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解决为载体,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2017-10-21 04:11钟海燕
学校教育研究 2017年29期
关键词:细菌笔者探究

钟海燕

一、背景与主题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新课程理念下的“问题导学”模式,是以学生的“成长为本”为灵魂,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基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获取和运用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修订组负责人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应该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因此,笔者采取以问题解决为特点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二、教材分析和处理

“细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第二节的内容。细菌是生物圈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的一类微生物。因此,本节的教学素材很多,何以取舍,给老师留有很多发挥的余地,能充分体现教师教学的独特性。

三、学情分析

1.基础点

学生对显微镜、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光合作用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本章前一节认识了细菌的分布和菌落的形态,自然对细菌这种“耳熟能详”却又“未曾谋面”的生物具有浓厚的兴趣。

2.障碍点

由于细菌结构微小,无法用肉眼识别,需要借助高倍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去观察,中学实验室并不具备观察细菌细胞的条件,因此,学生没有直观的感受,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学生预习反馈、发现的问题:①细菌的发现,知识较散,不容易记忆;②通过看课本,不太理解巴斯德的实验;③同样是细菌结构也不完全是相同的,再加上和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有点乱;④芽孢为什么不是细菌的一种生殖方式。

3.突破点

改编歌曲、问题讨论、画图比较、列表分析、动画演示等一系列活动,指导学生从结构决定功能的角度分析、探究细菌的营养方式。

三、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意识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歌曲,一种学生喜欢的艺术形式;歌曲,一种容易传播的表现形式。当生物学与流行歌曲发生杂交,学生嗨翻了。《见或不见》是学生非常热衷的电视剧《宫》的片尾曲。笔者将《见或不见》的歌词改编并演唱成歌曲,创设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情境,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首歌曲的演唱,笔者特意找到同校的专业音乐老师来演唱。

每一句歌词其实代表了一个知识点,在学生学习完整节内容后,再由学生来解释每一句歌词的涵义,帮助学生回顾整节课的内容,这时,改编的《见或不见》不再是既熟悉又陌生,而是非常熟悉了。首尾呼应,非常轻松愉快地结束了这节课的学习。

2.以“问题解决”为主线,促进学生合作探究

问题是探究的起点,也是探究的归宿,探究的成败取决于问题能否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引领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从而真正“卷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本节课,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表1)。

将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强调把学习置于问题之中,问题的预设与生成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因此,整节课中,教师不能过分强调知识的记忆,而应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调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

3.挖掘科学史,培养理性思维

科学发现史历程实际上揭示了人们对于未知领域探究的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良好资源。上完此课后,讨论的焦点集中在“花了较大的比重来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否是浪费时间”,教材安排该段科学史不仅仅简单交代“细菌的发现”,这里蕴藏着“过程与方法”、“探究与实验设计”等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资源。但由于初中学生缺乏科学思维品质,笔者引导学生回顾列文虎克发现细菌的过程,通过播放巴斯德鹅颈瓶实验flash呈现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并依据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与原则,设计了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跟随科学探究体验“乐趣与巧妙”。

笔者利用科学史的潜在教育功能,引导学生尝试像科学家那样去设计实验、去理性思考进行知识建构,旨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敢于怀疑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是本节课的亮点和关键点。

4.注重实践,尝试模型建构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学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新课程高度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历,“重实践”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参与的过程。基于此,笔者让学生自主学习“细菌结构示意图”,并回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在“我的展示”上分别画出植物细胞图、动物细胞图和细菌结构示意图。注重创设“动手实践”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建构细菌结构模型,是本节课另一亮点。

学生通过绘制简图、列表比较、整理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自主建构细菌结构模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某一知识结论,同时也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笔者认为,学生思维的活跃远比课堂气氛的活跃重要,教师也要学会耐住“寂寞”,讓教师的“等”成为一种教学习惯。

猜你喜欢
细菌笔者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细菌大作战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冰箱里的细菌会被冻死吗
细菌惹的祸
性能相差达32%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