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实验的深度探析与创新设计

2017-10-28 18:09黄巧曦
物理教学探讨 2017年9期
关键词:电动势内阻创新

黄巧曦

摘 要:电学实验之所以能长期保持着高考热点和重点的地位,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电学实验是理论和经验并重的典范,既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电学基础知识,又能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周密的思维品质,试题多以教材为基础的实验创新。针对这一特点,高中物理教学中就应在注重讲清常规实验方法的基础上,给学生以创新思维的方法。本文以电学核心实验之一“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实验为例,谈具体如何夯实基础,如何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关键词:电动势;内阻;测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9-0011-4

长期以来,高考物理实验题多为创新试题,即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这正是对高考物理《考试大纲》中所提出的物理实验能力要求“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1]的落实。本文就《考试大纲》中所要求的 “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实验提出几种创新设计,以期拓宽学生的思路,培育学生的实验素养。

1 深度理解常规测量方法

特殊测量通常是建立在常规测量方法的基础之上,因此,要让学生认真掌握教材所介绍的测量方法——伏安法。

1.1 精心领会基本思路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伏安法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实验的基本思路:(1)用干电池给一只负载(滑动变阻器)供电;(2)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电池两端的电压和供电电流,设计如图1所示的电路;(3)改变负载电阻,测出多组供电的电压和电流;(4)对多组供电数据进行处理,得出测量结果。

1.2 精确掌握测量原理

1.3 精准分析系统误差

由于电压表的电阻并非无穷大,有一定的电流通过,所以电源供电的电流实际上是通过电流表的电流IA和通过电压表的电流IV之和,即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本该写为E=U+(IA+IV)r,而数据处理时忽略了电压表的电流IV,因而在此引入了系统误差。由于电压越高,通过电压表的电流IV也越大,在忽略IV只以IA描绘U-I图像所作出的图线(实线)必然与真实图线(虚线)相比出现偏差。如图3所示,这样测出的电动势和内阻均比真实值偏小。

1.4 精准选定内外接法

用电流表测量电流,并非只有图1所示的连接方法,也可以如图4连接。由于被测对象是电源,目的是测量电源两端的电压和电源的供电电流,因此,图1的电流表位于电压表的测量范围之外,故称“外接法”;而图4的电流表位于电压表的测量范围之内,故称“内接法”。显然,这里的称呼与“伏安法测电阻”中的称呼正好相反,应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那么,前面的实验电路和教材介绍的实验电路为什么都选用“外接法”,而都不选用“内接法”呢?其原因是电流表的内阻和电源的内阻直接串联,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形式为E=U+I(RA+r),可见,电流表内阻和电源内阻完全整合在一起了,测得的内阻就是这两内阻之和。由于电流表内阻跟电源内阻大小可以比拟,这导致电源内阻测量的系统误差就很大。不过,从理论推导可知“内接法”测得的电动势却没有系统误差,这一点也可以从图5所示的U-I图像作出分析。当电流越大时,电流表分压UA也越大,在忽略UA只以电压表读数U描绘U-I图像所作出的图线(实线)与真实图线(虚线)相比也出现偏差,这样测出的电动势与真实值相同,内阻真实值大。尽管“内接法”测得的电动势没有系统误差,但因内阻的系统误差太大,因此,宁可选用电动势和内阻都存在较小系统误差的“外接法”进行测量。

1.5 快速判定系统误差

从理论推导的结果与电路结构对照发现,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结果可以用如下的方法进行快速判定。

2 深入思考创新测量方法

在深刻理解上述常规测量原理与系统误差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尝试改变测量仪器,设计创新的测量方法,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路,发展创新思維能力。

2.1 用电压表和电阻箱测量

2.2 用电流表和电阻箱测量

其测量原理当然也是伏安法,只是这里没有提供电压表,也只能通过已知电阻大小的电阻箱来测电压,其电路设计如图9所示。电源供电电流就等于电流表的读数I,电源两端的电压等于电流表读数乘以电阻箱的阻值,即U=IR。显然,这样所得到的电压也没有包含电流表两端的电压,因此,测量结果的系统误差跟前面的“内接法”相同。

2.3 用两个电路的“桥接”测量

除了上面所介绍的测量方法外,在高中学生的认知范围内还能设计出创新方法吗?2017年福建省高中毕业班质检卷中的电学实验题,就模仿大学《普通物理实验》的方法——用电位计测量电动势[2],设计出一道新颖的试题。尽管本题实测得分率低,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不能应对没见过的创新试题,并不是试题超出高中物理所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因此,并没有超出《考试大纲》的要求。试题提供的测量方法如下:

主要步骤是:a.测出铅笔芯A、B两端点间的距离L0;b.将电阻箱调至某一阻值R,闭合开关S1、S2、S3,移动环P使电流计G示数为零,测出此时的AP长度L;c. 改变电阻箱的阻值R,重复步骤,记录下多组R及对应的L值。

许多中等程度以下的学生,看到一个电路中出现两个电源就直接放弃了。在高中物理电学领域的学习中,如何引导学生分析此类电路,让学生不对陌生电路产生畏惧心理呢?笔者以为,应适当拓展电路的分析,让学生见识双电源电路。比如,引导学生分析图12所示的3个电路,实现对复杂电路认识的进阶。

图甲上下两部分电路完全独立,只是由一根导线将O、O'两点连接,使这两点为等电势点,这样就可判定a、b两点电势的高低,并求出其电势差Uab。在甲图分析的基础上,就不难进阶到判定图乙电容器C哪个极板带正电荷,并求出电容器的带电量。进而分析丙图,当电流计G无电流通过时,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片P与O点之间的电势差。

有了这样的分析、识别电路的能力之后,再来分析图10电路的测量原理便有一定的基础。因此,掌握教材提供的基本实验方法,拓展对复杂电路的认识,这样应对高考创新实验题就有充分的把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48.

[2]林抒,龚镇雄.高等学校试用教材普通物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221.

(栏目编辑 赵保钢)endprint

猜你喜欢
电动势内阻创新
Effect of Xuebijing injection on hematopoietic homeostasis of LPS induced sepsis in mice
“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复习课之八问
伏安法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值与真实值
超级电容器内阻测试方法研究
动生电动势的几何意义
电磁感应现象中“感生”和“动生”同时存在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