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遗保护语境下的周口戏曲剧种

2017-10-22 16:42李娜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剧本剧目戏曲

李娜

摘 要:周口戏曲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不仅剧种数量急剧减少,而且由于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诸多剧本、唱腔音乐、各种技术技巧,甚至很多绝活也都随之消亡,成为永远“消失的文明”。

关键词:戏曲;戏曲剧种;越调;剧目;剧本

中图分类号:J8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7-0122-02

一、周口戏剧

改革开放以来,自由宽松的思想环境为整个学术界带来了勃勃生机,周口戏曲研究也逐渐进入学者的视野,并相继涌现出一批具有较高水准的学术成果。其中,由河南民族音乐集成办公室集体编写的涉及周口戏曲的《豫剧音乐》、《越调音乐》、《道情音乐》最为关注。这期间,河南知名戏剧理论家刘景亮、马紫晨、高有鹏等前辈的著述也多少涉及到周口戏曲的发展问题。新世纪初的十年,学界关于周口戏曲研究取得了颇为丰硕的学术成果。相关文论一百余篇,学术著作十余部,硕士学位论文也有8篇。其中邹文生与王剑两位专家合著的《陈楚文化》、穆仁先主编的《周口历史文化通览》(文化卷)提供了诸多有关周口戏曲发展的历史依据,可谓资料详实,内容丰富。不少学者对周口地域文化以及音乐遗产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从交叉学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角度对周口戏曲进行全面的调查与研究应该说还是刚刚起步。

周口戏曲艺术宛如一条长河,自古流淌蜿蜒至今。据区域所辖的地方县志记载,周口这片神奇的土地曾经有罗戏、卷戏、梆子腔等10余种戏曲艺术在这里生息繁衍,尤其豫剧沙河调、越调、太康道情三大剧种有过辉煌的历史,并在省内外产生过重大影响。享有“文化大市”、“戏曲之乡”的周口,今日戏曲发展可曾安好?自2012年9月,课题组一行先后奔赴周口所辖8县1市1区,进行了为期近6个月的采风调查,通过走访文化局、剧团等相关单位,大致掌握了当前周口戏曲发展的相关材料。

二、周口戏剧的现状

剧种,简言之就是戏曲的类属或种类。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以及不通风俗之间的个性差异使全国各地的戏曲艺术各自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艺术特色。目前,中国戏曲剧种的划分多是综合源流发展、音乐风格、表演程式、语言习惯等诸多因素考虑的。因此,周口剧种划分的依据也是依据国家标准。据走访调查发现,周口剧种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或者说前景着实令人担忧。

(一)剧种数量极具锐减

从周口各地县志记载来看,清代以前在周口大地落地生根的戏曲剧种有罗戏(逻逻)、卷戏①(眷戏)、越调、梆弦(梆子腔)、花鼓戏、道情、秧歌戏、木偶戏等剧种8个;民国前后,曲剧、柳戏、二夹弦、渔鼓、坠剧、京剧又相继传至周口,至20世纪50年代,见于记载的周口戏曲剧种多达14个。②但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受禁戏、战争、文化革命、生态环境失衡以及改革开放后各种新型娱乐节目增多等多种因素的困扰或制约,进入新的千年,周口戏曲剧种锐减到目前的6种,它们分别是豫剧沙河调、越调、道情、曲剧以及抢救保护复活的坠剧、二夹弦。

(二)不少剧种音乐失传

众所周知,剧种数量减少,作为一剧之种的音乐,毋庸置疑也会随着剧种的消亡以及老艺人的离世,音乐及其表演的技艺也大多失传。一方面,在录音、录像技术发明以前,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大多靠艺人口耳相传、口传心授,世代相传。但过去人们大多缺乏文化遗产保护观念或者保护意识淡薄,“人亡艺毁”也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同行之间竞争非常激烈,艺人大多出于生计保护,不愿将技艺传授给别人。在保守思想意识主导下,其中不少曲牌音乐、歌舞小调以及各种演唱技巧和表演“绝活”也会成为消失的文化记忆。“宁给二百钱,不愿传一言。”艺术行话道出了这一历史真实。

当然,尽管过去当地的文化部门在编辑地方志或戏曲志时,大多也搜集一些乐谱及相关资料,但是其与剧种音乐本身的丰富性相比,仍然是滞后的、微乎其微的。如曾经盛行周口乃至中原的清戏,现在找不到一个班社,更没有一套完整的唱腔音乐。③此外,文化局相关人士反映,原本保存一些剧种的唱腔音乐在“破四旧”、“文化革命”中被焚毁了。到了新时期,因搬迁或管理不善,很多资料没有入库,大多也就流失了。

(三)原创剧本流失严重

剧本,乃一剧之本,是任何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不仅如此,剧本还是一个时代或一定历史时期的缩影,有着很高的文学、史学、哲学、美学以及教育学等价值。因此,凝聚人类智慧的剧本,乃是值得珍视的宝贵文化遗产。通过采风调查,课题组已搜集到一些剧本,如申凤梅主演的四部诸葛亮戏本以及豫剧、越调样板戏本等。无论是赠送的原著,还是影印的复印件,都是极其珍贵的资源。但是,令我们遗憾的是,诸多红的发紫的优秀戏班包括商水赵家班、鹿邑顾家班没能找到一个相对完整的剧本。④不仅名垂青史的授艺名师姜高没有留下任何传本的蛛丝马迹,就连改革开放前兴建的各地戏校,现在也几乎找不到一个像样的资料室,哪还有剧本可言。

据上可知,由于多种原因,周口戏曲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不仅剧种数量急剧减少,而且由于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剧种消亡,诸多剧本、唱腔音乐、各种技术技巧,甚至很多绝活也都随之消亡,成为永远“消失的文明”。

三、发展对策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对周口戏曲发展的历史进行回眸。中原博大丰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源远流长的周口戏曲文化艺术。其经过唐前萌芽、宋元发展,明清则形成了周口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抗战以后,由于战乱、革命洗禮以及改革开放后新型娱乐节目的增多,绵延发展数百年的周口戏曲艺术受到巨大挑战。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启动与运作,周口戏曲艺术全面迎来抢救保护的关键时期。

历史跨入新的千年,周口戏曲艺术发展如何?课题组经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对周口戏曲剧种数量、剧团经营状况、作品生产情况以及从业人员构成状况有了大致了解。乘着“非遗”保护的东风,周口戏曲艺术整体有所好转。不仅抢救复活了坠剧、二夹弦等稀有剧种,而且越调、太康道情相继进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此同时,周口戏曲艺术无论题材内容、表现形式,还是生产消费、艺术观念等均获得了较大发展。但这种发展已与昔日“千村锣鼓万人迷”的繁荣景象相去甚远!

昔日伴随农耕文明而出现的戏曲艺术,在高台教化方面担当着重要角色。如今,戏曲在传承文明、娱乐审美、伦理道德教化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从小处着手,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剧团建设,创作排演多样化的戏曲精品,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努力开拓演出市场,努力为周口乃至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①卷戏发端于河南卷县(今河南原阳),清代风靡河南全境。卷戏善文,罗戏善武,二者经常同台演出。上世纪三十年代,周口沈丘卷戏班还曾与梆子腔唱“对台戏”,1957年还曾在郑州戏曲观摩会上演出《下南唐》。目前周口已没有卷戏踪影。见中国民族音乐集成河南省编辑办公室.中国戏曲音乐(河南卷),1989:1;《沈丘县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497.

②据《中国戏曲志·河南卷》、《太康县戏曲志》、《郸城县戏曲志》、《西华县志》、《西华县续志》、《沈丘县志》、《淮阳戏曲志》、《西华县戏曲志》以及《周口历史文化通览》等文献综合整理而成。

③采访得知,晚晴以前,包括周口在内的中原地区,清戏很是流行,民间曾有“一清、二罗、三越调,梆子班里胡乱套”的说法。但是,目前课题组并未搜集到有关周口清戏的更多信息,很是遗憾。

④1960年,在知名戏剧家田汉老先生的建议与倡导下,“顾家班”班主顾锡轩主演的沙河调《寇准背靴》由安徽电影制片厂拍摄成舞台艺术片,全国发行,也算保存了一个完整的剧本及其唱腔音乐。但课题组目前还未曾获得该影片资料。endprint

猜你喜欢
剧本剧目戏曲
舞台剧目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优秀剧目进校园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自导自演,用“剧本”提升欢爱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