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2017-10-28 18:27关涛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29期
关键词:安全性效果

关涛

【摘要】 目的 探析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88例乙肝肝硬化患者, 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 各44例。常规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实验组在常规基础上联合运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对比两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 实验组患者的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及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均低于常规组, 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水平均高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转阴率为90.91%、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转阴率为81.82%, 明显高于常规组的56.82%、5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出现1例自发性腹膜炎, 并发症发生率为2.27%;常规组出现5例自发性腹膜炎, 2例出血及1例肝细胞癌, 并发症发生率为18.18%;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乙肝肝硬化疾病采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后, 对改善肝功能水平、抑制HBV DNA复制的临床疗效相对显著, 同时还可降低并发症情况, 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临床推广价值极高。

【关键词】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效果;安全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9.069

在我国, 肝炎的发病率极高, 尤其以乙肝最为典型。该疾病在社会中普遍存在, 具有高度的流行性, 是近几年来国家以及社会共同关注的重点疾病问题。据有关研究显示, 在2010年我国正式将乙肝疾病的预防作为传染病防治的重点内容之一[1]。乙肝是临床上引发肝硬化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临床中进行抗乙肝病毒治疗的过程中, 并不能进行保肝治疗, 从而导致肝硬化疾病发生几率逐年增加[2]。发病后, 若不能及时采取保肝措施进行治疗, 可能会引发肝功能衰竭, 时刻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3]。本文主要针对乙肝肝硬化疾病给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效果进行探讨, 希望为临床疾病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2月本院检查治疗的88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 各44例。常规组男女比例23∶21, 平均年龄(31.5±8.5)岁。实验组男女比例24∶20, 平均年龄(32.0±

8.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常规组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给予常规护肝药物进行治疗, 在其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的体征变化。实验组则在常规基础上给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包括阿德福韦酯 10 mg/d或拉米夫定100 mg/d进行治疗, 所有患者均持续治疗6个月[4]。

1. 3 观察指标 观察经不同的治疗方式后, 两组患者的各项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Alb、ChE)变化, 同时还要对病毒学相关指标(HBV DNA、HBeAg)转阴情况及并发症(自发性腹膜炎、出血及肝细胞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肝功能各项指标变化比较 治疗后, 实验组患者的AST、TBiL及ALT水平均低于常规组, Alb、ChE水平均高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兩组病毒学相关指标变化比较 实验组患者HBV DNA转阴率为90.91%、HBeAg转阴率为81.82%, 明显高于常规组的56.82%、5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出现1例自发性腹膜炎, 并发症发生率为2.27%;常规组出现5例自发性腹膜炎, 2例出血及1例肝细胞癌, 并发症发生率为18.18%;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065, P<0.05)。

3 讨论

乙肝在我国普遍存在, 具有高度流行性, 且发病率还在逐年上升, 引起了社会以及医院的广泛关注[5]。该疾病属于一类传染性疾病, 主要由乙肝病毒侵入肝脏所致。乙肝发病后, 乙肝病毒持续性的复制, 导致肝脏内的组织长期处于炎症状态, 从而引发了乙肝肝硬化疾病[6]。发病后, 若不能及时有效的控制病毒的复制及保护肝脏组织, 则可能会导致肝功能代谢异常紊乱, 严重者出现肝功能衰竭, 甚至死亡[7]。据有关研究显示, 乙肝肝硬化不能在5年内有效保肝及控制病毒复制, 其生存率较低[8]。

在乙肝肝硬化疾病的治疗中, 主要的步骤包括抗病毒、消炎、抗细胞纤维化及免疫调节等, 尤其以抑制HBV DNA的复制最为关键[9]。在本文研究中, 运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后, 其有效的改善了肝功能各项指标水平, 增强了HBV DNA转阴率90.91%及HBeAg转阴率81.82%高于常规组各项病原学转阴率56.82%、50.00%, 同时也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 具有一定的安全性。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机制[10]:服药后可以在体内经磷酸逐渐转化为三磷酸核苷类似物, 再经过不断抑制HBV聚合酶反转录酶的活性, 从而可以起到抗病毒、抑制病毒DNA的复制作用。经临床研究, 其作用于乙肝肝硬化疾病, 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 药物服用简单、方便, 并发症少, 具有安全性。

综上所述, 针对乙肝肝硬化疾病采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后, 对改善肝功能水平、抑制HBV DNA复制的临床疗效相对显著, 同时还降低其并发症情况, 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临床推广价值极高。

参考文献

[1] 周文兴, 吕国良, 刘馨.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2, 33(2):170-172.

[2] 裘强, 薛蓉, 常家宝.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分析.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5(4):506-509.

[3] 李兴海.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在乙肝肝硬化患者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分析. 医学信息, 2014, 22(16):371.

[4] 胡沛, 赵钢德, 李海, 等.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核苷类抗病毒治疗的长期疗效.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4, 22(11):806-811.

[5] 王驭风, 夏澍, 钱卫.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分析.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14):43-45.

[6] 高宏琴.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观察.基层医学论坛, 2016, 20(17):2334-2335.

[7] 尚华, 张国顺, 张文缓, 等.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国综合临床, 2013, 29(12):1254-1256.

[8] 庞玉兰.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分析. 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31):160-161.

[9] 姚琳, 王蕾, 周静杰.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研究. 医药卫生:全文版, 2016(2):00269.

[10] 李姣.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应用于乙肝肝硬化患者的治疗作用评价. 医药卫生:文摘版, 2016(8):00246.

[收稿日期:2017-06-07]endprint

猜你喜欢
安全性效果
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
民航空中交通管制进近程序间隔安全性评估模型
西药临床应用中合理用药对其安全性的影响
鼻内镜手术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关于桥梁设计中的安全性与耐久性问题的几点思考
如此外墙,防水还扛得住么?!
灵动耳环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没效果
全氢罩式炉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