育工人就不可避免地降低到成为他们所操作机器的附属品的角色。在机械极其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之时,职业人有对于理智以及文化修养的需求更为迫切。对于作为我国文化名片的非物质文化而言,其中包含的绝不仅是纯粹技艺,更多的是体现了中华民族意识认知以及行为习惯等层面的内容。

如今,职业院校在非遗文化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上偏重技能的掌握,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一种文化传承过程中应当具备的人文性色彩。在顶层设计时将职业院校的培养当做工艺教育,将更高的技术效率作为培养的最终目的。将文化表现为一种物质符号产品,重视学校设施等器物层面的建设。把人文素养的培养放在传统技艺的掌握之后,学生则依附于纯粹的技艺之中,缺乏了理性的思考与创新的能力。在狭隘的职业教育观之下,职业教育变为了延续现有技术的工具而非合理改进技术的手段。

3.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职业院校传承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中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因为缺乏创新而使职业教育成果与现实的文化产业市场需求脱节。

中国人民物质财富的急速积累造就了其精神世界的落寞,人们对精神类产品的消费欲望正呈井喷式增长。文化产业作为当今市场中最具活力与朝气的产业,其市场份额占比正与日俱增。反观职业院校的民族文化专业的内部发展情况,专业建设薄弱、师资队伍缺乏直接导致了输出质量不高。学生受所学课程影响出现出路窄化问题。再者,因为创新能力不足,学生在需求旺盛的市场中缺乏变通性与创新性,无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融入发展的大潮流之中。

三、职业院校非物质文化传承活动的完善策略

1.迎合人性化消费市场,打造民族文化产业

在我国,市场已经开始成为人们进行个性化文化消费、满足多样化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经营性文化产业正逐步壮大。而诸多案例都显示了当下的文化产品质量远没有跟上我国消费者的精神期待。此外,我国居民的文化消费潜力相较于其他同等程度国家来说还未能得到完全的开发。多种现象已经表明文化将是未来市场竞争的主角,不论是在各区域之间还是在各国之间,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深厚文化积淀都将成为最强有力的竞争武器。我国文化产业要想在国际文化产业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做出特色、做出精品,实现文化产业的大繁荣。

为此,职业院校在传承本地域本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全面提升专业质量与教育的水平,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要迎合当下消费市场需要做出合理调整。endprint

2.加强师资建设,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职业院校的专业师资力量是民族文化特色专业持续良好发展的关键因素,广开门路建设多元师资队伍为职业院校的民族文化传承注入新鲜血液。首先要重视民间艺人的挖掘。民间艺人具有丰富的技术经验与生活创造力,其作品能贴近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状态。职业院校可适当给予民间艺人一定认可,鼓励民间匠师走进课堂参与教学。充分发挥民族民间艺术人才资源优势,解决职业院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专业师资不足的問题。其次,注重综合性大学的文化人才的引进与改造。综合性大学注重的人文涵养正是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所缺失的。其次,综合性大学在民族文化、文化产业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上较为成熟,引进综合性大学人才对职业院校而言能取长补短。职业院校应制定激励性引进政策,充实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的师资队伍。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延续民族文化的秘密武器。技术作为人类文明的体现形式之一,其所用材料、制作法与科学和人类历史都是紧密联系的,学习者了解这些技术背景与科学是其创新能力的基础。因而,在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培养中须注重相应的历史、背景的教学,还需给予学习者改进技术所需的科学方法和必要的训练,使未来的工人适应变化迅速的工作环境。将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化作有利条件,多方面提高职业院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职业教育应如杜威所言是要使青年利用科学和社会的因素发展他们的胆识,培养他们并使之成为思想上有创意、有新意、有批判性、能独立、能创造连结的人才。

3.注重技艺背后的人文价值

非物质文化不仅是纯粹的技艺或手艺,更多的是体现了中华民族思想意识以及行为习惯层面的内容。我国各行业至今都有自己的行业准则与崇尚价值。职业院校在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时应当找寻技艺文化背后隐藏的价值取向与表达目的,并在具体的活动中进行传播渗透。一种文化的传承只有经由受众成员的内化,形成大体趋同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才能持久延续。

4.协调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基于职业教育的学制年限的局限,可充分发挥中职院校的协调配合作用。完善中职业衔接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尤其是在专业衔接方面。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形成中职业教育布局合理、协调配合的职业教育格局。其次,建立灵活开放的学习培训制度,适应不同对象的学习需求。职业院校可开发除办学功能之外的多元功能,把职业培训、转岗培训和成人继续教育纳入到职业院校的功能范畴内。

诸如我国的景德镇市的陶瓷职业教育体系在办学形式上,形成了职前职后沟通、成教职教融通、全日制与业余结合、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立体职教模式,并且还有较完善的陶瓷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在民族特色文化的专业建设上扩大受教育对象的范围,这既有利于传统民族文化的广泛传播与发扬,同时也逐步形成了学习型社会,为民族文化产业的繁荣打下结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李莉,邵勤,余金保.论职业教育在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J].职教论坛,2013(29).endprint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