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外实验在教学中的案例习得

2017-10-30 00:49李德军李喜燕
魅力中国 2017年42期
关键词:海绵观测课外

李德军 李喜燕

对于抽象的自然学科知识,要善于运用适宜自然学科的实验、计算、操作等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普通的课堂教具、课件等演示实验显然不能满足学科需求以及学生的需要。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还原其真实的现实情境,这样参与者才能切身体验到实验中所蕴含自然學科知识的来龙去脉,才能达到我们设计实验的初衷。结合校内课外实验、校外实验和与学生所学地理知识密切相关的社会实验调研,现各举一例展示说明如下:

一、 校内课外实验。本次实验选取的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二节地球运动中太阳直射、斜射与地面获得热量多少之间对应关系的知识素材。因笔者所在地地处温带,没有直射现象,课堂上用板图简单讲解了直射、斜射对应的太阳高度角及太阳高度角大小与物体影子长短的关系,把直射、斜射与地面获得热量的关系巧妙转化为物体影子长短与地面获得热量多少之间的关系。做好这个知识上的铺垫之后,具体实验安排如下:

(1)准备材料:直径20cm左右玻璃皿,里面铺5cm深粗沙,软尺;

(2)实验地点:试验地点选在场地开阔、阳光充足的学校塑胶操场一角

(3)实验时间:因实验所在地在温带,为突出效果,选择日太阳高度变化较大的夏季晴天进行观测;观测时间节点选择在不影响正常上课的10时、12时、14时。

(4)实验情景和实验结果。(学生观测、度量或记录时的情境照片一张)

(5)实验价值及意义:通过实验,学生切身体验到太阳高度不同对地面吸收热量的影响,课本的书面知识化为学生的真实感受,极大促进了学生对地球运动中热量带与太阳直射、斜射关系的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较往常单纯靠讲述传授牢固、清晰得多。

二、 校外实验。这个实验取自人教版初中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和分布一节,涉及到海陆热力差异导致同纬度同时间陆地海洋气温差异的知识素材。笔者选取了城区内濮水公园的人工湖和沙滩做为现实场境,初步了解海洋和陆地吸热、散热的差异。该实验设计如下:

(1)实验准备及过程:两支规格相同的温度计,选择阳光充足的夏季周末,带领学生上午8时前赶到濮水公园人工湖沙滩处,按经线方向分别在人工湖浅水区和沙滩上布置好两支温度计,为了取得明显的观测效果,仍选择每两个小时观测一次。

(2)实验情景(附实验场地情境照片及学生观测、记录情境照片各一张)及结果。

(3)实验价值及意义:通过本次实验,学生真实感受到了水体和陆地不同介质吸、散热不同的神奇变化,从而对海洋、陆地气温日(年)变化和较差的差异有了深刻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验调研:笔者所在城市2016年正式入选河南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道路、绿地环境和生态水系统等有了大规模改观,而往年每逢雨季常见的“城市看海”现象近两年也有明显改善。笔者敏锐地捕捉到这是学生体会“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良好契机,因而选择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中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这个知识点作为本次社会实验调研的切入点,组织学生调查濮阳市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径流的影响,具体实施过程安排如下:

(1)准备阶段:组织学生上网查询海绵城市的内涵和濮阳市建设海绵城市的进程。通过查找,学生了解到海绵城市是通过一系列海绵设施能实现水体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了解到政府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智力和财力投入,“26.6平方千米试点区域,11类147个项目,总投资288亿元。”带给学生的是震憾!

(2)现场调研和向专家咨询:地点选在“海绵设施”建设初具规模的濮水公园和戚城公园,学生拿着亲眼所见的实景材料向濮阳市海绵办专家咨询相关问题并参考海绵办提供的数据体会海绵设施建设在城市水循环中起的作用。

(3)社会实验调研及意义:比较前两种地理课外实验,学生对社会实验调研明显兴致更浓。参与过社会实验调研的学生都有一种深深地感触——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亲身的实践、参与,学生不仅获得了“海绵城市”的相关知识,加深了对所生活城市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地理老师一直苦苦追寻的相应地理学习能力和素养也在不知不觉间播撒在学生们的心田。

中科院资深院士吴传钧先生生前曾说:“地理是一门脚踏实地的学问。”确实如此,倡导地理课外实验以来,学生在课堂内外生动活泼的表现让我欣喜!通过他们亲身体验、经历和实践,学生切身感受到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注:2015年河南省教育技术装备和实践教育研究立项课题(编号:PZS012河南省教育厅教技装【2016】35号)endprint

猜你喜欢
海绵观测课外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竖琴海绵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基于“地理实践力”的天文观测活动的探索与思考
论地面气象集体观测的重要性
取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