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项目在我国高校中学术指导应用的可行性

2017-10-26 11:44刘一鸣
社会科学家 2017年8期
关键词:学业预警学术

刘一鸣

(常州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32)

SI项目在我国高校中学术指导应用的可行性

刘一鸣

(常州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32)

文章从补充指导项目(SI项目)的全球发展现状出发,对中美高校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借鉴美国SI项目的成功经验,提出在我国高校学生学习管理中应用和推广SI项目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学生学术指导体系。

补充指导;高校;可行性;研究

一、补充指导项目(SI项目)

(一)SI项目概念

补充指导SupplementalInstruction(简称为SI项目),又称辅助指导。补充指导是国际上公认的学术指导之一,由成绩优秀的高年级学生担任SI项目的教师,由专业教师担任SI导师,对课程学习存在障碍的学生开展的课外教学。[1]SI项目1973年起源于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UMKC),由DrDeannaMartin率先创立,SI的目标通常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以及提高学生的保有率①保有率(Averagefreshmanretentionrate)是指大学的大一新生Freshman在结束大一课程之后仍在这所大学继续就读大二,升至Sophomore的比例。据统计,美国的新生保有率一般只有2/3,大概有30%以上的学生会在大一结束之后换学校,这种转学是基于美国灵活的教育制度而实现的。。

(二)SI项目课程和人员构成

1.SI项目课程构成

在大多数美国高校开展SI课程的一般是学生感到学习困难的公共课程或者专业基础课程,35%左右的学生在这些课程会得到D、F(不及格)的评价。美国常春藤高校10%左右的课程以及社区大学50%的课程都是SI的目标课程。从专业分类而言,SI课程中自然科学占据的比例最大(如下图)。

2.SI项目人员构成

SI项目人员构成主要包括:专业基础扎实、学习成绩优异接受过SI项目系统培训的学生,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学习困难课程所在院系的教师,由在校工作的专职人员组成的SI项目课程教师。

(三)SI项目重要特征

SI项目课程采取学生主导、以学习小组形式开展相应的学习。SI项目课程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提高学习困难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以及打破学生课堂保持缄默,教授一言堂的现象。在开展SI课程学习过程中,SI学生教师不会重复课堂教师的教学过程,而是让参与的学生相互讨论,在讨论中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当学生们相互讨论时,他们没有学习上的心理负担,不会感到拘束;SI学生教师不会充当课堂主角,只负责引导讨论内容的关联性同时有效控制时间。

图1 不同专业应用SI的百分比

SI模型在很多规模、地点、组织结构上都不尽相同大学机构中都得到了很成功的实践。虽然这些大学对SI的具体实施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每个SI项目课程具备以下重要特征:

1.SI将学习课程和技巧有机整合。SI课堂较好地解决了“学什么”“怎么学”,通过这种实践和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还能将这种方法策略举一反三用于其他学科或课程的学习中去。SI课堂应用共同合作学习的方式,为参与的学生营造了一种更加积极的学习氛围。

2.SI学生教师接受系统培训。在学期开始之前,SI学生教师就应该接受培训,并且在整个学期中不断地进行学校组织的在职培训,提高工作的效果。培训的内容涵盖教师的教学技巧、学生学习方法。

3.SI学生教师主导学习课程。在SI项目中,学习成绩优异的SI学生教师在获得该课程主讲教授的认可下,保证学生教师对该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SI学生领导在开展补充指导负责组织其他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推动小组讨论以及在适当的时刻给予小组成员学习方法方面策略的指导,至于如何去处理学习资料和回答问题的任务完全由小组成员自己完成。

4.SI学生教师学习示范效应。SI学生教师扮演的角色不是权威,而是学生课程学习上的榜样。SI学生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逐步形成答案,这个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5.SI学生教师参与课程每一节课。只有亲身参与目标课堂的每一节课,SI学生教师才能全面掌握该课程的内容和进度,并且为其他同学进行示范。

(四)实施SI项目成效

在SI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相互学习讨论,消化吸收课程难点。对SI学生教师而言,通过组织SI课程的课堂教学,他们能够学习到如何分析问题并且有效的解决问题;对于参与SI课程的学生而言,他们不怕提出问题,再也不是在课堂上一言不发。根据全美SI项目的年度报表显示,从2010年秋至2015年秋,全美58所高校,4587门课程,628932名学生的具体数据(见图2),参与学生获得SI课程评价为D、F的比例较低,参与SI项目课程的学生学习成绩平均分远远高于非SI项目课程学生。

二、SI项目的发展现状

(一)美国

SI项目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截止到目前已有32个国家近2000多所大学及研究机构先后开展UMKC系统培训下的SI项目。SI项目发展的初衷主要是:避免学生因为某些课程学习困难失去信心进而转学,避免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够而教师降低学习要求,避免学生增加额外的学习费用。经过近60年左右的发展,目前几乎美国包括公立大学、私立大学和社区学院都普遍开展了SI项目。

图2 SI参与学生和非SI参与学生的平均分对比(总分为4分)

(二)亚洲

亚洲国家譬如马来西亚、日本较早引入SI项目,取得了较为喜人的效果。SI项目亚洲培训总部设在马来西亚,根据hodges(2001)的观点,在马来西亚大多数高校已经将教学转向“补充指导”为主的教学模式,很多针对SI的第三方调查都能得出明显改善学习效果的结论。

(三)中国

笔者所在的赴美培训考察团的成员均是来自于教育大省——江苏省的教师,但是每个成员依然对SI这种模式感到陌生和新鲜。在国内没有检索到相关资料,仅有两篇论文涉及,其中一篇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王晓英的《“先前小组”辅助指导方式在测绘学科专业课程实习中的应用研究》[2],另一篇是天津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王慧云的《课前指导与补充指导对学生网络学习的影响》[3]。王晓英提及的辅助指导在实施方法上与补充指导仍然有天壤之别;而王慧云仅仅是翻译国外一篇文献。国内SI项目的研究处于空白阶段。

三、SI项目在我国高校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一)美国高校学生的学习状况

美国高校没有统一的高考选拔,录取由各个学校自行组织,学习大多采取“宽进严出”模式,导致一部分学生由于课程学习不及格而不能毕业。以UMKC为例,只有58%的学生能按期毕业。美国高校对转学和转专业没有特别要求,学生在各高校之间的转学非常容易。一旦学生发现自己跟不上学校学习的节奏,他们往往会申请转学,对于学校来说则意味着生源的流失和学费收入的降低。在专业课程方面,美国高校采取的是全网络化的面向全校的选课系统,选课的学生来自不同的院系和专业,互相之间并不认识,使得学习困难的学生参加SI项目的积极性和可能性大为提高。在美国,SI学生教师的工作是有偿的,学校会支付相应的费用,参与SI课程的学生都是免费的。[4]

(二)中国高校学生的学习现状

目前,国内高校大都面向全国招生,招生范围扩展至留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各个省市地理位置、经济实力不同,导致教育水平不同,导致同一专业学生之间在学习基础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我国高校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学习困难导致不能按期毕业。大多数高校的某些专业存在着“文理兼收”的实际情况,笔者所在的常州工学院是一所典型的工科院校,但是在“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会计管理”等专业就存在同时招录理工类和文史类学生的现状,对于文史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学习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机械制图等理科基础课程时往往较为吃力,课程通过率较低。艺术类专业学生因高中阶段补习专业课,普遍忽视文化课学习,进校后大学英语课程学习存在困难。

(三)可行性分析

通过实际操作不难发现,SI项目为SI学生教师一方面提供了锻炼能力的舞台,另一方面也巩固了所学的专业知识。参与SI课程的学生则重拾了学习信心、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成绩;对于教师而言,可以大幅度减轻指导学生的工作量;高校则可以提高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即便国情和教育制度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中美学生在学习上依然可以找到共同点。SI项目可以采用勤工俭学、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去实现[5]。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虽然中美高校之间存在差异,但是仍然存在开展SI项目的现实土壤,而且SI项目是一个可以使各方收益的项目,在国内高校值得推广。

四、在我国高校应用和推广SI项目的具体做法

(一)完善学术指导体系

结合国外成熟的SI项目管理经验,常州工学院建立“两多两全”的学术指导体系,推进“指导途径的多样化、指导人员的多样化”,实现“全过程指导、全方位指导”,全面服务学生的学术发展。试点成立二级学院学术指导中心,全面实施朋辈互助制,公布学术咨询电话,搭建网络学术指导平台,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实践锻炼、心理发展、职业规划等提供及时精准的指导与帮助。

常州工学院2015年6月起在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和电气与光电工程学院试点成立大学生学术指导中心,开展学术指导和辅导,主要包括学业预警、学生互助学习平台、专业咨询、学业生涯规划咨询指导等等。

1.实施学业预警,学业精准管理。学业预警分为三级,预警程度由低到高依次为:一级预警、二级预警、三级预警。学业预警工作按学期进行,每学期开学后4周内由学生工作办公室根据学生学业情况,采取相应预警办法。

一级预警:在校学习期间,积欠学分累计大于6学分者进行一级预警。预警办法:学院给学生下达《学业预警通知单》,班级导师与学生谈话,进行警示教育,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学业整改计划。

二级预警:在校学习期间,积欠学分累计大于10学分者进行二级预警。预警办法:学院给学生下达《学业预警通知单》并通知家长。辅导员与学生谈话,进行警示教育,并与家长沟通,学生制定学业整改计划。学院配备优秀学生进行“一对一”学习帮扶指导。

三级预警:在校学习期间,积欠学分累计大于20学分及以上,或累计不及格门数大于等于6门者进行三级预警。预警办法:学院给学生下达《学业预警通知单》,学院领导、班级导师与家长、学生面谈,学院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供相关学业处理意见(留级、休学、退学等)供家长、学生决策。对仍在原年级学习的学生,学生和家长必须制定学业整改和督促计划,学院配备优秀学生进行“一对一”学习帮扶指导。

2.构建SI互助小组,树立典型案例。根据数据统计,2016学年度,机械类、电气类挂科学生的挂科比率,《高等数学》16%,《机械制图》15%,《力学》15%,《电路基础》12%,《大学物理》7%,《机械设计》4%,其余学科31%。互助小组主要针对以上课程开展朋辈教育,组织擅长学科的学霸们与挂科学生自由组成SI互助小组(每组2—3名学霸,4—5名挂科学生),一直到重修考试前,以小组形式互助学习,全力塑造出互助学习成功案例,让挂科的学生有案可考,有例可循。

SI互助小组的构建遵从以下原则:双向选择、自愿组合。在构建SI互助小组的大框架下,尽量自由组合,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满意。小组组合之前,在尽可能掌握每个学生的性情、喜好、人缘等情况后,双向选择,确定组长和组员;树立目标,通力合作。小组成立之后,首要的任务是在组长的带领下制定小组及每个成员的奋斗目标。成绩好的学生要明确怎样帮,帮到什么程度;成绩差的学生要清楚怎么追,追到什么地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压力,确保每个学生的目标都切合自身实际,措施切实可行,定期组织检查评比目标的完成情况,并根据完成情况及时调整目标和措施。团结协作,合力共赢。除了对优秀学霸的表彰和奖励外,还应对有优秀表现的成绩差的同学进行表扬和奖励,这样更能吸引后进的学生主动提问,激发他们的积极性。线上线下,营造氛围。双管齐下,线上线下齐发展。线下建立好互助小组,实现朋辈教育。线上搭建网络学术指导平台,建立公众微信号,公布学术咨询电话,方便学生通过官方渠道向学霸们提问。

3.开展专业咨询,突出生涯规划。根据专业填报情况,对入校新生开展专业教育,将专业教育融入学业生涯规划中,分四年分步实施,突出学年特点。第一学年,培养学生建立稳固的专业思想,了解专业现状,培养专业兴趣,加深对大学的认识,使其能尽快适应和融入大学生活;第二学年,明确专业学习方向,做好学习生涯设计,针对学生发展中存在的个性化问题提供个性化指导;第三学年,关注专业发展前沿,夯实专业研究能力,通过学科竞赛和专业实践让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第四学年,开展职业能力提升计划,为充分优质就业打下基础。

(二)科学评价学业水平

建立学生学业指导综合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做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

五、开展SI项目后取得的成效

(一)学业预警人数显著下降

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见表1)类和电气与光电工程学院(见表2)学生开展学术指导以后,学业预警学生人数显著降低,学风状况逐步好转。

表1 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预警学生情况

表2 电气与光电工程学院预警学生情况

(二)课程情况“一升一降”

课程学习体现“一升一降”,即优秀率上升,不及格率下降。通过互助小组的活动开展,实施有效而主动的朋辈教育,学生课程优秀率有一定的提高,不及格率则显著降低,尤其是专业基础课程的合格率提升较快(见表3)。

表3 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电气与光电工程学院课程及格率

(三)考研率、出国率提升较快

在学术指导体系中,特别加强了专业教育和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活动的开展,学生在校四年的学习目标更加具体和明晰,积极实施“两个关注”(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精准施策”,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电气与光电工程学院的考研率稳居学校各二级学院榜首(见表4)。

表4 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考研率、出国率情况

六、在我国高校中开展SI项目的积极意义

(一)丰富学术指导内容

在高等院校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术指导项目,成立大学生学术指导中心,针对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公共基础课,开展高年级学生的同辈辅导;成立大学生创新中心,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补充专业前沿知识,通过课题申报等方式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进行时间管理,多角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建立具有高校特色的系统化、专业化的学术指导体系。

(二)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坚持学风建设的积极导向,多年SI项目的成功运行,聚焦学生的学习目标,通过科技学习竞赛吸引学生,通过学习先进典型引领学风,通过留学考研带动学风,完善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使得大学生的学习目的更为明确,方法更为科学,氛围更为浓郁,成效更为显著。“重基础、抓规范、育风气、上水平”的学风建设总方针已初见成效,学生对学校学习环境、学习氛围等评价较高,考研升学和出国出境留学人数逐年上升。

(三)全面助力优质成长

SI项目所体现的朋辈间的传帮带,传递的不仅是学习的经验,还有生活的技巧,更是良好的学风、互助的氛围。自2014年至今,常州工学院SI项目在连续开展了五期。参与该项目的志愿者累计达到570人次,服务数量达到了1200多人次。SI项目正是因为其中蕴含的奉献情感和人文关怀而获得持久的生命力。项目使得参与其中的同学,不论是志愿者还是受助对象,都在人生的重要阶段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获得一份新的认知。

与时俱进使得SI项目历久弥新,为了更加适合不断涌入的“90后”“00后”学生群体,项目开通了新媒体平台,图文并茂,密切沟通,同时加强志愿服务,设立轮流探访机制,完善评估体系,从相对单纯的质量评估,加入更多的分享,为SI项目注入的持久的活力。

(四)拓展SI服务内涵

充分运用社会化理论的研究思路,多维度提供给新生比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更高的社交需求,不仅提供情感上的关怀,消除孤独感;还通过朋辈间的互动,帮助新生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从学以致用拓展到学生的二次成长,朋辈志愿者在帮助学生的时候也会将一种反思性的分享内化为自己的成长动力。

[1]丰蓓.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关系的新发展[J].复旦教育论坛,2006(2):82-83.

[2]王晓英“先前小组”辅助指导方式在测绘学科专业课程实习中的应用研究补充指导[J].地矿测绘,2009,25(1):45-46

[3]Richard Ng,Abtar Kaur,Siti Farina Sheikh Mohamed,Latifah Abdol Latif,Ramli Bahroom,王惠云.课前指导与补充指导对学生网络学习的影响[J].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13(2):17-22

[4]李艳雄.美国大学的学术顾问指导制度对中国大学本科生教育的启示[J].陕西教育,2007(12):103.

[5]刘一鸣.美国高校学生学术指导及启示——以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7):55

C93

A

1002-3240(2017)08-0136-06

2017-03-20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立项课题“美国高校学术指导在我国高校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课题批准号15JDSZ3007)

刘一鸣(1974-),上海人,常州工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研究。

[责任编校:黄晓伟]

猜你喜欢
学业预警学术
艰苦的学业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园林有害生物预警与可持续控制
机载预警雷达对IFF 的干扰分析
35
预警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