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教育,让学生摆脱庸俗

2017-10-23 09:00赵莹毕方圆
环球时报 2017-10-23
关键词:文理学院博雅通识

本报记者 赵莹 毕方圆

在中国高校进行“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优化博雅教育(又称通识教育)被视为核心任务之一。博雅教育为什么重要?如何优化博雅教育?《环球时报》记者日前对美国著名文理学院维思大学(WesleyanUni⁃versity,又译卫斯理安大学)的校长迈克尔∙S∙罗斯进行了专访,罗斯教授所著的《超越大学:博雅教育何以重要》中文版日前在国内出版。

环球时报:您眼中的博雅教育是什么?

罗斯:博雅教育即西方经典的Lib⁃eralEducation,又可译为通识教育、人文教育、通才教育、素质教育等。“博雅”的拉丁文原意是“适合自由人”,在古希腊,“自由人”是指社会及政治上的精英。古希腊倡导博雅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让学生摆脱庸俗、唤醒卓异。在东方,这种教育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的六艺教育和汉朝以后的儒家教育;六艺教育注重综合知识和技能,而儒家教育偏重人格和人文素质。到了近代,人文和科学都成为博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博雅教育又被称为文理教育。

博雅教育最核心的一个理念,就是跨领域、跨学科地进行学习。怎么样跟现实中现象、问题等互动和结合,这是博雅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点。

环球时报:美国文理学院一直是博雅教育的典范,可跟美国综合类大学相比,文理学院对很多中国学生而言较为陌生,能否介绍一下二者的区别。

罗斯:在美国,综合类大学和文理学院各有各的存在空间,并非哪种一定更好。如果你是去读本科,学校在资源和师资上,对本科生的教育资源投入比较重,这可能是文理学院的优势。但综合性大学和科技类大学,也有它们各自的优势。但据我观察,通常从综合性大学毕业的本科生,在发展潜力方面,可能会比文理学院的学生稍微狭窄一些。

文理学院的学生,一般是综合素质比较平衡、相对全面的人才。但也并非所有人都适合读文理学院。有的学生愿意去学习某一个具体专业,他可能更愿意去一些职业培训或是技能性培训的专业学院。文理学院主要是适合那些兴趣广泛、对自己未来发展有很多想法、有很多潜力愿意去发挥、探索的学生。

以我们学校为例,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对学习是有激情的。另外,学生发展非常多元化,有学电脑的去编音乐了,有打橄榄球的去学神经学的,都是跨界研究和学习,也造就了我们的毕业生在很多跨领域行业取得非凡成就。

环球时报:您对中国留学生的印象是什么样的?

罗斯:近几年,我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来到美国文理学院深造。从我个人的印象来说,很多中国留学生非常优秀,因为我们在每年毕业典礼时会发各种奖项,这其中有很多中国留学生获奖。中国学生大多都是从应试教育出来的,大家可能会觉得应试教育出来的学生,本身对学习已经比较厌恶了。但是我发现在我教的学生中,很多中国学生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到了文理学院,求知欲更强,更有好奇心。而且很多中国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甚至有的愿意去挑战教授的一些观点。

环球时报:现在中国大学也逐步开始重视博雅教育,一些高校还联合成立了“大学通识教育联盟”,您对中国高校的博雅教育有何建议?

罗斯:中国有很多高等学府都是全球范围内非常优秀的大学,在一些科研领域的研究都是世界顶尖的。在博雅教育方面,我建议中国高校可以多为学生创造一些跨学院、跨领域研究和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发挥更多的自由。除了让学生在相关学科里达到一定学术水平之外,还要让他们能够突破现有的学术领域,进入到他们不熟悉的或更创新的领域。我也知道中国有很多高校在做这些方面的尝试。随着这些大学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视,我相信,博雅教育的理念在中国会得到更广阔的发展。▲

猜你喜欢
文理学院博雅通识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博雅”处处
博雅育英 缤纷课程
Utilizing Learning Styles in EFL Teaching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志在“币”得
TheEffectsofSemanticsinEnglishLearning
A case study of the language policies in Hubei province, China, with particular focus on the place of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