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放进“汤”中才好

2017-10-26 14:50王利斌
神州·中旬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建构创设历史

王利斌

在学校中,学生因必须“跟着课程走”而失去了他们应有的活力与智慧。我们应清楚地知道,学生所学的那些抽象的东西与他们的生存生活环境相分离,甚至相距遥远。他们的生活因没有“汤”这一情境使“盐”这一知识的理解与建构、能力的培养等苦涩,痛苦难以下咽。学校的去情境化与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时代需要客观上要求开展情境教学。

陶行知所言“接知如接枝”。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生的知识作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

由此可知,情境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能力与建构知识,其作用在于创造条件让学生易于理解。“汤”这一情境何其重要。

首先,从历史学科特性来讲,创设情境,再现历史有助于将抽象的历史具体化。将历史进行还原,创设一个内涵丰富的教学情境,高度浓缩历史事物某些方面的突出的特征,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学习。

在讲授“大跃进”这段历史时,我设计的人物叫做崔建国,故事发生在1958年的某人民公社,当时主人公9岁。

情节一:这天一早,建国和妈妈一起去干活,看到邻居阿姨把自己家里常用的铁制工具都拿出来了。去工地的路上,看到很多大人在砍树。到工地后,看到墙上写着“大炼钢铁”,邻居阿姨和其他许多人把带来的铁制工具都扔进了高炉里,他在想,这是在干什么?

情节二:中午收工后,建国和妈妈一起去食堂吃饭,食堂人声鼎沸,人们吃饭都不花钱,大家都说进入共产主义了。饭后,建国看都很多人都不去上工,男的坐在一起打扑克,女的聚在一起说闲话,织毛衣,邻居阿姨说,反正干多干少,晚上食堂吃的都一样。

通过以上故事情节的虚拟假设,将学生带回到那个年代,用与学生年龄相仿的视角观察当时的社会现象,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那个年代人们疯狂的做法。

其次,从历史教育目的来讲,创设情境,培养能力有助于评估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判断、选择与说服自己的过程中,学生的比较分析、理解判断等方面的能力将会暴露无遗,使其进一步的发展完善成为可能,从而达成教学目的。

有次听课时,一位老师讲的商鞅变法。刚上课,有三个同学给大家表演了“公孙鞅三会秦孝公的故事”,故事中商鞅通过三次面见秦王,分别用帝道、王道、法治三次谈话,得到了秦王的支持,在秦开始变法。这三个同学表演的有声有色,学生的眼球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很认真的学习这课的内容。我觉得这位老师做的就比较好,通过历史故事,再现历史原貌,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在观看历史剧的同时,了解了商鞅变法的背景。这样老师在讲解时更容易使学生理解。

再者,从教育学理论来讲,创设情境,建构认识有助于学生主动建构历史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情感,在某个特定的情境中来同化或顺应所学知识,已达到意义建构。

“汤”这一情境如此之好,要求做“汤”时应注意:

其一、有效情境应符合历史真实,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要形象具体,便于学生融入其中,不能胡编滥造。“致广大而尽精微”真实的细节构成了故事的主要情节,让学生在情境中找到与历史课本相关的切入点,联系情节展开思维,抓好细节无意于把握住了虚拟情境的命脉。如在《雅典人帕帕迪的政治生活》中“他是家中的男主人,去参加公民大会”这一细节里“男主人”、“公民大会”正是联系课本中“男性公民才有权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学生在故事情节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其二、有效情境要围绕教学目标,要用在教学的重点或难点上,促进学生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并学以致用。如在《雅典人帕帕迪的政治生活》中“每个人有投票资格的雅典公民,在自己选区的入口处领取一块陶片,陶片一人一张,写下名字后,他把陶片交给工作人员”这一情节正有利于突出重点“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让学生在思考之余会发现,我们今天的民主不正是与伯利克里时代的相同,学生从而会进一步理解“古代世界的高峰”。

其三、有效情境要内含问题、融入情感引发学生历史思维与情感体验。

比如针对情节一二设计问题。

問题一:这种方法能炼出钢来吗?大炼钢铁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问题二:在食堂吃饭不花钱就是“共产主义”了吗?“干多干少吃的都一样”公平吗?这样做会有什么危害?

还比如我教“火烧圆明园”时,先播放了的一个豪华气派的商场失火的视频,大火烧毁商场的无声录像虚拟镜头,全体静默,烈火熊熊,浓烟滚滚的一分钟。多少华丽的丝绸和衣服,多少家用电器,多少金银首饰在烈火中焚毁。这浓烟滚滚静默的一分钟让人感觉是如此之长。我让学生想象圆明园被烧了三天三夜,是多少个一分钟?被烧掉的是先秦至清朝历代的奇珍异宝,书法绘画珍品,精美的建筑物就这样消失掉了。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整节课事半功倍,既完成教学任务,也使学生回味无穷。

“良药未必苦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使学生在“盐”这一知识的理解与建构、能力的培养等上不苦涩,好下咽,真需要创设“汤”这一情境,裹一层“糖衣”。endprint

猜你喜欢
建构创设历史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建构游戏玩不够
新历史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