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与虚构之间——纪录剧浅析

2017-10-24 08:35万俐欧
报刊荟萃(上) 2017年10期
关键词:戏剧化真实虚构

万俐欧

摘 要:在世界电影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纪录片这一领域随着创作类型的日渐丰富、大众审美能力的提高,逐渐出现了一种新型纪录剧(docudrama)的概念。这种对传统纪录片在叙述方式上的颠覆性改变,其真实与虚构“界限模糊”的呈现形式,从术语的使用到其分类的讨论上都在业内引起了很大的分歧和争论。本文将以纪录片发展史为切入点,分析纪录剧这种新形式产生的原因,讨论它的类型特色并且浅谈纪录剧在中国的生存与发展状态。

关键词:纪录片;纪录剧;真实;虚构;戏剧化

近年来,在中国电视荧屏上一种叙述形式类于故事片,内容类于纪录片的新型剧种——纪录剧受到大众广泛关注,类似形式的剧种也不断涌现。这种剧情片和纪录片结合的形式其实在西方行业中已发展了近半个世纪,趋于成熟。但是在近十年才得以发展的中国土地上迅速生根发芽并且迸发了全新的生命力。

近年来,在中国电视荧屏上一种叙述形式类于故事片,内容类于纪录片的新型剧种——纪录剧受到大众广泛关注,类似形式的剧种也不断涌现。这种剧情片和纪录片结合的形式其实在西方行业中已发展了近半个世纪,趋于成熟。但是在近十年才得以发展的中国土地上迅速生根发芽并且迸发了全新的生命力。

一、纪录剧的概念

纪录剧(docudrama)是一种旨在重现真实事件,具有将历史戏剧化编码展示特征的形式。它的核心元素是努力遵守已知的历史事实,同时允许在历史记录的空白处填补一些细微的戏剧性细节。纪录剧最遵循的主题是真实和记录,通常是有别于仅仅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剧情片,这一术语意味着纪录剧可以容忍更大程度的戏剧性讲述事实,但是必须完全遵照真实的历史事件还原。

纪录剧往往表现出一些或大部分的以下特点:

(1)是实际的历史事件的再现。

(2)尊重所关注事件的事实真相,因为它们是已知已发生的。

(3)一些文学与叙事手法的运用是必须的,会将一个事件的真相用一种故事演绎的视觉效果来呈现。

(4)某些程度的夸张,往往是为了提高历史事实一些直观戏剧效果而采取的。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纪录剧不同于伪纪录片,它其中的历史背景是一个真实事件,在完全尊崇史实的情况下复现历史瞬间。

二、纪录剧出现的文化语境

后现代语境土壤是培育纪录剧发展的推动因素。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发展,是大国崛起的附加产物,随着时代的变迁,文明的开化,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的电影电视产业开始追求商业化和工业化。文化学者王岳川曾提出过:“复制、消费和平面感成为后现代文化的代码。”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是:“深度模式削平,历史意识消失,主体性丧失,距离感消失等几个方面。”后现代文化渐渐消解了人们对真实性和思辨性的深层追求,人们不再一味追求高深,而是寻求用容易接受的方式快速高效的接收信息,纪录片沉重的思想引导开始慢慢让位于形象表達和娱乐性。新的思想观念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新思想的形成使得创造性被予以最大期待。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电视纪录片明显开始向娱乐化、多元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主流媒体的纪录片创作机制与流程也逐渐向市场要求靠拢,人们不再去刻意歌颂伟大的历史和富有英雄主义色彩的人物传记,纪录片在后现代语境中的发展必须要遵循其大潮流,从而,纪录片蜕变为普通的文化社会产品,与其他电视节目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这是时代发展的内驱力,也是在不断尝试中,取得最优效果的选择结果。

三、纪录剧的发展历程

世界舞台上,纪录剧的发展历程与传统纪录片的演变史息息相关,根据一般纪录片的发展演变情况,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时期:20年代到40年代传统纪录片以真实性为原则,以再现历史为宗旨;

第二时期:二战后到50年代电视与电影争夺观众流时期;

第三时期:60年代以后大众文化浪潮下的传统纪录片形式自我翻新蜕变时期;

第四时期:90年代纪录片新变——纪录剧形式成熟阶段。

总的来说,传统电视纪录片由上世纪20年代发展至今,受众对传统纪录片的热情与关注度已经到了瓶颈期。为了增强纪录片的可看性,创作者们以戏剧化的呈现方式为切入点,创造了纪录剧这种新的形式。不同于一般剧情片的虚构和夸张,也不同于一般纪录片的枯燥纯粹摆材料论事实,纪录剧是用故事片和传统纪录片的特征相融合促进而来的。先不谈它的优劣势,至少在它被创造之初,还是引起了很多关注。总的来说,纪录剧就是对历史事实进行未加工调整,用戏剧化叙事的呈现方式丰富纪录片的可看性的天然产物。

德里克·佩琦在《别无选择地讲述:电视纪录剧》中认为,Granada电视的第一部纪录剧是1970年的《普韦布洛事件》。美国系列片《根》将纪录剧的形式扩散于大众视线。上世纪70年代一部轰动的美国纪录片《公主之死》算是为如今电视纪录剧形式奠基的里程碑式作品。1977年王室的米沙尔公主与情人私奔,逃到机场被抓住,被沿用的伊斯兰古教法用乱石砸死。这件事曾轰动了当时的国际社会。同时在几年后于1980年拍摄成为了纪录片。25年后,制片人Antony Thomas再次重整资料将这一事件重新搬上银幕,值得注意的是,两次都使用的是戏剧化情景再现的方式呈现事件的。同时期随着电影的传播,大众开始有了对纪录剧这种形式的认知,但是争议也没有停止过。这种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重构的本身,虽然它们一般也都寻求建构过程的明晰化,但是这种重构引发了大众对纪录剧真实性和客观性的一些争议。到上世纪80年代中晚期,纪录剧又经历了一个发展的旺盛期,纪录剧MOW(每周影片)已经是网络电视用来争夺观众的一个重要节目形式,这种代入感极强的呈现方式广受观众欢迎。

四、纪录剧特色

(一)真实——纪录剧的本质特征

纪录剧自诞生以来,其真实性与虚构性一直饱受争议,追本溯源,纪录剧的主要职能就是记录真相,还原事件本身,但是由于时间久远,事件发展背景年代逝去,很多场景必须人为的做出重新架构,调整修改,真实再现。根据纪录片的祖师爷格里尔逊解释,真实再现也许就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的一种形式。并没有达到虚构的境地。同时要强调的是,所有纪录剧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它和电视剧本质上的区别也正在于此,那么我们就不难发现,真实再现虽然有区别于绝对真实,但是绝非虚构。既然非虚构的标准是“本身是真实发生的”,那么纪录剧的创作者在场景还原时,自然拥有自主使用自然素材的权利。与其他所有电视片和电视节目一样,纪录剧也是创作者根据当下生活的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市场调研、艺术导向和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进行融合、提炼,以达到特定的社会和艺术目的的艺术作品。以上作品风格走向大体决定了导演在纪录剧拍摄中的主观导向性。拍摄人员受主观内在倾向和客观外在条件的制约,无法复刻纪录剧事件本身的全部,即便是完全客观的纪实性作品,如《晚安,好运》等纪录剧也会反映出史实记载者的主观臆断。其实,这样的剧集反映的并不全是现象反映出的问题,而是经过纪录片创作者积极整合分析之后引人深思的真实。endprint

(二)矛盾与冲突——纪录剧的戏剧表达

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伊始,纪录片最基本的几种创造模式历经数次风格上的演变。比尔·尼克尔斯在《纪录片的人生》中提出,纪录片的类型演变过程基本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较为盛行的最传统画面配合解说词,也就是格里尔逊模式;其次,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推崇的“真实电影”概念,它主张纪录片应对现实事件直接展现,不进行加工处理,保留其原始状态,这也是对此前传统纪录片模式的一种反驳;第三种是所谓的访问式,主体是通过采访和交流引导内容进行而构成,即人物和旁白解说直接面向观众沟通,形成了现今纪录片的标准模式;最后一种是反射式,影片的制作者是事件的见证者和介入者,并把本人的看法、评价和情绪传达给观众,使得纪录片不仅是再现的方式。

这样的整体变化发展的过程突出了非虚构和真实表现的主线,但是形式的表达上却有着显著的转变,那就是创造者不再是一个无所不晓的报道者,如同真实生活中那样保持中立,不光是报道,而是将自己的观点带入其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有一定的解释性作用,当然这种个人观点是永远无法取代报道事实的本身。

(三)表现手法的多样——纪录剧的模式性

纪录剧在其表现形式上,是以剧情片的表现手法为审美导向,无论是剧作中的情节推进、结构布局还是悬念设置,又或者是拍摄手法上的人物和场面的调度,乃至演员的台词和表演运动镜头的设計,都以剧情片戏剧化表达和可看性为第一要义。

当纪录片发展至今,创作者态度更显得有趣了。记录和剧情本来就像两条永远不会相交的平行线,当内敛严肃的史实资料遇上丰富跳跃的戏剧表达意味着故事化纪录剧的诞生,让严肃的纪录剧多了一丝趣味。从大众传播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历史主要是通过故事和传奇传承下来的,从女娲补天、夸父追日这些传说到现代社会歌颂先进人物,故事化的传播模式也是更易被大众所接受。其实纪录剧本身也是历史故事,更重要的是,纪录剧这样的形式是通过戏剧化表达让普通观众看到历史研究者是如何通过史料去还原历史的。在现如今,平铺直叙、手法线条简单化的纪录剧已无法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唯有创新突破固有的模式,才能打开纪录剧更大的市场,于是纪录剧就像是用演绎的方式将史实资料重现于荧屏。其实,在纪录剧之于传统纪录片的最大差别是其中恰当地加入一些旁白介绍,用大量的情景再现,增加观众的兴趣,也让他们对乏善可陈的纪录剧有一个改观。

(四)纪录剧美学特征——现实与虚构的混合

在纪录剧中,“真实”具有不确定性和偶然性,传统的纪录片过于注重内容上的客观真实性,而新的纪录剧形式往往对待真实却显得有些随便,因为这种呈现方式的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纪录剧本身对“真实”的呈现方式会故事化、影视表演化,这样确实可以使真实事件更好看,有利于迎合后现代文化中大众的消费需求。但是,其重塑已发生过的事件的时候,就往往会掺杂虚构成分,这样的过程可能在某些地方捏造了事实,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纪录片的真实性可以带来可信度和权威性,获取大众、市场的占有率,而当“真实”成为谋取商业利益的手段时,它只能够被游戏,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真实性。不过,把握好现实与虚构的界线,根据纪录剧的真实情况,不改变其本质进行适度的虚构,用情景再现,数字媒体特效的作制等现代科技手段增强纪录剧的可看性还是十分有前景的。

五、结语

电视纪录剧这种新形式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现代化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游走在纪录片本质问题真实还是虚构的争议风口浪尖,也是其重塑已经发生过的事实,戏剧化讲述这种形式固有的隐患。但是,纪录剧只要把握好“真实”和“虚构”的比例,在满足社会后现代性商品性的文化需求前提下,完成创作者背离传统固有纪录片模式的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追求,也是值得推崇尝试的。此外,在当今世界,中国电视纪录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制作水平;另外,在题材上,除了历史人文,还更应当关注现实事件冲突,而这种记录应将表象的真实和本质的、历史的真实,恰当地融为一体,为主题导向提供更多的便利。最后,如何不失偏颇的保持对纪录片本体真实客观价值的秉承,如何更好地挖掘建立在事实核心基础上的深度真实,如何平衡观感度和大众接受度,是值得每个纪录片创作者接下来需要深思的问题。这期间,纪录剧这种形式也会不断发展,从长远来看,前景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

参考文献:

[1][美]埃利克·巴尔诺.世界纪录电影史[M].张德魁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2][美]希拉·柯伦·伯纳德.纪录片也要讲故事[M].孙红云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3]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孙红云.真实的游戏:西方新纪录电影[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5]刘洁.纪录片的虚构:一种影像的表意[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66.

[6]黎小锋.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的“直接电影”[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7]孙红云.真实与虚构最有争议的混合:纪录剧[J].电影艺术.2009年(1):143-146.

[8]官炳新,李玖芳.论当代西方纪录片研究中的观念转变[J].影视观察,2016(12):107

[9]刘洁.当代纪录片的身份相认与相知[J].纪录片研究,2016(5):119-124

[10]赵曦.影视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融合——“纪录剧情片”与“伪纪录片”的辨析与思考[N].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2):84-87.endprint

猜你喜欢
戏剧化真实虚构
虚构
虚构的钥匙
虚构
LOGO GIRL
从《烈日灼人》谈米哈尔科夫的电影风格
巴赞电影理论对“真实”的澄明与立义
卡拉瓦乔《纸牌作弊者》戏剧性的真实瞬间
一场人性和利益的博弈
“戏剧电影”概念的使用探析
美剧情节越来越“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