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2017-10-30 08:09陈玉松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7年12期
关键词:金字塔三角形创设

陈玉松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新课探究,顺利地接受新知识。还能加强课堂内外知识的联系,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对理解新的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思想都有积极的作用。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谈一谈如何创设初中数学问题情境。

一、利用数学故事创设趣味型问题情境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产生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在设计数学教学情境时,可充分挖掘数学史料,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数学情境,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从中学习数学知识,接受思想教育。

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这一节时,我用多媒体出示有关金字塔的图片并设问:“你们知道金字塔有多高吗?”接着讲解泰勒斯巧测金字塔高度的数学史实。泰勒斯在金字塔的旁边竖立一根木柱,当木柱影子的长度和木柱的长度相等时,只要测量金字塔的影子的长度,便可得出金字塔的高。故事讲完了,学生们仍沉浸在故事之中。我问:“谁能说出泰勒斯是如何测出塔高的?”学生们面面相觑,回答不出。于是我告诉学生:“下面将要学习的相似三角形判定理就能帮助你们回答。”

数学故事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急于释疑。从鲜为人知的著名数学家泰勒斯测金字塔的方法引入本课,能迅速集中大家的注意力,而巧妙的设问恰好找准了学生的知识生长点,这样很自然就把学生引入到生机盎然的学习情境中去。

二、利用生活实际创设应用型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促使数学不断发展。让学生接触到生活中的数学,更能使他们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饱含热情地去从事数学学习活动。因此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规律,尽可能选用他们喜闻乐见、耳濡目染的生活内容为题材,以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优选方案中的函数应用题时,我设计了如下题目:李明同学要去购物,甲商店提出的优惠销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五折销售,而乙商店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次购满600元可领取九折贵宾卡。请同学们帮李明想一想,究竟该到哪家商店购物得到的优惠更多?问题抛出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各抒己见,全都跃跃欲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好地被调动起来。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既巩固了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又受到了优化思想的熏陶,同时体验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利用课堂活动创设实践型问题情境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智力成长的临界期,动手操作能促进大脑发育和思维发展,也就是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一下,先从中得到感性认识,进而不断地比较、分析、概括,从而上升为理性认识,再利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正确表达,学生就会有所体验,有所收获。

例如,当讲《全等三角形判定》时,我先让学生亲自动手,用硬纸剪出两个三角形,并使其中两条边与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然后再让他们把这两个纸三角形重合在一起,由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得: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判定兩个三角形全等需要满足什么条件?这样很快就总结出了结论。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归纳出结论,不仅能使学生对此公理深信不疑,而且印象深刻。说明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思维能力的特点,巧妙设计操作情境,既能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四、利用巧妙设疑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知识内在联系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这是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由于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问题情境的创设,所以教师要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欲之间制造“认知矛盾”,产生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欲言而不能”的处境中,这样学生的探究意识就会油然而生。

比如在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一节时,需要探究通过平移二次函数图象,研究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变化特点。在顶点式情况下学生探究得出:“上加下减常数项,左加右减X”后,我接着引导:“在抛物线的解析式是一般式的情况下,是否也遵循这样的规律呢?”通过步步相关的巧妙设疑,增强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设计能紧紧扣住学生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五、利用一题多解创设发散式问题情境

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期寻求众多解决方法和答案的思维方式。它要求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通过不同途径去思考,重组眼前的和记忆中的信息,进而产生新的信息;它能从各种设计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用浅显的知识来说明较复杂的问题,即“简约”思维,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如教学《勾股定理》时我设计了下列问题:哪位同学能测出操场中旗杆的高度?学生一听就来劲了,纷纷出谋献策,有的说可以通过计算拉旗杆的绳子移动的距离来求,有的说可以根据阳光下旗杆的影子长度和相应角度来求,有的说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来求,还有的说……这样,同一个问题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让学生把数学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使教学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教学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安徽省濉溪县城关中心学校)

猜你喜欢
金字塔三角形创设
“金字塔”
A Study of the Pit-Aided Construction of Egyptian Pyramids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海上有座“金字塔”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神秘金字塔
画一画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