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红小说《呼兰河传》的艺术特征

2017-10-24 22:38陈煜琪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7期
关键词:呼兰河传艺术特征

陈煜琪

摘 要:萧红创作的小说《呼兰河传》体现了很多独特的艺术特性。在此部作品中,作者将下层民众的凄苦生活蕴含于散文化的创作手法中,对于国民性进行了深入的思索。在探析《呼兰河传》独特艺术性的过程中,应当能体会出其中典型的创作手法与情感线索。

关键词:萧红小说;《呼兰河传》;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01

引言:

文学家萧红被誉为文学洛神,她生于乱世并且经历了坎坷命运的波折,人生历程也仅仅达到了31年。然而在短暂的生命里,萧红却创作了富于特色的小说,其中典型就是《呼兰河传》。经过分析可知,《呼兰河传》主要表现为如下的艺术特征:

一、对于下层民众的命运给予关怀

萧红创作的《呼兰河传》描绘了下层民众平日生活的真实状态,对于出身卑微的下层民众给予了无尽关怀,关注他们的命运走向。相比于歌颂大人物或者英雄人物而言,萧红对于下层小人物的刻画更加具备魅力[1]。在阅读小说时,读者可以透过纸张感受到最底层民众具备的朴实与勤劳品格,同时也怀有浓厚的悲悯心情。在底层社会中,出身卑微的下层百姓忍受着长期的苦难与生活压迫,萧红通过小说来描述这种辛酸。

从整个小说来看,萧红善于借助反衬来描述下层人物历经的各种辛酸,而非直接将其呈现给读者。因此可以得知,反衬写法往往更易于引发共鸣,让读者感受到油然而生的悲悯情怀。例如:漏粉工的容身之处仅仅是低矮破旧的茅草房,然而作者却并没有直接描述这些工人平日里的苦难生活,反而重点描述了他们在下雨过后品尝野生蘑菇的喜悦,以此来反衬工人们缺衣少食的困苦状态。此外,对于养猪户的一家在进行描述时,作者也为读者呈现了夜间聚在一起的闲散人员拉胡琴、唱秦腔的喜悦心情。透过这些喜悦与欢快的场景,读者反而更加深刻透视到呼兰河畔普通民众所处的境遇与心态,进而对其产生了浓厚的悲悯情怀。

二、充满童趣的表现手法

相比于成年人而言,孩子们对于世界与日常生活的观察视角常常是不同的。這是由于,孩童还没有经受世俗污染,因而他们观察日常生活以及各种事物现象的眼光都是纯真的。受到自身人际关系以及伦理道德等多样化的约束,成年人往往很难体察到某些独特的日常现象,但是孩童却能予以真切的体会。因此在创作与下层民众有关的小说时,如果能借助孩童的视角来反映生活原貌,那么将会收获独特的效果[2]。

《呼兰河传》就运用了上述的表述手法,在孩童独特的视角下表述了各种各样的日常生活事物。在呼兰小城中,活泼好动的孩童们喜爱野台子、跳大神以及放河灯这些平常的事物,同时也乐于接触多种多样的人物,例如拉磨工人、村里的寡妇、漏粉工等。上述人物虽然出身十分卑微,但是孩童在接触他们时并不会顾及到地位以及身份等。作者运用了孩童纯真的视角来描述自身的真切感受,因而让整部小说都充满了打动人心的感染力。

萧红不仅善用孩童的角度来表述事物,同时又把成年人应当具备的情感与立场渗透其中。通过运用这种独特的艺术方式,小说具备了更强烈的吸引力与感染效应。作者在指责某些黑暗现象时,并非直接予以针锋相对的责难,而是站在孩童观看日常事物的角度来反衬黑暗与凄苦的底层生活。由此可见,充满童趣的描述手法正是萧红创作小说的独特之处,此种手法能够让小说具有更强烈的感人效果。

三、散文式的小说

通常情况下,小说的关注点都在于叙事,对于事情本身的线索进行全面的展开。但在萧红创作的《呼兰河传》中,小说题材却体现为更浓厚的散文化色彩。出现上述现象,根源应当在于屠格涅夫对于萧红带来的创作影响,因而在萧红本人撰写的较多小说中都借助了散文化的手法。早在初中时代,萧红就开始喜爱并且关注了屠格涅夫创作的多部散文,在此过程中也受到了抒情写法的影响。因此在萧红自身创作的较多小说中,读者都能感受到厚重的散文韵味,同时也感觉到了其中散发的浓厚诗意[3]。

与普通类型的小说相比,《呼兰河传》实质上并不具备完整度较高的全文线索,反而为读者呈现了民俗特色的日常生活场景,在这其中串联着多个平凡故事。在北方民俗中,娘娘庙大会、野台子、放河灯及其他现象都是典型并且常见的,然而在平日的欢乐场景中却融入了悲苦的故事片段,例如靠卖豆芽维持生存的寡妇、冯歪嘴、小团圆的媳妇等下层民众的不幸遭遇。因此可以得知,《呼兰河传》本身就蕴含了悲悯与温情的深厚情感。读者通过阅读,也能体察到作者具备的细腻与善感性格。

结语:

在整个二十世纪中,萧红都属于优秀作家中的典型,同时也占据了上世纪文坛的关键位置。《呼兰河传》本身散发着浓厚的感染力,这是因为此部小说不仅运用了散文化的表述手法,同时也善于借助孩童的纯真视角来描述悲苦的下层民众生活。因此经过分析可知,《呼兰河传》应当构成萧红小说中的代表,同时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学史著作。

参考文献:

[1]孙德林. 重读《呼兰河传》——萧红人生之思的深度、广度、力度和温度[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04):19-20.

[2]董荣. 从《呼兰河传》看萧红的小说艺术特点[J]. 文学教育(上),2014(05):54-55.

[3]杨迎平. 《呼兰河传》:融汇各种文体艺术的奇文[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1):40-46.endprint

猜你喜欢
呼兰河传艺术特征
《呼兰河传》阅读指导的问题与改进
译者主体性之动态研究
浅析葛浩文《呼兰河传》的英译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天趣自然 质朴归真
壮族传统服饰的艺术特征及创新应用
浅析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
浅议侗族戏剧的艺术特征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