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言语,于“平淡”中现“滋味”

2017-10-25 09:26曹贤春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7年25期
关键词:扶苏陈胜宋濂

曹贤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品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中的意义和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抓住精彩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引导学生去品读、玩味,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文本内涵,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使学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一、抓住词义,深入探究

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既传达着作者的思维和情感,又唤醒读者的揣测和想象。在文本的阅读中,要抓住一些暗藏玄机的词语,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

教学《陈涉世家》,为了让学生感受陈胜杰出的政治谋略,我抓住了“等死,死国可乎”中的“国”字,让学生在揣摩“国”字的含义中,认识他的雄才大略。

《陈涉世家》教学片段:

师:陈胜面对“失期,法皆斩”的处境,认识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的结局,提出“等死,死国可乎”的主张。“死国可乎”怎样理解?

生:为国家而死。

师:秦国?

(学生摇头)

生1:“天下苦秦久矣”,正是秦朝的暴政才让陈胜揭竿而起,所以不是。

师:陈胜打出的反秦旗号“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矛盾吗?

生2:项燕是楚国的大将,扶苏是秦始皇的儿子。两人分属敌对的阵营。

师:“死国可乎”是为秦国死还是为楚国死?

(学生思考)

生3:秦国。陈胜他们想对抗的不是国家,而是实施暴政的统治者。

师:只是要推翻秦二世?

生3:是的,然后拥立扶苏。他才是合法的继承人。

师:你是说他要推翻的是秦二世为帝的暴秦,拥护以扶苏为帝的秦朝?

生3:对。

生4:我反对。为秦死,狐鸣的口号怎么是“大楚兴,陈胜王”呢?陈县三老、豪杰也强调“复立楚国之社稷”,建立的政权也称“张楚”呢?所以是为楚国死。

(学生议论纷纷)

师:如大家一样,当时的民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国”,不堪暴政的秦国百姓,假想着贤明的扶苏上位后的新模样;亡国的楚人心中有一个复国的梦想;另外被灭的其他诸侯国心中也有一个家国梦……一个“国”字,将所有的反秦力量结成了一个联盟。

生(感叹道):好高明的一招。

师:“死国可乎”充分利用了各阶层反秦的共性心理,采取正确的统战策略,陈胜的政治谋略不容小觑。

从“国”字入手,由探讨到挖掘,学生对陈胜这个人物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二、比较赏析,感悟形象

辨字句于毫发之间,才能析义理于精微之处。语言品味也可以采取比较的方法,辨析文本中相关联处。在《送东阳马生序》的教学中,我抓住三个动词“走”“趋”“行”,引领学生比较赏析,感悟了宋濂“开国文臣之首”的形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片段:

课件出示:

走送之,

尝趋百里外。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师:宋濂选取了三个自己求学的片断来勉励后生。选择一个加点字,谈谈你的理解。

生1:我选“走”,这里是“跑”的意思。宋濂“幼时即嗜学”,可家里贫穷,没钱买书,只好借。借来抄好,跑着送去,生怕超过了约定的期限。说明他笃志好学,勤奋,守信。

师:少年求学,热忱勤奋。

生2:尝趋百里外,“趋”是“疾行,快步走”。

师:为什么“趋百里外”?

生:担心无师指导,向百里外的先生请教。

师:“俯首倾耳以请”,这是怎样的态度?

生2:好学,谦恭,尊师。

师:年纪再大一点,怎么学习的?

生3:他背着书箱,拖着鞋子,慢慢走在深山巨谷中。

师:这里的“行”是“慢慢行走”,你读出了什么?

生3:热爱学习。

师:条件如此恶劣,他还坚持求学,求知的信念强烈。

生4:要有顽强的毅力。

梳理“走”“趋”“行”三个动词,我们发现宋濂少年、青年时求学,凭着一股冲劲,如“走”如“趋”,年长之后,琐事缠身,读书之路如负重行走,正是考验一个人的坚守和执着。只有“行”下去,方可读书治学,稳步前进。这三个字,不拘泥于行路动作的描写,还反映了作者求学的心路历程。宋濂选取这三个片段勉励马生,实在是良苦用心。

三、反复诵读,唤醒体验

朱自清在《朗诵与诗》中说:“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反复诵读文本,揣摩语调的轻重、语速缓急、语音抑扬顿挫等,蕴含在言语中的丰富的情感才会被学生触摸到,在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发生共鸣后,才能深深地根植于学生心中。

泰戈尔《金色花》教学片段:

(引导学生品味“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这个句子的轻重音来準确地把握人物形象)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师:妈妈果真认为“我”是坏孩子吗?

生:不是。

师:你妈妈有没有称呼你“坏孩子”的时候呢?

生1:小时候调皮的时候。

生2:惹妈妈生气的时候。

生3:妈妈对我爱恨交加的时候。

师:那么该怎么读?

部分学生齐说:“重音轻读。”

师:面对孩子,妈妈的语气该是抱怨的、生气的还是爱怜的?

生4:应该有小小的抱怨,更多的是亲昵、爱怜。

师:“坏”不是这句本意,妈妈的嗔怪体现在哪个字上呢?

生(齐答):“这”字。

(老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轻读的情味化)

这样的语言品味,能让学生沉浸在一种情绪体验中,感受到字里行间蕴含丰富情感,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四、结合语境,沉思默想

文本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有时候结合语境可以让学生更精确、更丰富地把握文本的内涵。如品析《香菱学诗》这一文章中有关香菱“笑”的句子。

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

香菱笑道:“姑娘何苦打趣我,我不过是心里羡慕,才学着玩罢了。”

香菱笑道:“好姑娘,别混我。”一面说,一面作了一首,先与宝钗看。

只见香菱兴兴头头地又往黛玉那边去了。

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学诗的香菱一直笑着,但每一次的笑都是一样吗?这就必须结合当时的情境。若引导学生在“笑”字前添加一个修饰语,则学生很容易就能走进当时香菱或轻松,或谦虚,或高兴的心情。香菱笑得越多,越能引发读者的同情,越能让人感叹其身世之苦。

老舍说:“我们最好的思想,最深的情感,只能通过最妙的语言表达出来。”语言的品位可采取以上的几种方法,当然以上几种方法并不能孤立地存在,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但无论采取何种方法和技巧,最终都是要皈依于语言本身。语言是文本丰厚的土壤,只有用心品味语言,我们的阅读教学才可以开出美丽的人文之花。endprint

猜你喜欢
扶苏陈胜宋濂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诚信的宋濂
宋濂冒雪访师
宋濂诚信求学
Transient air-water flow patterns in the vent tube in hydropower tailrace system simulated by 1-D-3-D coupling method *
我和扶苏君的日常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Influence of flow field on stability of throttled surge tanks with standpipe*
陈胜
骄傲的陈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