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换论视角下的择偶、交往与分手

2017-10-24 09:27李思祁
报刊荟萃(上) 2017年10期
关键词:交往

李思祁

摘 要:本文以社会交换论的视角,去看待在恋爱过程中的择偶、交往与分手。认为恋爱中的双方都有自己特点,这些特点可以归类为生理、心理和社会性能。而每一种特点在社会交换论的视角之下都可被看成是个体的资源。恋爱过程中,角色的互动都是心理、生理、社会资源的互换,只有交换过程平衡,资源对等,才能保证感情的长远发展。因此,择偶,就被看作是挑选与自身条件相符的资源;交往,则是除去外在资源之后更为内在和长远的资源交换过程;分手,则是由资源不对等引发的交换失衡问题。本文希望通过观察“资源交换”这样客观的计算方式,去探寻情侣之间稳定发展的新途径。

关键词:资源交换;择偶;交往;分手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从结果论的角度来看,只有当所有社会交往的关系是平稳的,才能保证人类世界的和谐发展。社会交换论就解释了这一发展:它从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将人际传播重新概念化为一种社会交换现象。社会交换论的创始人——乔治·霍曼斯认为:人际传播的推动力量是个人利益,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因此社会平稳发展就应尽量避免人们在利益冲突中的竞争,应通过相互的社会交换获得双赢或多赢。

那么感情也是如此,感情之间的互动无非是资源需求相交换。我们在选择爱人时,都是看中了对方身上能够满足自己心理、生理需求的某些特质。因此,从纯粹的理论上来讲,是不存在“不计回报”的爱情的。当你选择对一个人无條件的付出,必定是因为这个人身上有一种“魔力”可以满足你自身的荷尔蒙需求。同样,一段感情的破裂也是因为,这样的资源交换状态失衡。也许当你无条件的付出一段时间之后,你的荷尔蒙需求变大,你希望这个人能附加提供给你更多资源,类似照顾或是关心,可是你的需求却得不到满足,那么资源互换就不能平稳的进行下去,这样的交换关系也随之终止。总之,人类的择偶,交往,分手都是以资源交换的方式进行着。

一、择偶——外在“资源”交换

择偶是爱情的前提要素。择偶的态度源于人类怀着的一份执念——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与自己资源相契合的另一半。而资源寻找这一行为,从结果论的视角去观察,也相对功利些。换言之,我们对于另一半的资源需求,取决于这些资源的直接表现,例如,外貌、身高、学历、直观性格特点等。功利的资源需求在感情的初始阶段最为明显。例如,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男主角对于杰克对女主角露西的爱慕就源于在甲板上的一个照面,随之被露西的美貌和忧郁的眼神所打动,之后他们在船上的各种经历属于交往这一环节,然而,感情第一阶段就在各种浪漫、奇葩、甚至是不可思议的邂逅中开始的。邂逅的人格背景之下,能够反映出你外在的资源需求标准,也就是——选择与自身相符的“资源”。

(一)心理资源交换——性别属性的确立与属性交换

当我们出生之时,大人们通常会根据我们身体上所带有的性别器官,来为我们的性别下定义。人类的躯体不断发育的过程,也是他不断社会化的过程,而此时的心理对性别角色的定位也逐渐形成。然而历史上的伴侣选择,不一定完全是按照男女性别角色进行交换的,例如,同性恋群体、双性恋群体,阴阳人等。因此,我们暂且把“性别交换”以“阴阳角色交换”的方式去理解。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使中国人习惯性的将世界上所有生物都区分为阴阳两体,阴者为柔为弱,似水;阳者为刚为强,似火。阴阳的生物发展是对立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的。那么人类作为万千生物中的一员,必然在发展中也遵循着阴阳发展的规律,女性属“阴”,男性属“阳”。

属“阴”者,她们的性格中就带有胆小、细心、多疑、患得患失等感性的性格特点;而属“阳”者则会表现出勇敢、大意、好斗等理性特点。这两个群体相处的时候“勇敢”给予“胆小”心理上安全感;而“细心”则会付出给“大意”体贴。“性别互补”体现了人类最原始的本性,更是阴阳两者相辅相成、相容相合的本质。

(二)社会资源交换——纯粹与非纯粹的资源活动

1.纯粹社会资源交换

纯粹社会资源是不带有任何主观因素的资源体,它能够以最直观的方式被他人所了解,例如、外貌、经济收入、所在地等等。

以纯粹的社会资源来择偶,更多的是体现在没有情感的基础上、换言之就是纯粹物质需求当中。当择偶者没有感情资源的需求,而单单关注于物质资源需求时,这样的资源交换活动就显得尤为单一和纯粹,而这样的资源交换也更便于择偶者衡量和计算。这类择偶者的择偶目的更偏向于资源交换的结果而不是过程,换言之就是这类择偶者更关注与婚姻而不是爱情,例如相亲,或是在朋友介绍伴侣等社会交往活动中。

例如我们中国社会的军人群体。大多数军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少有接触到女性的机会,那么那些在进入部队之前还没有伴侣的军人,就很难进行非纯粹资源互补活动,于是组织或他人介绍便成了主要择偶方式。在择偶时,首先,他们会列举出他们现有的工作性质,工作地点,工资等直观资源,当另一方同意之后,军人们会根据自身情况去选择与之对等相比较。

2.非纯粹社会资源交换

非纯粹社会资源也属于社会资源的一种,都是为了应对需要,满足需求,所有能提供而足以转化为具体服务内涵的客体。只是在计算或评估考量时,不如纯粹社会资源那么直观。因此非纯粹社会资源相对前者而言会复杂一些,因为这类资源在进行交换的过程中,受到了心理资源、生理资源等其他资源的干扰。

(三)交往——内在“资源”交换

当我们根据自己的资源需求找到了与自身资源相符的另一半,就开始了交往,交往这一过程在刚开始时,都表现十分的和谐,主要是因为交往的主体还停留在资源的直观表现这一阶段,随着交往的不断深入,资源与资源之间,就由互补逐渐过渡到互换。从感情的表象上来看,就是感情的主体在不断深入和了解。此时的资源就不再是表象,而是深入到价值层面,精神层面。

(四)内在资源互换

内在资源是除去一切客观的条件,只从个体主观方面去做出判断和辨析的一项资源,换言之,交往的主体需要知道自己的主观意向是什么,然后逐步进行资源交换活动,探求交往的另一半的主观世界。然而这一探求的过程,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

1.性格资源与本性资源

性格的影响因素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社会性的,性格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以及价值取向指导的行为本身。性格的表现形式更为外在,换言之,我们在接触一个个体的同时,可以从他的行为大致判断出他的基本性格特征。

而本性是人天生所具有的,不可改变的思维方式。本性是先天自然风气与感觉世界所形成,比如防御心,求知欲,荣誉感等。人的本性包括有求生、感知等。这就需要交往着长期深入的接触才能了解到。

情侣之间在进行交往的时候,一开始,会根据对方的外在表现,也就是性格资源进行互换和交流,随着时间的延长,资源交换的不断深入,就开始了本性资源交换。

2.心理需求资源互补

个体在人格发展中,性格和本性的因素,不仅会影响到他的行为本身,同时也会间接影响到它的心理需求。有的在内在资源交换中呈互补状态,有的则是呈相类似的状态。

虽然相似性可以加强人际吸引,但是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如果彼此的心理需求都能在对方身上得到满足时,双方的资源交换过程就会更加融洽。在现实中的资源交换过程中,虽然一开始都是奔着资源相近的原则进行资源互换的,但事实上每一个资源交换的两个个体都不可避免的在做资源互补这样的社会活动。比如,一个支配型的男生往往会选择一个依赖型的女生;一个喜欢控制的高调女生恰好与一个被动型、事事靠他人决定的低调男性交往;一个自小心理有缺陷的,缺乏安全感的女生,会更加偏爱年纪大、成熟稳重的男生。其中,最极端的例子就是虐待倾向和受虐倾向的人结合到了一起。试想,如果一个正常人和虐待倾向或受虐倾向的人交往,而双方都不愿意改变,最后很有可能以资源交换不平衡而导致分手。

(五)核心资源互换

当交往时间已经变得长久,外在资源和内在资源的交换频率已经达到饱和。就例如:在性别交换这一方面,情侣间已经明确对方的性别,并且就阴阳二者资源特质交换的十分融洽,那么就单凭性别这一资源维持交换现状,也许连昙花一现的局面都等不到。久而久之,单一的资源就不能成为维持资源互换这一活动了手段,当感情的发展已经有了一段时间,感情双方主体的心理都进入了一个倦怠期,那么稳固感情的主要因素了就离不开本篇章的标题——核心资源。

核心资源并不是具体特指哪一类型的资源,它可能是各类资源相互作用的总和,因此凭借这一点就造就了独一无二的个体,它不仅体现在情侣间的交往方面,也体现在个体的社会发展之上,所以核心资源也就成了具有辨识度的标签。就拿现在保守争议的文学人物田小娥为例,小娥在旧社会里要嫁为人妻,这是她的性别属性资源;娇小的身姿和撩人的脸庞,这是她的外在资源(即纯粹社会资源);他父亲本是秀才,与纯粹农民还是有所不同的,因此生下的小娥在本性上就不具備恪守妇道、贞洁烈女的特质,她追随的是本心的欲望,这是她的本性资源;她被郭举人虐待、被白鹿村唾弃、被黑娃舍弃,之后的一系列反抗的行为,和心理变化,这是社会环境对她性格做出的影响,也就是她的性格资源。当所有的资源集于田小娥一身,就给读者们呈现出了这个丰富饱满的形象,也是与男性交往时,不同男性与她交换的核心竞争力。

一个人的核心资源越是突出,越是明显,那么在资源交换中,可供选择交换的资源也就越多,感情也就越稳定。换言之,一项资源在交换过程中达到饱和,那么马上就会有另一项资源替补,继续交换活动。

二、分手——“资源”交换失衡

社会交换理论通过交换概念,发现社会资源分布的不平等和由此产生的权力地位的分化,并从各个权力层次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中找到社会系统发展、变迁的动力。那么在情感上,权利和层次的冲突和对立,就对应了资源失衡,资源失衡就意味着发展不平衡。

情感双方,会在所有资源都已经互换到饱和之后,再无其他资源所替代,就会出现资源交换活动的断裂。举例可以表现为:没有共同话题(心理资源交换失衡);异地恋失败、父母反对(社会资源交换失衡)等。

(一)核心资源弱化导致吸引力弱化

个体发展与资源交换活动之间的联系是共同作用、不断强化的,当二者中任意一方出现问题,就会导致资源交换活动进行不下去。核心资源的弱化是相对的,只有在伴侣的参照下,才能表现出来。

每个个体在社会发展中承担的角色不同,个人发展的速度也因人而异,并不是所有的情侣都会同步发展。那么当一方的资源已经远远多于另一方时,就意味着某一方的核心资源已经被弱化,那么情侣之间可供交换的资源就变少了,当一方从另一方那里得不到相应的“酬劳”,情侣之间的吸引力就会被减弱,这时资源交换就出现失衡。情侣之间就会出现矛盾,开始争吵。久而久之,当矛盾升级,所有的资源交换已经全部达到饱和状态,资源交换活动也就随之结束,感情双方也就随之分手。

(二)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资源”需求不同

随着个体的不断发展,环境的调换,人们的资源需求也会不同,例如,少女时代的恋爱,希望有乌托邦式的纯粹的心理资源;初入社会,希望稳定,则在纯粹的心理资源需求上有夹杂了一些社会资源;到了谈婚论嫁的时期,则希望对方可以提供长久的资源以便交换。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个体接触到的社会性产物也就越多,这些随着年龄见识过的社会因素,会对人的心理需求、生理需求、社会性需求产生影响。这也就意味着个体的核心竞争力会产生变化,那么可供交换的资源也就随之增多。因此当伴侣可以提供的资源不变,个人的资源不断增加,很快,这样的资源交换活动就达到饱和,资源交换失衡,也就意味着感情的破裂。

三、结语

一份感情的稳定,需要感情的主体去细心维护,主体要正视自身的资源情况,量力而交换,不要过度需求。除了对伴侣的要求,也要不断强化自身的核心资源。一段长时间的感情中间,夹杂着多种类别的资源,如心理资源、社会资源等等,时间越久,资源种类也就越丰富,交换的频率也随之无限扩大,当一方可提供的资源越多,另一方得到的满足感也就越大,当感情双方都已经熟悉这样的资源交换方式时,这段感情也就越来越稳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动,会出现资源的交换弱化、交换失衡等问题,单一的资源不再能保证原有的资源交换,这时就需要感情的主体,主动提供其他的资源以供交换过程平稳的发展,而不是消极等待对方的妥协。

总之,要保证感情的平稳发展,就需要主体去主动、主导、主观的维护,才能走的长远。

猜你喜欢
交往
素养·设计·交往
少数民族大学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径的思考
论高校体育教学中交往框架的构建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多渠道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用异化理论分析现实中的人际关系
蓬莱与朝鲜半岛的海外交往
亲子依恋对孩子身心发展影响研究
自媒体场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