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招生就业新供给思路的应对方式

2017-10-27 01:25龙俊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高校

龙俊

[摘 要] 人才是企业乃至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人才的培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新供给思路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思路,在高等教育领域,则是指通过高等教育,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高能力,能为社会所需求的人才,新供给思路的贯彻对我国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对我国高校贯彻和落实新供给思路,从而促进我国高校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 高校;招生就业;新供给

一、传统高校招生就业的现状

1.普教化现象严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绝大多数高中毕业生都能够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虽然高校扩招能够提升新一代整体的受教育水平,但却导致了普教化现象严重,高考失去了用来筛选人才的重要作用。高等院校数量不断增加,开设的专业数也在不断增加,许多高校在课程的教学方式设置上,缺乏对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相关经验,许多本该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成了理论性的课程。高校在师资队伍薄弱、教学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肆意开设专业,导致学生在毕业后缺乏必备的专业技能。在课程方面,我国高等院校大多都是以理论知识传授为基础,轻视实际操作能力,导致课程的设计方面很少有涉及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课程,学生很难掌握与本专业相匹配的实践能力。

2.毕业生就业能力欠缺

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理论知识有余,而工作能力不足。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的实践工作能力,动手能力难以令用人单位满意,短期内也很难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导致用人单位对学生缺乏认同感,学生离职现象严重,降低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稳定性。

高校在教学课程内容设计上,很少将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穿插到各类课程中去,大多数就业指导课程流于表面,教师也往往是从大学毕业就来到另一所大学工作,缺乏对行业的了解和求职的经历,无法在实际意义上对学生的求职和就业做出指导,学生对于就业前景、目标一片空白,导致学生的工作意愿下降,甚至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3.缺乏创新创业人才

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方面的教育培训课程,支持大学生在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仍然以单方面的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部分开设的创新创业指导课程,大多流于形式,教师往往没有创新创业经验,只是“照本宣科”。偶尔有一些创业成功者举办创业指导讲座,由于个体化的差异,缺乏实际作用,无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生往往停留在毕业后找工作的单方面路径上,就算有学生有创业的想法,却往往因为经验不足、实际操作能力差而放弃。

二、新供给思路下高校招生就业改革的必要性

西方国家早已开始重视学校供给侧的重要意义,从西方国家的发展状况中可以看出,这些国家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发展战略资源,也是整个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最重要部分。而我国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偏低,大多数将资产、设备等方面放在首要地位,缺乏对人才的重视,也没有将人才的作用发挥到较高的水平。因此,这对于高校新供给思路的发展也起到了相应的阻碍作用。

以新供给思路为出发点,推进招生就业改革,是要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突破传统教育的常规,通过社会实践,在实际项目学习中为学生带来知识,也让学生体会到创造的乐趣。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想法成为现实,既是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锻炼,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兴趣的过程。与此同时,提升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让大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创新与创业工作,同步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减少待业、失业现象的产生。

三、新供给思路在高校招生就业中的具体应用

1.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形式过于老套,没有脱离传统教育思想的制约,也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进行系统化的规划,没有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科学系统的工作和教育机制。大多数课程本质上还是一种老套的教育进程,仅仅包含了部分创新创业教育元素,流于表面,没有切实的课程规划和实际操作,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来说显得过于传统和不完善。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该遵循趣味化、多元化、项目化的设计准则,在课程上融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方面,注重人与社会的有机结合,在课程评价上注重结果和成果导向。根据创业者创新程度从低到高,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分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创新课程三类。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创业者的创新创造能力,以趣味化的方式提升创业者学习者的兴趣和逻辑思维能、自主创新能力。拓展课程是让学生熟悉与“互联网+”相关的信息通信技术,并尝试用新型技术来为自己创新学习进行服务。创新课程是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有意向、有能力、有自主创新意愿和愿望的创业者,让其所学真正为自己服务。

2.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互联网平台

互联网由于具有海量的信息内容,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在影响最为广泛和深刻的网络上,应有独立的网络空间,提供给创业者们进行资源共享,创造出别出心裁的案例。在互联网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共同协作下,既可以有个体的创业者空间,又可以有小队或团队的集体创业者空间。既有私人创业者空间,又有公益性的创新创业教育空间。共享和分享各种各样的想法、社会资源、学习资源。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构筑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创业者空间。培育有共同爱好的学生社群,吸收具有专业实力和背景的导师教学,组织具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创业者进行实地操作,为创业者设立其所需的各种资源整合空间。线下提供创业者们与导师、专家等面对面见面、指导,通过作品展示和相互交流学习等形式,以发布课题、任务等方法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研讨。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创业者合作协作,完成自己预想中的创造。建设以工坊等形式为中心的技术空间,为创业者提供日常学习和创造等所需的必要工具和辅助材料。与学校、政府、校外企业、协会、公益组织等进行对接和交流,全面分享各自的见解和创意。大力扶持创业者与企业等进行对接,提升创业者的操作空间。

3.构建专业的师资队伍

教师对大学生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拥有良好的师资力量才能促进大学生的教学和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高校缺乏科学化、专业化的师资力量,虽然教师有着充足的知识含量,但没有经过实践检验,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师在教育理念、学生定位、教学方式等方面没有经过培训,教师能力也没经过实际验证,跟不上创新创业教育的高速发展。通过对师资队伍进行革新,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重要的推动作用。无论是传统教育还是基于互联网所诞生的新型教育模式,教师的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为了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一大批拥有自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合格的实践操作能力,熟悉互联网,能够根据互联网开展线上线下的创业教师。针对如今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依托社会资源组建一支实力与资格过硬的教师团队,吸纳学科领域专家,邀请行业创业成功人士开展讲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在创新创业教育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从而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提供重要的推动力,实现高校的新供给思路不断深化和贯彻。

责任编辑 吴晶晶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