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年的导师与贵人

2017-10-28 16:24余辉
读者欣赏 2017年10期
关键词:王希孟徽宗翰林

余辉

说起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这件传世名作,就不得不提及北宋的翰林图画院和宋徽宗的一项绘画教育的创举—画学,王希孟就是这种艺术氛围中的硕果之一。

宋代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一座高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官方的支持。翰林书画院是由朝廷建立,网罗各地绘画人才,专门从事绘画创作的机构。在宫廷中建立画院最早始于五代时期,宋统一中原后建立翰林图画院,理所当然地将当时各地的优秀画家召至京师汴梁的图画院中,先后应召的画家有黄筌父子、周文矩、郭忠恕、董源等人,这使得宋代的画院从起始之时就实力雄厚。特别是宋徽宗在位期间对画院进行了一番调整,使得画院由一个单纯为产出画作而设的创作机构,演变成兼具教学功能的艺术学院,这无疑是徽宗皇帝的一大创举。不仅如此,因为画院由皇帝直接领导,画院中经过层层筛选的画家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天子门生”,君主的支持使画院进入了全盛时期,王希孟成长和学习的年代正在此时,所以他理当划入“天子门生”之列。

画院中的这些“门生”均经过严格挑选,他们在画院中的任职亦有所区别,如待诏、诋候、艺学、画学正、学生、供奉等,并按不同的出身和文化素养加以区别,分为“士流”和“杂流”,画院画家可以观摩宫廷所藏绘画,日常作画也有专人指导,有时则由皇帝亲授。王希孟所处的环境和他个人的文化素养决定了他的审美情趣,他的画风属于精工浓艳一派,其画作色彩浓丽鲜艳,且画面气氛灿烂辉煌,颇符合皇室的审美取向。

王希孟的绘画生涯

北宋有过3次兴学的高潮,第一次是范仲淹的庆历兴学,直接管理和资助地方州学;第二次是王安石与熙宁、元丰兴学,重在改革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制度;第三次是蔡京的崇宁兴学,一方面大肆实行文化专制,另一方面大力培植文化、艺术人才。北宋的画学和书学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建立起来的。

宋徽宗管理艺术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和前瞻性。为了持续性地提高翰林图画院和翰林书院的艺术功力,分别建立了画学和书学,即皇家绘画学校和书法学校,这不能不说是一项很有见地的文化功业。在当时,与画学、书学相对应的學校还有算学、医学等,时称“四学”,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

为了专事培养绘画人才,提高未来翰林图画院画家的综合艺术修养,崇宁三年(1104年),宋徽宗创建了专门培养画学生的学校—画学,其目的是教育众工。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宫廷美术教育机构,也是古代唯一的官办美术学校。画学机构还十分重视提高学子们的文化素养,向他们教授《说文》《尔雅》《方言》《释名》等基础课程。

为提高诸生的绘画技艺和构思能力,宋徽宗亲自出题招考取士,往往以诗句为题要求学子们曲尽其意、遐想无限。特别是“考画之等,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具若自然,笔韵高简为工”。如画“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赢家的构思是画汉代历史故事“苏武牧羊”,画中的苏武正在假寐。画“踏花归来马蹄香”之句,胜者是画蝴蝶尾随着马蹄上下翻飞。宋徽宗排斥那种平铺直叙、图解式的绘画构思,这推动了宫廷画家提高文学修养、工于巧思的创作风气。

王希孟曾经是这个画学中的一员学徒,长卷《千里江山图》是他存世的唯一之作。该图卷尾有时任尚书左丞相右仆射蔡京的跋文:“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由此可推知王希孟的生卒年为1096年至1115年。他年少时是画学里的一名学生,学成后被召入宫中的文书库,即宋代的中央档案馆,此系存放尚书省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档案之所在。不过,值得揣摩的是,画学里的生徒本应向翰林图画院输送人才,而王希孟却未能进入翰林图画院,想必有两个原因,其一:他未能通过进入画院的命题考试;其二:其画“未甚工”,宋徽宗对画学生最基本的要求是状物精准、写实入微,缺乏工致的写实技巧也给王希孟带来了不利影响。

王希孟在画学“毕业”后进不了翰林图画院,所“分配”的工作只能去文书库供职,文书库不是宫廷绘画的创作机构,只是承担抄帐、编目等书吏的活计。为了改变命运,他只有屡屡作画呈献,以引起宋徽宗的关注。宋徽宗见王希孟如此执着且有慧根,乃可造就之材,于是决定亲自教授。

在政和三年(1113年)闰四月之前,18岁的王希孟力戒欠工致之弊,精心绘成了《千里江山图》,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绘成如此高头大卷,可见用功之勤;采用如此超大的尺幅,也是为了迎合宋徽宗“丰亨豫大”的享受要求。小画家满怀的欲求化作丈余丹青,尽在不言之中。宋徽宗收到此图后,颇为嘉许,将此图赏赐给了蔡京。于是才有了蔡京的题跋,使今人得知了王希孟极为简略的身世。

王希孟与宋徽宗的关系

王希孟大概是在入了文书库之后与宋徽宗建立了直接的师生关系,从蔡京的跋文中我们可以得知,他是在这个时段得到宋徽宗的亲授,成了宫廷绘画活动中的一个亮点。

宋徽宗对王希孟的厚待还不止于此,王希孟得到了御赐的绘画材料。

文书库的待遇并不高,按《宋会要》载:“景德三年八月诏:金耀门文书库差三司军大将二人充专副,月给食钱二千。”副职尚且如此,王希孟初到,只能是最低一等的吏员,以此推算,他的月收入也就一千个铜钱(一贯)多一点,在当时,只够他一般性消费。他的收入是无法承担画《千里江山图》卷的材料支出的,该图卷的绢织得十分紧密和平整,从破损处看,且有一定的厚度,是北宋上等的“宫绢”。纺织品在宋代属于高税商品,以大观元年(1107年)每匹(十丈)一千五百钱的普通绢价,王希孟笔下四丈长(门幅近两尺宽)的宫绢至少值八百钱,还不算颜料和笔墨等开支,一定是宋徽宗直接提供了这些。

《千里江山图》卷的尺寸反映了当时宋徽宗主持宫廷绘画的状况。该图的高度与宋徽宗的《瑞鶴图》卷十分相近,后者是宋徽宗《宣和睿览》册之一,高度为51厘米,比《千里江山图》卷只少0.5毫米,这应该是后世多次揭裱切边造成的,可忽略不计。它们的材质和色泽几乎也是一样的,是宋徽宗赐予希孟厚厚的一卷宫绢,用于画《千里江山图》卷。很可能也是在这个时段,宋徽宗将同样材质和高度的画绢赐给了另一个御用的人物画家,绘成了《听琴图》轴(此图旧传为宋徽宗所作,杨新先生说画中鼓琴者为徽宗,清代胡敬指出着红衣坐者为蔡京),只是《千里江山图》卷的高度在此成了该立轴的宽度。《听琴图》轴系宋徽宗的御题画,蔡京在上面题写了七言绝句。此图虽然没有年款,但根据蔡京获得宠信的时间,可以推定该图也是绘于这个时段(有说此图系明代绘画。但从出自同一批同一织机的画绢来看,也证实了《听琴图》轴的时代当为宋代)。同样,宋徽宗也将这一门幅的长卷赐予了李唐,使他完成了《江山小景图》卷,由此为李唐绘该图于北宋末提供了依据。这些画绢极可能都来自当时同一规格的织机,一匹同门幅宫绢的使用,连接了宋徽宗、蔡京与王希孟、李唐以及其他宫廷画家在政和初年的绘画联系,也是这个时段的特殊记忆。

此外,王希孟画这样一幅高头大卷,应需要一定的场地。用不到半年的时间画完《千里江山图》卷,不可能是用文书库的工余时间,不但“脱产”不够,还须“突击”。有宋徽宗御赐宫绢,王希孟作画的场地和时间必定会迎刃而解,也就是说,王希孟在绘制《千里江山图》卷的半年时间里已经暂时离开了文书库。根据徽宗对臣属有命题作画的习惯,其在御赐宫绢的同时,也会给王希孟一个山水画的创作命题,抑或就是一句与“千里江山”有关的唐诗。

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还可以探知宋徽宗绘画教育的特征—具有一定的“速成”效应,注重培养实际操作的能力,提高生徒画大画、画长卷的驾驭水平,以适应今后画大铺壁画的需要。好在王希孟有在文书库“用大纸作长卷,排行实写”(《宋会要辑稿》)的经历,在控制材料方面能够做到胸有成竹。

王希孟与蔡京的关系

王希孟得到宋徽宗如此青睐,不是没有原因的。一个远离皇城、委身于外城金耀门文书库的十几岁的小吏员,根本没有办法接近徽宗。更何况王希孟初呈其作,不入法眼,宋徽宗还有耐心赐教,必定是有人从中疏通。从蔡京的跋文来看,他对王希孟的情况颇为熟识,对他拜师于宋徽宗的事情也十分清楚,可谓了如指掌。蔡京为什么会对王希孟这般关注?他们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王希孟与蔡京有着不一般的关系。王希孟的才华早就被蔡京注意到,蔡京才有可能牵上线推荐给徽宗。由于蔡京的出现,王希孟短暂而模糊的生命历程渐渐清晰起来,他短暂生涯中的逆顺竟然与蔡京第二、三次入朝拜相的时间紧密相连,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两人之间的依存关系形成的契合。

王希孟出生于1096年,大约生长于南方,以他能进入画学的经历来看,此前一定受过良好的蒙童教育和书院或县学的培养。

大观元年(1107年),被贬黜中的蔡京得到党羽们的推举,宋徽宗又给了他生机。蔡京在仕途上一路飙升:左仆射、太尉、太师。当时蔡京就在开封,是年王希孟进入画学。古代“志于学”的年龄通常是15岁,他年尚13,要入画学必须有要人从中推荐、斡旋。

大观三年(1109年),台谏官连续弹劾蔡京。次年,蔡京被贬为太子少保,迁居杭州退休。正在这个时候,王希孟完成了画学学业,他本该进入翰林图画院任画学生,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如此失利?至少可以确信,当时他孤立无援,而此时的蔡京被贬在杭州。王希孟被召入文书库从事抄写与登录税赋档案等烦琐账务,一直干到蔡京回京。

政和二年(1112年)宋徽宗召蔡京回京师官复宰相,该封鲁国公。蔡京再次得到宋徽宗的宠信,并超过了以往,进入了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蔡京复相,对王希孟来说无疑是复蒙甘霖,激起了他回归画坛(去翰林图画院)的愿望。王希孟只有通过蔡京的疏通才有机会叩见徽宗。他在这一年数次将画作呈交徽宗审阅,徽宗初评其画“未甚工”,但觉得王希孟聪明可教,便亲炙画艺,不逾半年,绘成此卷。

蔡京对王希孟的态度并非纯出于提携后学,人称蔡京“有手段”(《铁围山丛谈》),以其“天资凶谲,舞智御人”(《宋史》)的德行,他必定是有所图谋的。蔡京为了巴结宋徽宗,揣摩主子喜好奇异事物的特性,不停地向他觐献珍奇异宝,年轻的王希孟仅仅是蔡京准备的一枚小棋子而已。王希孟不到半年赶工完成此图,其中必有缘由,会不会是蔡京的敦促?精于此道的蔡京会不会传授这些禁中伎俩?大凡宫中此类礼数,只要有蔡京掺和,不会没有他的用心。王希孟也有自己的打算,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获得宋徽宗的认可,盼望着离开外城西北角金耀门的那个文书库,正式进入翰林图画院画学生的行列。

长卷告成英年早逝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有据可查的文字资料当中均未提及王希孟后来的绘画创作,在存世的宋代绘画中也确实没有王希孟其他的作品。直到清代,宋牧仲才有一首论画的绝句提到了王希孟,诗云:“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亲传笔法精。进得一图身便死,空教肠断太师京。”并自注云:“希孟天资高妙,得徽宗秘传,经年作设色山水一卷进御,未几死,年二十余,其遗迹只此耳……”也是据此后人才得知希孟之姓氏为王。

《千里江山图》卷曾被明末清初著名藏书家、文学家梁清标收藏,他将画家题为王希孟。梁清标曾将大批私藏书画重新装裱,他得知希孟姓氏这一信息极可能来自旧裱上面的遗迹。果真如此的话,王希孟多半是因赶工所累。这幅画的面积相当于60多平方米,以当代工笔画家的经验和作画的照明条件而言,无论如何也需要大半年的时间,更何况当时的北宋,对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来说,体力和精力都会透支。所以王希孟不久即大病,约在两三年后病故,年二十出头。不过,从蔡京最后被革职流放病死在漳州(今长沙)的结局来看,《千里江山图》卷在他手里长达13年。

无论如何,王希孟这位早熟的天才画家,其英年早逝可谓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大损失。

猜你喜欢
王希孟徽宗翰林
来的都是客
高考状元vs高分低能
千里江山图
金马传说
从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看青绿山水画的色彩装饰审美
徽宗父子的唱和词
千里江山图
北宋官瓷的传承和影响
有心计的麻雀才能变凤凰
孤独的骆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