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性Ⅱ类错合不同颌位下颌运动轨迹差异的研究

2017-10-27 03:56民航总医院100123何玮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7年20期
关键词:矢状倾斜度附图

民航总医院(100123)何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100050)车晓霞

正中合位(CO,centirc occlusion),又称为牙尖交错位,是指上下颌牙齿达到其最广泛、最紧密接触时下颌骨的位置。正中关系位(CR,centric relation),定义为髁突位于关节窝最前、最上的位置时下颌骨的位置。在正常人群中,大约有10%的人下颌CO和CR为同一个位置,这种现象称为一位;约90%的人具有CO和CR两个明显的位置,称为二位[1][2][3]。

目前对于各类型错合畸形的下颌运动轨迹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报道,证明不同的错合畸形其下颌运动形态不尽相同[4],但尚未见到不同错合畸形患者CO与CR位下颌运动轨迹差异的研究。本研究对骨性Ⅱ类错合患者CO与CR位下颌运动轨迹差异进行探讨,以期为此类错耠畸形的临床诊断和功能评价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正畸科门诊患者中,选择骨性Ⅱ类错合患者15例(男7女8),年龄12 ~22 岁,平均年龄14.5 岁,病例选择标准:79°<SNA <87°,76°<SNB<84°,ANB>5°,下颌平面角(MP.FH)25.5°~36.5°,排除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

1.2 实验方法 应用髁突运动轨迹描记仪(CADIAX compact 2)嘱患者分别从CO和CR位依次做均为自由运动的前伸/后退、左右侧方运动,每一次运动记录时间为4.5秒,每组运动做三次,测量值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无显著性差异后取均值。

附图1 前伸后退运动

附图2 右侧方运动

附图3 左侧方运动

1.3 测量项目 应用CADlAX Compact 2 Recorder分析软件对所测试项目进行分析,测量双侧髁突在矢状向最大位移X、水平向最大位移Y、垂直向最大位移Z、矢状面空间总值移S,以及髁突运动5mm时的矢状髁道倾斜度SCI、水平髁道倾斜度TCI。

1.4 统计分析 应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配对t 检验,若方差不齐则应用t 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前伸后退运动髁突运动轨迹特征 髁突运动轨迹在矢状面呈向下前方弯曲的光滑弧形曲线,形成矢状前伸髁道,在水平面内双侧髁突运动基本对称,沿X轴方向近似平行运动,没有明显侧向移位(见附图1)。

从附表1中可以看出,从CO位起始的双侧髁突在矢状向的位移及矢状面空间总位移大于从CR位起始,并且有统计学意义(P <0.05),水平向位移无统计学意义。右侧髁突在垂直方向的位移从CO位起始与从CR位起始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从CO位起始的数据偏大,左侧髁突在垂直方向的位移从CO位起始大于从CR位起始,有统计学意义。

髁突位移5mm时双侧髁突从CO位起始的矢状髁道倾斜度大于从CR位起始,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

髁突位移5mm时水平髁道倾斜度较小,从CO位起始与从CR位起始无显著性差异。

附表1 骨性Ⅱ类组分别从CO与CR位起始的前伸后退运动时双侧髁突位移(mm)及倾斜度(°)

附表2 骨性Ⅱ类组分别从CO与CR位起始的左右侧方运动时双侧髁突位移(mm)及倾斜度(°)

2.2 左右侧方运动髁突运动轨迹特征 受试者非工作侧髁突在矢状面上的运动轨迹曲线与前伸时运动轨迹相似,均向前下方倾斜,在水平面内表现为侧向移位。工作侧髁突运动轨迹变异均很大,轨迹方向常常是向后、下、外(见附图2,附图3)。

骨性Ⅱ类组分别从CO位起始、从CR位起始时下颌运动过程中双侧髁突在三维方向的位移测量结果见附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从CO位起始的左侧髁突在垂直、矢状、水平方向的位移和矢状面空间总位移明显大于从CR位起始,从CO位起始的右侧髁突在垂直、水平方向的位移和矢状面空间总位移也明显大于从CR位起始,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髁突位移5mm时非工作侧髁突从CO位起始的矢状髁道倾斜度和水平髁道倾斜度明显大于从CR位起始,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工作侧髁突运动轨迹极不规则,无法准确测量。

3 讨论

本实验结果显示,受试者从CO位起始的各方向位移普遍大于从CR位起始,髁突位移5mm时从CO位起始的矢状髁道倾斜度亦普遍大于从CR位起始,两组数据有显著差异。Thomas等利用MPI对CR与CO位时髁突的位置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他选择了109名未经正畸治疗的病人进行研究发现,将近19%的病人CR与CO的矢状不调大于2mm。几乎21%的Ⅱ类错合病人CR与CO位的差异显著;15.9%的病人显示CR与CO位在横断面的差异有0.5mm或更多[5]。邓潇等[6]通过对80例成年安氏Ⅱ类错合患者进行CO-CR不调的研究,发现92.5%的安氏Ⅱ类错合患者出现CO-CR不调。对照组个别正常合人群中,只有10%出现CO-CR不调。两组人群中的CO-CR不调比例差异明显(P<0.001)。

由此推测,受试者从CO位起始与从CR位起始的位移不同,是源于CO-CR位的差异。从CO位起始与从CR位起始运动的铰链轴中心不同,所形成轨迹的弧线范围也就不同。

那么CO-CR 差异具体会产生哪些影响?近来发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TMD)与CO-CR差异有高度的相关性。有研究[7]显示,存在TMJ症状的患者CO-CR的偏移远远大于无症状者;大多数TMJ患者髁突位于后下位,当引导髁突达到CR位患者的症状均得到缓解。因此,当正畸医生要改变病人某一牙齿或整个牙弓的咬合状态时,应首先建立稳定的髁突位置,减小CO-CR差异,并了解下颌运动特点,正畸治疗引起的咬合状态改变必须与之相协调,以利于口颌系统健康的维护。

本研究表明,骨性Ⅱ类错合患者CO与CR位下颌运动轨迹有显著差异。因此,正畸治疗前有必要正确分析CO-CR差异,以制定合理的矫治计划,从而有助于治疗的稳定性,也更有利于TMJ的健康。

猜你喜欢
矢状倾斜度附图
附图
胫骨内侧开放楔形高位截骨术中矢状位截骨倾斜角度对胫骨平台后倾角的影响
头顶中间有道棱
——该叫矢状脊还是矢状隆起?
附图
超声测量最小矢状肌厚度在诊治剖宫产瘢痕妊娠中的应用价值
附图
附图
上颌不同区域牙槽骨颊舌向倾斜度的CBCT测量分析*
运用模型外科治疗上颌骨矢状骨折1例并文献回顾
全站仪+反射片在高架桥墩柱变形监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