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关税壁垒与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

2017-10-27 22:07吴磊
江苏农业科学 2017年16期
关键词:贸易出口农产品

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近年来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为了有效保护国内产业、避免过度竞争,频繁使用贸易保护措施对产品输入予以严格限制。非关税壁垒由于具有隐蔽性、能够减少贸易摩擦,因此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我国作为农产品贸易大国,对贸易保护比较敏感,同时由于农业自身建设中存在诸多“短板”,我国已经成为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反倾销、反补贴等非关税壁垒措施的主要受害国之一。当前,我国正在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不仅可以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而且能够提升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树立农产品国际市场地位。所以,为降低非关税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必须将发展绿色农业,改善要素、产品结构,健全农业生产组织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互联网战略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点任务。

关键词:非关税壁垒;技术性壁垒;绿色壁垒;反倾销调查;供给侧;农产品补贴;农业结构;农产品竞争优势;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产品贸易方式

中图分类号: F321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1002-1302(2017)16-0340-05

收稿日期:2016-07-26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7-ZZJH-459);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2015JC08)。

作者简介:吴磊(1977—),男,河南上蔡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E-mail:312539376@qqcom。

农产品出口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内容,不仅能够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带来大量外汇,而且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科技体制创新、解决农业富余劳动力问题具有推动作用。但是,因为农产品所具有的特殊性,各国对待农产品进口十分谨慎,所以,面对加入世贸组织后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我国农产品同时遭遇到更为复杂化、多样化的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形成巨大威胁。由于贸易自由化下关税壁垒备受各国诟病,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国为更加有效保护本国产业,阻挡外部竞争,贸易保护逐渐转向更为隐蔽的非关税壁垒。在非关税壁垒面前,我国农产品贸易经常遭受出口限制,根据全球贸易预警组织的数据,我国是全球受贸易保护措施伤害最严重的国家。非关税壁垒之所以能够对我国农产品贸易成功制造障碍,与我国农业自身存在的生产方式落后、科技创新不足、标准化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密切相关。我国农业发展阶段已從短缺时代走向结构调整时期,农业经济的抓手由需求端管理向供给侧改革转移。因此,从供给侧发力,合理调整农业投入、生产、供给结构,是解决农业发展问题的重要举措。而实施农业供给侧改革,同时也能够助力提升我国农产品竞争优势,有效应对非关税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进而在国际市场中掌握更多的话语权。

1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现状

11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结构

以2006—2015年数据分析(图1)可知,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额从2006年的3103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7018亿美元,增幅为1262%,而进口额从3199亿美元增长到 1 1592 亿美元,增幅为2624%,此期间出口增长幅度小于进口增长幅度。并且我国农产品贸易最近10年均呈逆差状态,逆差额从2006年的96亿美元扩大到2015年的4574亿美元,增长高达466倍。农产品贸易逆差持续和过快增长,不利于我国利用国际国内2个市场、2种资源,并产生对国外农产品的过度依赖,长期下去会阻碍我国农业的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威胁到我国农业生产安全。

12出口农产品类别结构

从2015年出口农产品结构(表1)看,我国出口农产品种类丰富,涉及种植、养殖类产品以及饮料、油料、禽肉等加工制品。其中,水产品、蔬菜、水果及其制品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力,以出口额计,水产品,食用蔬菜,蔬菜、水果、坚果等制品,水产品制品,食用水果及坚果分别为1332亿、902亿、739亿、627亿、516亿美元,合计占2015年出口总额的587%,相比之下,谷物类等基本粮食作物出口比重较小。从出口产品的形式看,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产品比重较大,而各类制品比重较小。这种出口产品结构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农产品产业链较短,开发深度不够,导致产品附加值低,削弱了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而且因为欧美等主要农产品贸易国农业科技创新领先,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程度高,农业经营成本低,我国初级农产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中并不具有优势。为争夺市场份额,我国农产品往往以低价销售,极易遭致进口国的反倾销调查,并被课以高额的反倾销税。同时,我国农业初级产品技术标准体系不完善,也更容易遭受技术壁垒的影响,近几年涉及我国农产品的贸易保护案中,主要是针对大宗低值类产品。所以,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难以提升我国农产品竞争力,不利于树立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地位。

13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

我国农产品出口流向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出口市场分布不平衡。以2015年出口份额(图2)计,亚洲市场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量的646%,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地区;其次是欧洲和北美地区,分别占146%、119%,三者合计占总出口量的9成以上。而非洲、南美洲、大洋洲在我国农

注:资料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数据。

产品出口份额中所占比重较小,合计仅为89%。进一步分析可知,亚洲又以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台湾)、越南、泰国、马来西亚为主要目的地,欧洲以英国、德国、荷兰、俄罗斯为主,北美洲则以美国为主。从上述分布结构看,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呈现高度集中化特征,并形成对部分国家、地区的高度依赖。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我国对传统市场如美国、欧盟、日韩的出口增长乏力,以2015、2014年数据对比,2015年我国对日、韩、美、欧盟的出口额分别为1020亿、434亿、735亿、815亿美元,相比2014年时的1115亿、486亿、742亿、846亿美元均产生不同幅度的下滑。过度集中的出口结构往往会受制于人,不利于规避贸易壁垒,进而增大出口风险。所以,减少对传统市场的依赖,扩大对拉美、东盟、中东欧、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市场开发力度,不断拓展出口范围是我国农产品贸易的重要方向。

2非关税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伴随着贸易自由化,各国为维护本国产业利益,贸易壁垒的使用更趋隐蔽化,其中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反倾销、反補贴等非关税壁垒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日益活跃。由于我国出口农产品以劳动密集型、土地密集型为主,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不高,因此,更容易受到非关税壁垒措施的攻击。未来我国农产[CM(25]品遭遇贸易保护壁垒将成为常态化现象,并不断呈现新的[CM)]

发展趋势,由此引发对我国农业体制改革、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出口的重大影响。

21技术性壁垒的影响

目前,技术性壁垒是我国农产品遭遇到的最常见的贸易保护形式,已经成为农产品出口的最主要障碍。其主要通过提高进口产品的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保障国内产业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目的。作为我国农产品主要出口市场,日韩、欧美等发达国家是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的积极推动者和实践者,其依靠科技领先优势,频繁出台各类法律法规、公约条款,为本国市场构筑起巨大的保护网,从而对国际农产品贸易施加影响。在技术壁垒面前,我国水产品、蔬菜、水果、禽肉制品、乳制品等主要农产品出口频繁遭受干扰。以我国山东优质苹果为例,绝大部分销往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低端市场,而对美国等全球重要的水果消费市场占有率很低。从1998年开始,我国政府多次向美提出苹果输出意向,但美国始终以质量安全难以保证、病虫害防疫体系不健全、农兽药残留污染等苛刻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为由予以拒绝。此后的十几年间,山东水果企业代表我国整个行业不断地接受美国对水果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加工卫生防疫体系等方面的综合考察。直到2015年,中美终于达成协议,美方同意放开苹果市场,但其前提条件是,输美企业必须美国农业部审核通过才能获得出口资格,从而继续制造障碍[3]。

之所以发达国家技术性壁垒能够频频“得逞”,究其原因,与我国农业生产存在“短板”有密切联系。我国农业长期实施粗放式发展,科技创新不足,农技推广滞后,导致农产品质量体系不规范、不完整,没有形成覆盖整个农业产业链条的技术标准,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标准不完善,连续性不强,农业生产缺乏技术依据和指导。因此,我国农产品无论是生产环节的食品安全检测,还是流通环节的包装、标签处理均不符合相关贸易国家产品规范,难以形成有效对接。

22绿色壁垒的影响

绿色壁垒是指一国或地区凭借其科技优势,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和措施,以限制国外产品的进入。由于贸易自由化不可逆转,关税等传统壁垒逐渐退居幕后,非关税壁垒被推向前台,其中技术性标准掩盖下的绿色壁垒成为各国限制进口,保护国内产业的“利器”。通过实施绿色壁垒,不仅可以有效实施贸易保护,而且可以避免激发大规模的贸易矛盾。

贸易保护中绿色理念的兴起,使得世界各国对进口农产品的技术要求更为苛刻,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环境标准、检疫标准、包装标准、标签标准,扩大产品中农药、兽药、激素、重金属残留等检测项目。2006年日本施行的《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最终草案》,设定了关于进口食品和农产品中可能出现的734种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近5万个暂定标准,大幅抬高了进口农产品、食品的准入门槛[4]。所以,受近些年主要出口国家涉农产品标准提高的影响,我国对外农产品出口特别是对发达国家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而且我国农产品贸易经常遭受双重绿色标准的歧视性对待,以输韩农产品为例,韩国对美国、巴西、泰国等主要进口来源地产品一般仅实施感官检验,而对来自中国的农产品一律实施全检,检测项目多达100多项,并片面提高检验标准,对未达标产品征收附加关税[5]。

在国际社会关税壁垒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具有广泛性、复杂性、隐蔽性的绿色壁垒“大行其道”,其通过看似“合情合理”的技术门槛对农产品贸易设置障碍,使我国农产品在各类标准面前“无话可说”。而且采用绿色壁垒限制农产品进口的国家已从欧盟、美日等发达国家向拉美、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蔓延,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农产品的受限范围和出口难度。

23反倾销调查的影响

反倾销作为一种重要的贸易救济措施,简便易行,能够有效阻滞其他国家进口又避免遭致直接报复性措施。所以,对于世界各国来讲,出于保护本国农业的需要,反倾销在贸易保护领域经常采用。而针对我国农产品的反倾销案件与日俱增,特别是我国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初级农产品,经常会被冠以倾销的帽子。由于欧美、日韩是我国主要农产品贸易国,因此来自上述地区的对我国的反倾销调查最为集中。以我国出口美国大蒜为例,1994年,我国出口美国的大蒜类产品被征收高达37667%的反倾销税率。2011年9月1日,美国对该案进行复查,2012年4月作出复审裁定,继续对我国大蒜征收反倾销税。在高额税率的影响下,我国大蒜成本大幅度增加,失去了出口美国市场的优势,严重影响了我国大蒜的出口贸易发展。除发达国家和地区外,近些年东盟、中东欧、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地区针对我国的反倾销案呈上升趋势,我国相关企业对此应给予关注并保持警惕。

我国的反倾销调查增多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大幅调整,资源配置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发达国家内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但是出于战略安全考虑,发达国家农业转移并不彻底,必然要保留部分基础性产业,并与我国同类农业产业形成严重的竞争关系。当遇到来自我国的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冲击时,必然会使用反倾销策略予以应对。二是我国出口农产品中初级产品占较大比重,与国际市场上其他国家初级农产品差异不大,所以更多的是以低价竞争方式来占领进口国市场。这不仅降低了我国农产品出口利润,还容易遭到进口国的反倾销指控,并因此被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三是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尚未得到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的认可,因此向这些国家出口农产品时,这些国家在计算我国农产品市场价格时常常使用第三国的市场价格作为参考,并以此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

24农产品补贴的影响

农产品补贴是指一国或地区为保护国内农业发展,对本国农产品生产商或经营者提供一定的支持,其形式多样,可以在生产、出口多个环節通过给予现金、实物、税收等多种方式对农业生产者给予补贴,以提高其国际竞争优势。出口补贴是一种非直接的贸易保护方式,政府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农产品补贴政策的主导者。如美国政府长期以来通过向出口农产品的农户进行补贴,以期达到扩大市场规模的目的,其曾打着开发生物能源的旗号,名正言顺补贴玉米种植,从1998年到现在对于玉米的补贴金额已经高达290亿美元,导致美国玉米价格低廉,从而促进了玉米及其加工品、衍生品的出口[8]。日本曾于2005年制定了《食品、农业、农村基本计划》,其重点内容之一就是针对特定农产品品种实施直接补贴政策[9]。通过实施农产品补贴政策,能够变相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使农产品获得价格上的竞争优势,从而使补贴国家能够以较低农产品价格维护国内市场,排斥进口产品,或者以低于进口国的价格占领国外市场。

基于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发达国家普遍实施的补贴政策导致农产品国际市场出现了价格扭曲,严重阻碍贸易自由化。而以我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受国力所限,我国对农产品生产较少采取直接补贴措施,同时由于国内农业生产成本较高,高企的价格使得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当中并无太多优势可言。在这种环境下,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补贴政策对我国农业生产和产品出口无异于“雪上加霜”。

3推进供给侧改革,增强农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建议

目前,国家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扩展了农产品市场空间,为外向型农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面对不可逾越的贸易保护主义,我国必须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效益,不断增强农产品贸易的竞争力。然而,我国农业生产已从短缺时代走向相对过剩时期,以需求侧管理为核心的农业发展模式已不适应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10]。所以,针对农产品贸易壁垒新形势、新动向,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瞄准制约农业发展的长期性问题,通过优化生产结构,调整出口结构,提升产品质量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主动应对贸易壁垒,化解农产品出口障碍,增强农业出口竞争力。

31发展绿色农业,提高农产品技术标准

美、日等发达国家作为我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借势农业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大做“绿色壁垒”文章。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产品出口不断遭遇“绿色壁垒”的影响。近年来,世界各国对我国农畜类等重点产品实施“绿色贸易壁垒”呈现加重和蔓延的态势,已经开始从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向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蔓延,并且受限品种增多,几乎涉及所有的出口农产品。我国之所以遭受严重的绿色壁垒,除了进口国维护国家农业利益的战略性考虑之外,与我国农业生产全程缺乏完备的质量体系、质检标准和环保意识密切相关。

为提升我国应对技术性壁垒的能力,在实施农业供给侧改革过程中,首先应增强农业绿色发展意识。为适应全球绿色潮流发展趋势,政府应加大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推动农业从业人员正确认识绿色壁垒,增强绿色意识和质量意识,并从根本上提升农产品质量,使我国更好地应对进口国的绿色壁垒。其次应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通过加强国际标准的研究,建立系统化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对农产品生产中各环节的质量控制,不断更新农业标准并与安全、分级、包装、运输标准相匹配,实现覆盖农业生产全程的监管体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打造和培育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11]。只有国内农产品生产满足国际环境标准、检疫标准、包装标准、标签标准,才能够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2改善要素投入结构,合理配置农业资源

我国农业生产以传统农业为主,对土地、劳动力依赖性较强,而围绕土地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农业生产方式,已大大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以大宗基本农产品为例,其比较效益长期处于低值,2014年时我国蔬菜平均净利润是稻谷的101倍、小麦的236倍、玉米的253倍,而棉花、大豆、糖料等生产净利润是负值,这表明粮棉油等土地密集型产业与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之间的资源配置不合理。所以,农业的转型升级,必须从要素供给结构实施突破,发挥资源比较优势,解决农业内部产业资源配置扭曲问题[12]。因此,农业供给侧改革应逐步改变以传统要素为主的资源投入结构,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科技化、信息化水平,降低农业生产对水、土的依赖,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强化科技要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基础性作用,降低对物质要素的依赖,促使农业发展转向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只有通过不断优化要素结构,以科技创新挖掘初级要素潜力,才能提高农业全要素的生产率,逐步缩小与农业强国的要素投入差异。

33优化产品结构,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在各种支农惠农政策的引领下,粮食生产取得“十二连增”的辉煌成就,为国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农业供给侧改革转向稳增长、调结构提供了充足的回旋余地。目前,农业供给侧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生产与需求的严重错位,一方面同质化产品恶性竞争,库存增加,一方面国内国际市场紧俏的高端商品供应不足,“买难”与“卖难”并存。所以,要加快改善产品供给体系,解决农产品贸易中的无效供给。

应当看到,农产品的国际消费趋势已发生重大转变,对质量的要求逐渐取代对数量的要求,所以应以市场导向为引领,研究国际市场的农产品消费结构、消费习惯、消费能力、消费偏好,增强农产品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创新产品供给,转变生产的盲目性,重点在品质、品种上下功夫,以需求倒逼供给结构调整。农产品需求结构调整伴随着出口市场结构的调整,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盛行且隐蔽化,导致进口增长放缓,未来全球农产品贸易重点地区将出现新的特征,所以,我国除继续巩固和扩大日韩、欧美等传统市场外,应不断开拓农产品贸易的新兴市场,中东欧、非洲、大洋洲、东盟地区与我国有着相似的农业结构和特征,且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我国应将这些国家地区列为未来市场开发的重点区域,分析该地区的农产品结构,人口消费习惯、农产品标准,抢占有利时机,加大开发力度。以期通过调整农产品贸易方向,扩大出口市场范围,降低贸易保护带来的市场风险。

34建立健全农业组织体系,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我国农业生产仍然以小农生产模式为主,分散经营特征明显,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高,与欧美等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限制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并导致农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在国际市场中与发达国家农产品竞争处于劣势。所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进一步深化农业生产模式创新,紧紧围绕土地利用为核心,加快发展农业合作社等更为灵活有效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实施当中,一是应加快解决农村土地细碎化问题,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改革提供前置条件,因此可采取流转、入股、置换、托管等多样化形式,提高农业生产集中度,提升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率,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共享、要素共享、信息共享。二是应打破农业链条各环节相互孤立、脱节的生产架构,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纽带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引入企业+农户、基地+农户等多元化生产方式,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基地、合作社,壮大农业经营规模。三是建立大型生产、出口企业集团,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带动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管理,将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最终提升农业產业化水平。

35实施农业“互联网+”战略,优化农产品贸易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存在严重的物流、信息瓶颈,制约着我国优质农产品的销售,并间接导致农业“丰产不丰收”现象的发生,所以必须解决传统贸易方式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束缚。而以互联网为媒介,实施农产品电子商务贸易可以提高物流配送速度,降低物流成本,尤其对跨境农产品贸易来说,具有极大的竞争优势。为促进我国农产品对接国际市场,应当大力推进农业“互联网+”战略,积极发展以电子商务为新型平台的现代农业营销模式,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提高贸易信息传输效率。因此,我国农产品贸易应加快与互联网实施产业融合,开拓“互联网+农业”的新型农产品贸易方式,扩大农产品信息推广渠道和销售渠道,发挥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贸易优势,提升我国农产品影响力。鉴于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现状,为加快促进我国农产品电商贸易,必须重点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加快农产品电商贸易平台建设,支持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向农村地区渗透,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为改革创新农产品商业模式提供基础设施[14]。二是加强电商人才的培养,实施以农业经纪人、返乡农业劳动力、农村大学生等为培养主体,外部人才引进为辅的农村电商人才形成体系,着重培养电商全产业链人才,不断提高农产品电商贸易从业者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三是围绕互联网农业,开发适销产品,建立与农产品电子商务相互支撑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配送等各环节技术标准,以符合电商贸易的环境要求,更好地为电商贸易的开展提供支撑。

4结束语

由于农业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环境保护、政治稳定等诸多方面,所以各国都希望将农业发展的命脉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因此,在贸易自由化呼声日渐高涨的今天,农产品贸易的自由化进程却始终落后于工业、服务业贸易。由于我国是世界重要的农产品贸易国,主要出口产品尤其是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品、乳制品等在国际市场中具有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因此其他国家纷纷将我国作为主要竞争对手,通过更为隐蔽的各种非关税壁垒手段,对其国内农产品市场施加严苛的贸易保护,造成我国农产品贸易受到越来越多的不公平待遇。针对我国的贸易壁垒之所以能屡屡“奏效”,其原因表面看是国际社会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沉渣泛起”,但实质则是我国农业发展中自身所存在的“缺陷”,给了贸易保护“可乘之机”。为扫清我国农产品出口障碍,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经分析,应借势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通过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改善要素投入结构,优化产品供给,健全农业生产组织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互联网战略等具体措施,牢牢把持农产品出口主动权,巩固我国农产品贸易大国地位,继而向贸易强国迈进。

参考文献:

王小梅 金融危机以来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农业出口的影响[J] 经济问题探索,2016(1):140-148

卢忠于 我国农产品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策略研究[J] 农业经济,2008(3):77-79

[3]梁楠 技术性贸易壁垒打破 烟台苹果代表山东首发美国[EB/OL] [2016-05-15] http://newsiqilucom/shandong/yuanchuang/2015/1110/2598292shtml

[4]许雨虹 在绿色壁垒下我国农产品出口受阻问题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2015(21):30-31

[5]李妍 韩国农产品“特别紧急关税”何时休[N] 国际商报,2011-01-04(A1)

[6]王七苟 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的贸易壁垒及解决路径分析[J] 对外经贸实务,2015(3):40-42

[7]高扬 加入WTO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现状,问题及对策[J] 世界农业,2012(10):136-139

[8]王溶花,朱国平 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问题探讨[J] 农业经济,2011(5):27-29

[9]赵放,陈阵 日本农业贸易保护政策的问题及其改革思路分析[J] 日本学刊,2009(4):69-79

[10]许经勇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层思考[J] 学习论坛,2016(6):32-35

[11]李卫东 欧盟农业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J] 恩施州党校学报,2004(1):53-56

[12]吴海峰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J] 中州学刊,2016(5):38-42

[13]韩长赋 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 求是,2016(9):37-39

[14]李国英 产业互联网模式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路径[J] 现代经济探讨,2015(7):77-82

猜你喜欢
贸易出口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贸易统计
某官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