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心理情景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2017-10-26 08:09贾淑娟张振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40期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心理健康

贾淑娟+张振华

摘要:心理情景剧是融于高校校园文化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本文通过对心理情景剧的基本理念与发展的研究,指出了心理情景剧在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应用,探析了心理情景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指出心理情景剧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心理情景剧;心理健康;大学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0-0042-02

一、引言

现在高校里的大学生几乎全是“90后”,他们从小生活在物质条件相对优越的环境里,是在父母、教师及社会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应试化”的教育让他们只知道一心只读圣贤书,遇到矛盾、冲突、困惑时,缺乏思考力、分辨力,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容易偏激、走极端、理想化,而在象牙塔中越来越多的各种心理问题困扰着当代大学生。为了优化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更好地做好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高校结合“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情景剧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被引进并被广泛应用。

二、心理情景剧的基本理念与发展

心理情景剧来源于心理剧,起源于维也纳精神科医生莫雷诺1921年创办的“自发性剧院”,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一种团体治疗方法。它区别于传统的以语言为主的咨询方式,通过再现过去、现在、未来的生活场景,以多种角度让成员探索、体验自己的问题,表现出自己的内心情绪、情感,通过宣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人格成长和心理健康。随着心理剧技术的逐步普及与发展,在欧洲一些国家和日本,心理剧成为主流的心理治疗技术之一,20世纪80年代逐步传入我国。

校园心理剧又叫校园情景剧,是基于心理剧的理论基础发展而来的一种校园戏剧形式。它以心理剧的理论技术为基础,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将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归类,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以舞台表演的形式重现大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典型心理冲突和心理困惑,帮助观看者、参与者获得认知领悟,达到行为改变,促进心理健康。

校园心理情景剧避免了以往枯燥的说教式、“灌输式”教育,增强了观赏性和互动性,使大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自觉学习、体会心理健康知识,有效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对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每年的“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各高校都会悉心组织心理剧演出,心理情景剧作为融表演与团体辅导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已被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认同与接受,促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有生机与活力。

三、心理情景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1.帮助大学生发现心理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获得自我成长。心理情景剧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过程中的内心冲突与外在表现。当学生的问题源于对当事人没有勇气表达,或由于亲情、友情的缺失,没有机会表达倾诉自己内心的矛盾时,可以通过心理情景剧的表演,让学生的不良情绪、愤怒、焦虑、喜好等不由自主的流露出来,从而使情绪得到宣泄,使他们在心理情景剧中冲破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束缚,看到问题的结症,冷静的分析问题,挖掘出深层次的情感,从而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形成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自我成长。

2.通過同伴心理互助的方式,促进大学生之间的沟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角色扮演是心理情景剧的核心,为了使情景剧更能体现剧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在排练中,每个参与者有分工又相互协作,促使学生在同伴心理互助的过程中学会了互助和自助,真实体验到人际合作与沟通。在此过程中,大学生能够主动认识自我,学习他人行为模式,重新评价自己的思想、行为的正确性,改变自己的不合理现象,审视自己行为的恰当性。此外,学生通过对不同角色的转换、扮演和体会,获得了从他人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学会了交往和合作。从一个全新的高度去体验他人的角色,理解他人的立场以及交往中的冲突,从而改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际关系模式,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

3.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完善,达到心理健康。心理情景剧为演员、观众提供了健康心理的参照体系和行为模式,对学生形成热情、开朗、乐于助人等优良品质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积极心理影响。有研究表明,校园心理剧对减少和缓解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明显效果。目前,很多高校的心理情景剧开展的如火如荼,剧本的准备、演员的筛选需要学生间的沟通,在反复的排练中,学生对角色的理解、情节的拿捏需反复揣摩推敲完善剧情,一起去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得参演学生不得不身临其境的体会、换位思考,在互相理解的触动和愉悦中,进一步完善自己。

四、心理情景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挖掘典型素材不够。校园心理情景剧的题材和素材都应源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需要出发,具有明确的主题。这就要求情景剧的指导教师首先要深入学生宿舍、教室,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选取典型代表意义的事件开展设计,引起学生的共鸣。如常见的素材有反映贫困生的自卑与自我封闭的心理问题、反映人际关系问题的寝室风波、迷恋网络成瘾问题引起的挂科、旷课、专业排斥的学习问题等。但是在创业就业、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等问题方面还挖掘不够,情景剧题材不多。再则,在目前常见的大学生心理情景剧表演中,侧重揭露心理问题的较多,挖掘和树立健康大学生形象的较少。因此,在今后的校园心理情景剧策划中,要丰富这些方面的内容,通过树立榜样的力量来实施心理剧的传播和教育工作。

2.专业人员不足。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各高校在校生一般较多。而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上,远远达不到国际标准,每个学校一般只有一两名专职教师,其工作量非常大,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出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往往由辅导员按照工作经验来解决,而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使得一些辅导员天天被烦琐的事务性工作缠身,缺乏必要的、系统的专业知识,大多只接受过一般的心理咨询培训,也就很难确保心理情景剧技术实施中各个环节的科学性、有效性,其指导的心理情景剧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3.理论基础知识相对缺失。心理情景剧技术的运用在国外已经较为成熟,但在国内普及与实施为时尚短,华南师范大学自2003年开始在全校上演情景剧,也不过十几年的历史,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情景剧的理论还存在一知半解的状况。没有扎实的理论及实践指导,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是一知半解地去套用某些理论及案例,这就使得情景剧倾向于表演,高校“5.25”健康心理月活动中,情景剧的评奖更注重演出效果,而弱化了来源于心理剧的治疗功能。

4.本土化适应性还有待加强。心理剧技术源于西方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技术,其研究与实践主要是一种临床心理治疗模式,而在我国高校心理情景剧的实践则主要是一种非临床的预防发展模式,两者有许多不同之处,简单照搬必然导致问题与混乱。同时,西方文化追求个体的平等,对于心理剧表演中的“空椅子”技术、角色互换和扮演技术等,他们能够很容易完成。而我国由于传统文化中长尊幼卑观念的存在,使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时会产生不自觉的抗拒,从而影响了心理剧的治疗效果,我们更应在实践的基础上创建出适合高校文化特色的心理情景剧。

五、结语

心理情景剧是一种新兴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关理论和实践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尝试,各高校还需结合本校实际,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训,积累经验,以生动性、创造性、启发性为突破口,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让心理情景剧成为团体心理咨询的有效方式,真正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张涵.心理情景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1,(10).

[2]付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剧技术的应用与困境[J].教育理论研究,2014,(5).

[3]李春华,任文芳.试论校园心理剧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鸡西大学学报,2013,(4).

[4]苏斌原,林彦乔.心理情景剧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特点、发生机制及实践探索[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2).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的大学生友善教育
由幼儿断乳引发的对大学生柔性管理的思考
跌宕起伏的心理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