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文言经典 品味文化韵味

2017-10-25 16:36沈秀梅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7年25期
关键词:鉴赏诵读表演

沈秀梅

摘 要:纵观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课堂,经常是教师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讲,学生却是双眉紧蹙、蔫头耷脑地听,或者不停地记笔记。上完课,做完了规定的作业,就难得看到还有学生在专研文言文的。每次语文测试,文言文阅读这一块的得分率也不是很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糟糕的教学现状,反映的是我们文言文教学效率的低下。文言文教学的现实困境,迫切要求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尽快寻找到文言文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通过反复实践与探索,我认为“诵读、积累、鉴赏、拓展、表演”五种方法是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效率;诵读;積累;鉴赏;拓展;表演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不仅蕴含着无数先贤的思想精华,从形式上讲,也是古人运用汉语言的典范,应该说,学习文言文,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文言文写作的年代和我们相去甚远,无论是写作背景还是文言知识对大部分同学来说都是陌生的,如果课前预习不到位,文言知识的积累不够扎实,理解难度肯定比现代文要大得多。所以纵观我们初中的文言文教学课堂,经常是教师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讲,学生却是双眉头紧蹙、蔫头耷脑地听,或者不停地记笔记。上完课,做完了规定的作业,就难得看到还有学生还在专研文言文的。每次语文测试,文言文阅读这一块的得分率也不是很高。

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的现实困境,迫切要求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尽快寻找到文言文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通过反复实践与探索,我认为“诵读、积累、鉴赏、拓展、表演”五种方法,是开启高效文言课堂的金钥匙。

一、在“诵读”中感受文言的魅力

亲近文本最朴素的方式就是诵读。诵读既是理解文义的重要方法,也是体验情感的重要途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设计巧妙的诵读活动,不仅能培养语感,还能让学生亲近作品,走近作者的心境。

请看我在《小石潭记》中设计的5种美读活动:(1)这是一篇精美的文章,假设你就是作者,请你像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非常有兴致地来读一读这篇文章;(2)这是一篇写作者“游览小石潭”的文章,因此我们要读出一点“游”的情趣;(3)这是一篇写“清幽的小石潭”的文章,小潭隔篁竹,四面竹树环合,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寂寥无人,因此,我们要读得舒缓一点,宁静一点;(4)这是一篇失意的文人写的文章,一个失意的文人游小石潭,心境有了微妙地变化,从闻听“如鸣佩环”之水声时的“心乐之”,见到游鱼时心觉“似与游者相乐”,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的孤独凄凉情怀,我们要读出作者的复杂情愫。

这样设计的朗读活动,能够带领学生读出情味,读出韵味,也读出了趣味。

再看余映潮老师在《口技》一文中的朗读设计:

第一次读:读得流畅响亮——人人出声,读得沸沸扬扬,形成课堂气氛并初步感知课文。

第二次读:读得字正腔圆——主要训练朗读第一段,教师示范,学生学读。这里的“字正腔圆”主要用于表现文中的气氛,为全文的朗读定下一个基调。

第三次读:读得层次分明——从理解段落层次的角度训练朗读第二、三段,同时训练学生的段落分析能力。

第四次读:读得有情有境——朗读第三、四段,老师示范,同学们体味文中情境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其表达出来。

第五次读:读得有急有缓——这里重点朗读第四段,先急后缓,读出文中情景,读出段中层次。

余映潮老师设计的朗读教学要求具体,层次明朗,覆盖周全,活动充分。

在文言文教学中,诵读的魅力是永恒的,正所谓“韵味从吟中体会,兴趣从吟中产生,语感从吟中积累,素养从吟中培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以便学生更好地诵读作品,使“读”能有效地为理解服务。

二、在“积累”中增加文言的厚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文言文教学“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曾有专家老师在专题讲座中也强调: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依靠平时的积累,并善于在阅读中熟练地运用。

初中文言文学习,“积累”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背诵一定量的文言文;二是掌握一定量的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三是初步形成文言语感;四是了解一些文言文化常识;五是掌握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将“积累”落到实处,一方面要追求积累内容的丰富和完整,另一方面,还在于积累过程、积累方式的科学恰当,以最大限度地追求文言积累的效益。

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这一句的教学为例:

例1:

师:句中的“斗”和“蛇”本来是什么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什么词?

生:本来是名词,在这里是形容词,作状语。

师:“斗”和“蛇”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用,是“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的意思,这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很重要,考试常常考到,同学们一定要记住。

(学生纷纷记笔记)

例2:

师:请同学们读句子,说说这个句子写了什么?

生1:朝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了曲折的北斗星和蜿蜒爬行的蛇。

师:作者真的看到北斗星和蛇了吗?

(学生抓耳饶腮)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个句子写的是什么?

生2:小溪。

师:这句话展现了小溪怎样的情景?

生3:我明白了,这句话是写小溪弯弯曲曲的形状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

(其他同学也恍然大悟)

师:同学们发现“斗”和“蛇”这两个词与平常的用法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回答)

师归纳:“斗”“蛇”的活用,作者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爬行的蜿蜒形象地表现了小溪的形状,一静一动地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小溪的特征。可见词类活用在文言文中能发挥很好的表达作用,请同学们体会这一点。endprint

以上两例的共同点是都完成了“斗”和“蛇”作为词类活用现象的积累,但因为积累的过程不一样,积累的效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例1直取“斗”字和“蛇”字,单纯地、直接地明示其活用特征并强调要“记住”,这种处理办法脱离语言环境,断章取“点”,以单纯的文言词法现象作为教学即时目标,虽然这个目标达到了,但学生得到的仅仅是“斗”“蛇”作为单个活用词语的知识结论而已。例2从语言环境入手,从句子理解的层面切入,在充分理解“斗”和“蛇”的语境义的前提下再提示其词法活用现象,这样的词法活用知识的获得有语言环境做背景,有文言语感作支撐,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文句理解的过程相结合,与语感积累的过程相融合,学生完成这个学习过程就不仅仅只是积累一个“斗”字和一个“蛇”字,其积累的内容要丰富得多,其积累的效果也要持久得多。

积累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将“积累”落到实处,增加文言的厚度。

三、在“鉴赏”中体会文言的韵味

入选初中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是古文化的典范之作,有着不可见底的文学韵味,如《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满井游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文艺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等是写景抒情的小品文,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狼》是构思奇妙、寓意丰厚的文言小说;《孙权劝学》《唐雎不辱使命》等虽节选自史书,但亦有很强的文学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文言文当作文学作品来鉴赏。

文言文鉴赏的方式很多:可以欣赏文学的笔法、品味朴素的文字、描绘优美的图画、感悟深沉的情感……鉴赏的内容不一而足:可以是文中的一个标点、一个词、一句话,也可以是文章的主题思想、结构层次,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语言……都可以评头品足,深究其义。

如我在《小石潭记》的精彩段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赏析活动:

师:《小石潭记》第二段的描写堪称绝妙,你们觉得它妙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们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

生1:我觉得“空游”一词很妙,写出了小石潭的水澄澈透明。

师:你能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品析,这样的方法很好。

生2:我也觉得“空游”一词用得很好,不但写出了水的清澈,而且还写出了鱼的自由自在。

师:你的分析更到位了。

生3:鱼儿在空中游,好像把天空当成了家,小石潭就是鱼儿的天堂,可见鱼儿多么喜欢小石潭,所以我也觉得“空游”一词用得很好,它表现了作者对无拘无束的生活的向往。

师:你简直就是柳宗元的知己啊,他心里怎么想的你全都清楚,你真了不起。

生4:我觉得“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一句写得很妙,阳光可以照到水底,而且可以将鱼的影子投在石头上,从侧面写出了水的清澈。

生5:我觉得这里的游鱼很可爱,它们一会儿“佁然不动”,一会儿“俶尔远逝”,好像跟游者相逗乐。

生6:我觉得这里的“头”字用得很好,因为我们平常只有大的动物,如猪、牛才用“头”,这里用“头”形容鱼,写出了鱼的大,也与小石潭的“小”形成对比。

师:你分析得真有道理。

生7:我觉得这段话表现的感情很美妙,鱼儿快乐,游人也快乐。

生8:我觉得这段话妙就妙在全文处处让我们感到水的清澈,但却没有一个字直接写水。

师:你的品析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生9:我觉得这段的修辞手法用得很妙,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鱼以人的情感和动作,让人觉得鱼很有人的灵性。

……

这样的品读,教师不灌输,不说教,学生在自主参与的状态下发表意见,更主动,更积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性感受、独特理解都能得到尊重,在“对话、交流、沟通”的和谐氛围中,学生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享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

四、在“拓展”中丰富文言的内涵

新课标指出: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借鉴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能力。如果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只是把注意力停留在课本中数量有限的文言文的分解和剖析上,就容易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面,学生也无法积淀起深厚的文化底蕴,无法提高欣赏、品味文言文作品的能力。可见,我们在唱好课堂教学重头戏的基础上,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1.课文题材、内容的拓展延伸

即根据课文的内容,引入题材相同或相近的文学作品。如我在《马说》的教学中,在学生了解到饲马者的无知、狂妄以及千里马的悲惨遭遇之后,我结合《战国策》中《千里马遇伯乐》的语段,进行如下的拓展阅读:(1)资料中的千里马的鸣声有什么特点?(2)资料中的千里马为何而鸣?课文中的千里马又是因何而鸣?(3)千里马的“鸣”带有怎样的感情?你能体会韩愈借“鸣”所表达的感情吗?

这样的拓展阅读,学生在问题探究中感受到了伯乐的慧眼以及对千里马的尊重,与饲马者的无知和狂妄进行了强烈的对比,引发了学生对饲马者的强烈愤慨,并深深体会到韩愈呼吁伯乐的强烈愿望,从而提高了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作家的作品链接

即在课堂教学中,将阅读的视角转移到作者在相同或不同历史时期所创作的其他作品上。这样不仅便于学生全面了解作家作品,而且还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从去年开始,为了在文言文教学中取得最佳效果,我们几位老师统一制作了导学案,在导学案最后一个环节中,均设计了知识链接这一块。

如在上《小石潭记》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柳宗元的心情为何从“乐”到“忧”,我设计了这样的拓展阅读:从《永州八记》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探求柳宗元的“忧”与“乐”。出示《永州八记》中描写景色“幽美”的语段:endprint

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石渠记》

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丽奇处也。——《袁家渴记》

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石涧记》

引导学生细读以上语段,探究景“幽”背后作者的“忧”情。

再如上《出师表》时,为了对文中诸葛亮的才能和人品做一个全面了解,我在导学案最后链接了《诫子书》和《诫外甥书》的内容,并附上翻译: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

译文: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气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不庸,不免于下流。——诸葛亮《诫外甥书》

译文:一个人应当有高尚远大的志向,仰慕先贤,戒绝情欲,抛弃阻碍前进的因素,使先贤的志向,在自己身上显著地得到存留,在自己内心深深地引起震撼;要能屈能伸,丢弃琐碎,广泛地向人请教咨询,排除猜疑和吝啬,这样即使因受到挫折而滞留,也不会损伤自己的美好志趣,又何必担心达不到目的。倘若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那就会碌碌无为地沉湎于流俗,默默无闻地被情欲束缚,势必永于沦入凡夫俗子之列,甚至免不了成为庸俗的下流之辈。

这样的拓展练习,不但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永州八记》中有很多语句是写景之“幽”的,从而明白被贬永州后“凄苦悲凉”是作者的感情主调。学生不仅看到了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忠诚,更看到了诸葛亮对儿女辈品德上的重视。

3.由节选到全文的拓展

由于有些古文是从原著中节选的片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原作,使其更全面地把握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如在《送东阳马生序》的教学中,可结合原著中“太学优厚的学习条件”,让学生感受宋濂学习的艰苦和勤奋,从而明白宋濂劝马生珍惜学习机会好好学习的用意。

拓展延伸作为教材的补充,要立足于文本,服务于文本的解读。我们可以根据文本的类型、教学的需要,适时拓展。

五、在“表演”中把握文言的精髓

有些文言文故事情节性强,戏剧冲突激烈,光是翻译难以完全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感受。为了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精神实质,不妨让学生用课本剧的形式来当堂表演。比较典型的文章如杜甫的《石壕吏》,这篇文章使用了“藏问于答”的手法,在差吏和老妇的对话中省略了许多内容,为了更好地突出安史之乱中抓壮丁的差吏的凶狠和老妇人一家的可怜,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用课本剧的形式来表演。

下面的内容选自学生的表演,是从晚上差吏敲门开始的:

嘭!嘭!嘭!嘭!嘭!嘭……(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屋里的人都吓得慌了手脚)

老妇人(惊惶失措):不好,差吏来抓人了,老头子你快去哪躲躲!

老翁(哆哆嗦嗦):哦,好……好……好,老婆子,你自己小心点。我出去避避!先生你也到隔壁躲躲吧!(就在衙役踹开门的前一会,老翁已经翻墙逃走,而杜甫也躲起来了)

吏差B(凶暴无礼,走进门就用眼睛四处搜索,大呵):你家的男人都哪儿去了,快交出来!

老妇人(突然放声大哭):苦呀……我那苦命的儿呀!

吏差A(不耐烦):可怜什么,快点交人。这世道谁不可怜!

老妇人(哭哭啼啼地讲述):我家没男人了。我那可怜的儿呀!昨日我的一个儿子捎信来告诉我,我的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在沙场上了。他说,眼下死了的永远是死了,可是活着的,也只能苟且偷生,过一天算一天了!大人,我家真没人了。

吏差A(手一撑,两眼直瞪着老妇人):你家儿子死活管我啥事!现在战事紧张,你家除了你儿子难道就没别人了?快交出来,否则我们对你不客气。

老妇人(畏畏缩缩):大人,家……家里真再……再没别人了!(这时屋里突然传出婴儿的哭声,隐约夹杂着妇人哭声和哄拍婴儿的声音)

吏差A(威逼):你竟敢骗你爷爷,刚刚不是从屋里传出了孩子的哭声吗?快说,屋里还有谁?

老妇人(转头看了一眼里屋,不得已):大爷,我这只剩下一个正吃奶的孙子。

吏差C:吃奶?吃谁的奶?孩子还有娘吧。还不快把她交出来。(杜甫听到这,心头一惊,想出去阻挡,听到……)

老妇人(哆哆嗦嗦地恳求):大爷,我孙儿有个娘。可她的夫君已经在战争中战死了。因为孙子还小,需要娘亲,所以没有改嫁。可怜我媳妇衣服破破烂烂,连一件可以见人的衣服都没有,怎么出来见你们。大人,你还是行行好,大人……

吏差A(恶狠狠):你今天就是交也得交,不交也得交!来人,把人给我抓出来!众差吏冲进屋子,带出了老妇人的媳妇。

吏差A:今天我们来了,总算没有白跑。来人,把那小媳妇带走。(手一挥,转身准备出门)

老妇人(扑上前,拉住差吏,哭喊):大人,你行行好,我那媳婦命苦呀。你们把她带走了,那我可怜的孙子怎么办?他已经没有爹了,不能再没有娘了。大人,你行行好呀,大人!

吏差A:你别拉着我,拉着我也没用。战事要紧。再说如果没有抓到人去军营,我的性命说不定也不保。你放手。

老妇人:大人,要不这样,你们要人,拿我来换我媳妇。虽然我年老力衰,但还是能做做饭,洗洗衣服的。麻烦你让老身随你去军营,赶快赶到河阳,说不定还能为军队准备早饭呢。大人……

吏差A(犹豫了一下):那好吧。省得你在这婆婆妈妈的。好,带走!

……

你想,学生能够表演得如此细腻动人,还怕他们没有掌握课文的内容吗?最主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课本剧表演,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变得空前高涨,课后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反复揣摩、对比,为了其中的一句台词争论又争论,到底谁来饰演老妇人,谁来饰演差吏,也是反复比较才确定下来。所以,上课时课堂气氛从来没有这么好过,我也为同学们出色的表演才能折服,他们的动作、声音搭配得非常恰当,那老妇人更是声泪俱下,让人忍俊不禁。

从此,只要有适合表演的文章,特别是文言文,我都会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如果他们有兴趣,我一定鼓励他们进行课本剧表演。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走进文本,将朗读进行到底,把积累落到实处,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赏析文章的妙点,拓展课内外阅读,当堂表演其中的精髓部分,使其与古代先贤对话,接受文化精神的熏陶,并从中汲取精神营养,进而打造高效文言文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蒋红森.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三个“着力点”.语文教学通讯,2012(1B).

2.冯军团.浅谈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语文教学通讯,2012(1B).

3.尹庆华.文言文教学中的“文”“言”融合策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4.endprint

猜你喜欢
鉴赏诵读表演
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及应用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想象力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意义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