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雨霖:两股道上的车,合成了一股

2017-10-30 22:56
博客天下 2017年17期
关键词:刘震云冯小刚李安

刘雨霖正在国外准备新的电影作品。她执导的上一部电影叫《一句顶一万句》,改编自父亲刘震云的同名小说。

22岁时,刘雨霖第一次看《一句顶一万句》,此后7年,她重看了一遍又一遍。

2014年初冬,在纽约攻读电影导演专业的刘雨霖给父亲打了个电话,说想将《一句顶一万句》变成电影。这个剧本此前有不少导演问过,但书中人物数量庞大,关系纠缠,没有人回答得了“如何将一百多匹骆驼关到一个冰箱里”的问题。

当刘震云将这个问题抛给女儿时,刘雨霖说:“确实一个冰箱关不了一百多匹骆驼,但是它可以关两匹骆驼。”言外之意,电影可以先聚焦其中一个故事。刘震云点头同意,亲自担任影片的改编编剧。

这是父女俩第一次合作。刘雨霖对人性复杂冲突的把握和对中年无力感的表达令同行惊异,她将这种能力归为敏感度,是继承自父亲的。

刘雨霖曾向《博客天下》分析过父亲的敏感,这种敏感来源于他对生活的情感,“一开始可能是棵小苗,他把看到的瞬间不断吸收到自己特别柔软的心里,这棵小苗越来越大,慢慢变成参天大树,再变成广阔的森林。”

生活中,劉震云寡言但细腻,喜欢独自蹲在马路边观察来来往往的人。刘雨霖后来分析,自己血液中有父亲的基因,从小喜欢坐在他身边,扯着他衣角,与他一同观察来来往往的人。又说刘震云内心温柔,在他身边长大,她潜移默化受影响,内心柔软与敏感的面积也跟着变大。

她与父亲的关系向来自由且亲密。五六岁时,她对父亲直呼其名,刘震云欣然接受。家庭氛围宽松,她做何事都被支持,父母从不期待她成为“别人家孩子”,却总能在关键时刻给予指引。

刘雨霖跟《博客天下》说过一件事,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专业转到纽约攻读电影导演时,她一度崩溃,打电话求助母亲无果。父亲问了她两个问题:选择去美国是不是你决定的?选择电影导演这个职业是不是你决定的?

她说是,他说好,“如果这两个问题都答yes的话,接下来面临两个答案让你选择。第一,你拿起书本和书包明天再回到课堂上去;第二,收拾你所有的包裹回到国内。都没有问题,我和你妈都接受,但是我和你妈永远不会去纽约陪着你一起哭,这个问题你自己解决。”

临了,又送她一句“好儿女志在四方”。

她被闷棍打醒,重新背着书包回到课堂。

得益于父亲的声名,刘雨霖从小就接触冯小刚、王朔等人,拍电影对她来说“不是一个事儿”。去纽约念书,给她写推荐信的是李安和冯小刚;她在学生时代便有机会在冯小刚的《一九四二》做场记—电影改编自父亲的作品《温故1942》。在学校,一个剧组最多40人,但在《一九四二》片场,十多台胶片摄影机同时工作,剧组人员上千,见识过这种场面,再回学校,她沉稳许多。

刘震云对女儿的作品显然是满意的。《一句顶一万句》上映时,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都在档期。刘震云曾开玩笑说:“你得过奥斯卡,我们也得过。”—2014年,刘雨霖自编自导的短片《门神》获第41届奥斯卡(学生单元)叙事片奖。

媒体描写过这样一个细节,刘震云可以一个不落地说出《一句顶一万句》入围的每一个国际级电影节的名字:釜山电影节、香港亚洲电影节、台湾金马奖、斯德哥尔摩电影节、开罗电影节……他又说“中国的电影人,从雨霖导演这一代开始,有责任把中国人的生活、被忽略的情感,告诉全世界。”

父女俩首次合作,关系和谐默契,在刘震云妻子郭建梅的观察中,之前,她、刘雨霖、刘震云,是三股道上的车。现在,因为电影,女儿和丈夫离得更近了,她自己是一股,他俩合成另一股。?

(温丽虹对本文亦有贡献)endprint

猜你喜欢
刘震云冯小刚李安
懂感恩的人值得交往
青梅竹马
刘震云买西红柿
不做房间里最聪明的人
冯小刚横看成岭
An Invisible Intimacy
冯小刚:老炮儿伏枥,志在千里
刘震云长篇小说的悲喜杂糅性
冯小刚炮轰《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