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作者、出版者与读者的交互平台初探

2017-10-27 08:10陈慧
出版广角 2017年19期
关键词:提问者出版者读书会

【摘 要】 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变化,人们的交流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作者、出版者和读者最初在论坛、博客、QQ群等交互平台上互动,逐渐演变出越来越多的基于新媒体技术的交互模式。文章探讨了当下作者、出版者和读者互动的几种模式,提出了新媒体时代交互平台研究的有关建议。

【关 键 词】作者;出版者;读者;新媒体;交互平台

【作者单位】陈慧,法律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0.7 【文献标识码】A

一、作者、出版者和读者的角色定位

在图书市场中,作者、出版者与读者缺一不可,构成完整的写作、出版、阅读链条,他们既是信息传播交互方,也是利益共生的群体。其中,作者与出版者是传播者,读者是目标受众,前两者是交互的主动研究对象,后者是交互的被动研究对象,三者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基于“社区”形成归属感,而出版者与读者在交互过程中产生的交流与互动更为直接和具体。

二、新媒体时代的交互方式

1.交互方式

出版者与读者之间传统的交流互动方式包括书信交流、面对面交流讨论、举行发布会和签售等线下形式。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逐渐发展出论坛、博客、QQ群、微博等线上交流平台。这些传统的线下和初期的线上交互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拉近读者、作者与出版者的距离,使读者能够直接与作者、出版者交流联系,但交互的信息是分散的。

2.O2O网站交互方式

近年来,一些出版社建立了专门的交互网站,通过网站操作实现O2O模式的交流。交互网站以作品内容和作者为核心,将读者聚集成社群进行互动。互动的形式不仅有文字、音频和视频,还有相关的应用。O2O网站作为交互平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读者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利用交互网站随时随地进行沟通,保持良好的关系与长久的互动,从而有效解决交互信息分散和存储问题。

在此以人民出版社社交平台“读书会”为例。人民出版社社交平台“读书会”是基于出版社与读者建立联系的初衷而建立的O2O交互平台,目的是实现线上阅读和线下交流的有机联动。平台上线已逾两年,设置了“读书会、限时参与、名家思想、发现阅读、社交圈、直播间”6个板块。在“读书会”板块中设置“名家、团体、出版社、兴趣”4个栏目供读者选择。读者点击进入后,可以通过筛选条目选择自己所期望的交流对象,并加入相关群组进行交流联系。在“限时参与”板块中设置“话题活动、限时阅读、公开课、专题”4个栏目,每个栏目分别代表一种交互形式,为读者提供多方面的互动福利,通过公开课、活动参与、话题讨论等形式吸引用户参与,增强读者群体的黏性。在“发现阅读”板块设置的各级菜单中,人民出版社除推送文章外,还为读者围绕着共同的爱好提供了思想交流的平台。在“读书会”中,读者不再是单纯的读者,而是作为参与者、交流者、观点发表者等角色融入书的群體世界。同时,平台上不断更新的活动和主题,依托“社交圈”板块的设置,不仅增加了销售数量,还增加了读者对人民出版社及其品牌的黏性,给其带来长远的利益。另外,该平台设置的“直播间”板块,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基础上,实现图文直播与专题策划有效结合。基于该平台的“直播间”板块,利用时下流行的直播交互方式,“读书会”不定期举办线上直播,体现了平台的创新性与多元性。网上直播结合线下的系列活动,将出版社的活动广泛地传播出去,提高了线上平台的影响力和品牌形象力,加强了出版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

笔者从创意并制作人民出版社“读书会”社交平台的同行处了解到,人民出版社为打造“读书会”社交平台投入了很大精力,尤其是在读者定位、如何更好地参与“读书会”、如何吸引更多的机构参与、如何增强读者的参与感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读书会”社交平台所有的内容与运营手段都是围绕读者互动而展开。“读书会”经常与其他平台合作开展线下活动,这些活动与线上网站一起形成良好的互动,使读者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效果,同时通过活动产生的相关效应促使活跃的读者中产生一部分引领者,有效地增强了读者、作者与出版者之间的黏性。

但O2O网站交互的方式也存在缺陷,如出版社投入过高、单位用户成本远远高于普通互联网用户成本、读者互动有注册门槛、无法导入微信和微博等社交平台流量、交互读者的数量较低等,这些都是网站日常运营中遇到的困难。

3.基于两微一端平台的互动体验

在如今两微一端占领信息传播平台高地的形势下,第三方平台成为读者获取作者和出版者第一手信息的重要渠道,而且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中,这些交互平台的用户数量庞大,非常活跃,有利于出版者运营流量导入。据微信团队对外公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9月,微信平台平均日登录用户7.68亿,其中,50%用户使用微信的时长达到90分钟。Quest Mobile发布的微博日活跃用户数为6.3亿,人均月使用次数569.5次。这些数据是传统媒体无法逾越的,因此很多出版者抓住两微一端的发展趋势,积极创建微博官方账号和微信公众号,尝试新的交互形式。

《人民日报》在这方面的尝试较为成功,具有参考价值。截至2017年5月,《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已拥有粉丝超过5222万,《人民日报》通过微博平台发布文字+图片或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新闻。此外,微博还设置了“微议录”“人民微评”“夜读”等有利于加强用户互动的模块,以点赞、评论、转发功能激发读者的参与热情,对增强用户黏性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截至2015年12月,国内微信公众号数量已经突破1000万个,每天还在以1.5万个的速度增加,微信公众号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前瞻数据库2016年10月全国微信公众号十强名单显示,《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居于时政类公众号的榜首。在《人民日报》公众号中随手点开一篇文章划至文末会发现,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显示为10万+的阅读量。《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内容主要集中于政策解读、国家时事、领导、教育等相关领域,其常用的关键词和标签也相对固定。endprint

APP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传播、营销和品牌维护的重要阵地,也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之外一个重要的交互平台。在这一平台上,新老媒体几乎同时起步,纷纷在APP投入大量的预算。可以说,APP的数字化建设已远远超出了传统出版的范畴,这也正是出版者再获关注的重要契机。

“今日头条”可以说是读者交互APP中比较成功的案例。近年来,“今日头条”APP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在其他APP总体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今日头条”仍然保持迅猛的上升势头。从内容上看,“今日头条”版面分为“推荐、视频、热点、本地、社会、头条号、问答、娱乐、图片、科技、体育、汽车、财经、军事、健康、特卖、房产”等22个板块。从交互对象来看,“今日头条”的内容涉及范围很广,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以及各个年龄段的目标用户。从形式上看,“今日头条”APP的文字、视频、图片形式丰富多样,用户体验良好。其中,APP上首页的“ 视频”栏目中包含了音乐、社会、生活、影视等紧跟生活娱乐热点的板块。在提高用户参与度和增强用户黏性方面,“问答”“头条号”两个板块的设置既可以使用户成为内容生产者,也可以为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流提供服务。搜索功能为用户提供快捷寻找需求内容的方法,尤其是“今日头条”根据后台数据分析产生的个性化推荐阅读标签,得到了用户的广泛认可,这也是未来用户交互产品的重要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两微一端的互动模式充分利用第三方平台,降低了用户信息获取成本,有利于形成粉丝经济效益,传播效应比O2O网站模式更好,在提高出版者的品牌知名度、增强作者的参与意愿等方面效果更明显。但两微一端模式的运营要求较高,用户黏性和活跃度需要高质量、高频率的内容维系。

4.问答平台模式

在线问答,是指提问者在线上提问并付费,从而获得问题答案的机制。随着知识互联网化,在线问答迅速发展成为知识付费产业下的一个子产业。这种问答机制不能仅看作提问者与答题者之间的费用流动,其实质是由作者或出版者与读者共同建立的一个知识问答平台。提问者付费给答题者,提问者的问题被其他读者点击阅读后也会产生相应收益。编辑或作者与读者的收益模式经过事先设定,可以进行清晰、良好的互动。知识付费经济是互联网知识分享和互动发展的新阶段,问答的形式包括文字、音频和视频。近年来,随着网络直播、APP和Web站点的发展,问答平台模式逐渐受到用户关注。

以“分答”APP为例。2016年5月,基于知识付费模式的“分答”APP上线,它是一款典型的在线问答产品,其主要目的是解决用户提出的问题,并让其收获满意的答案。在“分答”APP中,提问者提出问题后,答主会选择其中一些问题,以60秒短音频的方式有偿回答。这种新型的问答模式在短时间内引起了很多用户关注,但在这个模式中,信息是单向音频传播,没有反馈,答题者对听众是否理解或接受这条音频回答无从知晓。例如,有些专家解答问题太抽象,听众不能准确理解其意义,造成许多听众虽然在“分答”上购买了内容付费的产品,但获得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导致他们对APP的信任度降低。另外,如果问题的解读仅停留在单向传播,没有获得及时有效的反馈,该条回答的效果就将滞后于该条音频的传播。人们在阅读传统书籍时,信息是单向流动的,这使作者和读者之间存在距离。新媒体时代,在交互技术引导下,作者与读者的互动成为可能。而“分答”APP模式中,邮件式的单向传播并不能确认文本传播的有效性,也不能形成對知识的立体认识,还可能把信息解读出千人千面的效果。如果答主接受提问者的追问,再一次回答提问者的问题,那么提问者可以在24小时内免费追问一次。但答主回答后续问题后,对问题的追加评论体系尚未形成,听众收听答案后只能点赞或不点赞,而不能进行追加评论。反馈信息的极度缺乏,导致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听众曲解信息的可能性也增大。在某种程度上,这种传递“一家之言”的问答方式的可信度亦被质疑。

因此,建立出版者、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问答平台,应先充分考虑问答模式的弊端,以避免信息互动不及时的情况。笔者建议,由出版者或作者定期在平台上解答或追加回答,构成固定的互动板块。这样既可以保证资金的双向流动,又可以解决读者与作者、出版者之间提问与解答信息不及时的弊端。

三、新媒体时代交互平台研究的建议

1.参与者明确

新媒体时代,探索构建适用于出版者的交互平台应首先明确在平台上进行交互行为的参与方,即出版者、作者与读者,彼此协调一致。

出版者作为主导方,应积极搭建平台,设置板块,并对作者与读者进行必要的宣讲与指导,策划线上与线下主题活动,使用户获得优良的使用体验。

作者作为纸质出版物的著作权权利人,应积极参与跟出版物相关的各种网络交互活动,如回答读者提问、以音频或视频的方式跟读者在线互动等。

读者作为产品与知识的接收方,人数相较于出版者与作者而言较多,出版者在纸质图书与新媒体交互平台的宣传与投放阶段应注意细分市场,明确读者定位,了解目标受众的年龄、需求、喜好、阅读与新媒体使用习惯等,从而更有效地增强平台互动效果。

2.行为有效

在三方参与者即出版者、作者与读者互动之处,应采纳投入产出比最佳、效果最好的板块与活动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出版者定位、经济效益、纸质出版物的题材与特点、作者个人特质、目标读者群体喜好等多种因素,不能用一个模块应对所有交互形式。

在交互过程中,出版者与作者的沟通主要发生在前期设计阶段,双方要充分探讨纸质出版物可能衍生的新媒体交互形式,搭建好平台;而读者与作者、读者与出版者的交流主要发生在后期使用阶段,出版者要从中发现问题、反馈问题、解决问题,并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做好积累。

如一本讲述法庭辩论技巧的实务类图书,其阅读者应定位为已经掌握法学基础知识并开始实践工作的法律工作者,或需要特别学习法庭辩论技巧的社会人员。因此,在前期平台板块的设计上,应更多地搭载指导案例、疑难解析、司法实务问答、在线咨询等板块,使法律工作者等读者群体能够直接获取相关知识。

从目前网络交互平台的开拓、使用和对未来的展望来看,在新媒体时代,只有准确把握作者与读者的需求,立足于出版者自身条件与使命方能适应市场,全方位地设计并使用新媒体时代交互平台,在创造经济利益的同时兼顾社会利益,实现出版者、作者与读者的三方共赢,从而推动出版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齐思慧,胡洪江.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如何做到国内报纸排名第一?[J]. 中国记者,2015(7):60-61.

[2] 铁铮. 新媒体时代编辑与读者的互动分析[J]. 科技与出版,2014(7):61-62.

[3] 田怡. 新媒体时代编辑与读者的互动研究[J]. 新媒体研究,2016(12):168-169.

[4]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提问者出版者读书会
战火纷飞中的读书会
新书架
昆虫读书会
新书架NEW BOOK
神奇的统计表
新书架■NEW BOOK
创新者:“孤独的”提问者
天才与锻炼(节选)
新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