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里的中国: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广播获奖作品评析

2017-10-30 09:28高红波张栗晶
中国广播 2017年10期

高红波++张栗晶

【摘要】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广播获奖作品反映时代特征,用声音记录历史,具有鲜明的广播音响特色。本文从广播特色、新闻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四个方面对多件广播获奖作品进行评析,认为广播作品呈现了“声音里的中国”,并展现了广阔社会图景中的多维价值。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 广播特色 价值评析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11月2日,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奖揭晓。本届中国新闻奖評选出获奖作品共256件,其中特别奖3件,一等奖40件,二等奖85件,三等奖128件。获一等奖广播作品为3件,占一等奖作品总数的7.5%;获二等奖的广播作品为11件,占二等奖作品总数的12.9%;获三等奖的广播作品为11件,占三等奖作品总数的8.5%。本届中国新闻奖与往年一样对广播类作品共设置了消息、评论、专题、系列(连续)报道、访谈、现场直播以及新闻编排7个大项,较为全面地覆盖了广播新闻节目的所有类型,完成了对2015年度中国广播新闻的一次检阅。

一、广播特色:音响报道,声动中国

作品凸显以声夺人,现场感十足的广播特色。例如:广播消息《山东平邑“12·25”石膏矿垮塌事故第六天发现8名被困矿工 救援加速推进》和《兄弟,我们一起上去》这两则作品通过及时地采录现场音响、烘托现场气氛,增强了报道的画面感,用具体可感的同期声音响让受众感知、联想现场所发生的一切,营造出一个具有立体感、空间感、时间感的报道,使广播具有了“可视性”,贯穿整个报道中的现场同期声将整个救援过程生动、鲜活地传达出来,以声夺人。

广播的特点是线性传播、稍纵即逝,这一特点决定了广播的文本不能过于复杂,要适合于听,给听众的感受应该是环环相扣、线索清晰。例如:广播系列节目《寻访华南抗日“第一枪”》,以追寻“第一枪”为主线,报道了增城、惠州等地抗战的历史故事。该广播系列节目具有以下突出特点:一是作品结构严整,记者经过考证,梳理出作品主题,使整个报道不仅具有认知价值,而且丰富和完善了历史记载,具有史料价值;二是作品借鉴章回小说一环扣一环的叙事手法,一节一节地追溯报道南粤大地上可歌可泣的抗战事迹,增强了报道的吸引力;三是作品地方特色鲜明,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表现手法新颖,广播特色突出。

获得一等奖的广播作品《寻找方大曾——两代记者穿越时空的对话》以当代记者冯雪松的一场“追寻一个记者、弘扬一种精神——《方大曾消失与重现》”读者见面会为切入点,通过广播访谈的节目形式对冯雪松在15年间对“卢沟桥事变”现场报道第一人——方大曾的追寻过程进行对话。方大曾和冯雪松是两代新闻人的代表,时间在变、时代背景在变,但不变的是我国新闻人对新闻的追寻态度和执著。这件作品不仅以独特的视角挖掘并记录抗战历史,同时还将两代新闻人紧紧相连,让信念得以传承,让新闻人的家国情怀得以延续。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程曼丽在节目的连线中评价:“冯雪松通过自己的追寻,把两代新闻人的理想信念融通起来,给了我们一种信心和力量,使我们有理由相信方大曾的精神会在当代继续传承下去。”节目的讲述方式主要是以主持人和嘉宾的对话为主,中间穿插了方大曾的报道作品的朗读,对相关人士访谈的录音,充分发挥了广播自身的特色,让方大曾的形象逐渐鲜活起来。

广播电台是以声音为传播媒介的媒体,声音是广播信息的唯一载体。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加注重视觉的感官体验,而弱化了倾听的感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系列节目《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正是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方言”“工匠”“地方戏曲”等“正在消逝”的传统文化符号,通过广播节目的传播,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为听众所接受和喜爱。报道将真实生动的音响、有血有肉的人物对白、直抵人心的情景配乐融于一体,情境交融,不仅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的集体记忆和情愫共鸣,同时还升华到了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开篇之作《上海的“腔调”》,以上海童谣开篇,唤起听众的回忆和认同,而后以音乐《婆娑起舞》、电影片段《一江春水向东流》进行声音场景转换,生动地将受众带入活色生香的老上海。接着话锋一转,王汝刚的滑稽戏、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再次带着受众转换场景,品味那个专属于上海人的“腔调”。听着广播里的方言,不禁会让人想起各自儿时的记忆和对故乡的怀念,堪称是一次声动中国的文化寻根之旅。

移动互联网时代,听众接触的媒体渠道日益多元,广播电台作为以声音为单一介质的媒体,需要发挥音响特色,不断开拓更为丰富生动的形式来吸引听众,综合而有效地运用现场的环境音响、资料音响,并辅之以后期音响制作,充分发挥广播特色,让广播焕发活力和生机。

二、新闻价值:立意深远,以小见大

中国记协曾明确指出:“中国新闻奖的评选,在题材的布局上不是漫无目的,碰到啥就算啥;相反,它是把握主题的,这个主题体现了党和国家最主要的任务和重大事件,也可以说就是做历史走向的记录。”①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集中体现了我国主流新闻价值观,成为众多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衡量新闻价值的标尺和风向标。

中国新闻奖作品首先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例如获得三等奖的广播专题《为了让纳格拉鼓再次响起》和广播消息《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今天开工 两岸共饮一江水指日可待》,这两件作品一个涉及民族宗教,一个涉及两岸关系,都对我国当下有关“宗教”和“两岸”的政策导向做了很好的报道和传播。《为了让纳格拉鼓再次响起》这件作品深入百姓生活,以“鼓”为主线,围绕塔来提·吐尔地、买买提依明·吾守尔、马丽等典型人物讲述沉寂多年的纳格拉鼓重新响起的过程。这件广播专题作品的社会影响广泛,新疆不少地方参照亚博依村的做法成立了鼓乐队,对新疆地区人民团结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体现了广播作品所具有的社会价值。《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今天开工 两岸共饮一江水指日可待》以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开工为切入点,通过对各方面人物的充分采访,展现了两岸心手相牵、“同是一家人,同饮一江水”的美好愿景,作品报道后引起两岸乡亲的极大共鸣,海峡两岸反响热烈。endprint

本届中国新闻奖广播获奖作品《冰雪五环、聚焦冬奥——2022年冬奥会举办城市揭晓》《“并肩”——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报道》《龙江土地确权引领中国“新土地革命”》等均涉及201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新闻事件,体现出中国新闻奖评选引领主流价值观和突出新闻价值的导向作用。

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在表现重大题材的同时,用“小人物”作为切入点,将一个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出来,用接近性来引起听众的浓厚兴趣,从而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这也是“走转改”实施以来的明显成效。在本届中国新闻奖广播作品中《民意被满意 民众不满意》以群众的录音采访作为开篇,反映了某些政府部门弄虚作假的现状;《我要找到你——首届中国寻亲大会现场直播》更是在“寻亲”这样一个大的社会题材下分别讲述了许多普通人的故事;《放飞“重楼梦”——对话创业冠军陈飞宇》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对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具体阐释,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再如获得二等奖的广播评论作品《丰年更忧粮安》和获得三等奖的广播专题作品《龙江土地确权引领中国“新土地革命”》,这两件涉及“三农”问题的广播作品不仅宣传了国家政策,选题涉及国计民生,同时作品还重在思想,有思考和前瞻性,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作品主题重大、立意深远、内容翔实、结构紧凑、引人深思。对关系中国可持续发展、涉及亿万中国农民切身利益的“三农”问题给予了深度思考,具有较强的示范性。

三、社会价值:关注民生,体察民意

中国新闻奖作为我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具有高度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其中的广播获奖作品在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同时,更关注民众的心声,传达民意。所谓民生问题,通俗地讲,就是老百姓遇到的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也可以说是老百姓过日子所遇到的种种问题。用社会学的术语说,就是一个社会的成员,如何从社会和政府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以支撑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问题。民生问题是和谐社会建设最基础的必要条件,在当前是社会矛盾多发的根源之一。因此,改善民生问题就成为了个人安全和整体社会安全的连接点。

获得二等奖的广播专题作品《石鼓 广州——千里共家园》以独特的构思揭示了对于环境保护的反思。这件作品以上游石鼓和下游广州民众的日常生活场景入手,通过对比的手法、思辨性的写法客观地将这一矛盾呈现出来。记者跟随环保团体深入金沙江、长江、怒江采访数十天,充分了解当地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对水电建设的态度以及对日后生活的期盼。记者对民意做了详细的调查后,对水电的发展与自然环境遭破坏这一矛盾印象深刻,并采访了广州日常的城市生活、工作场景,石鼓和广州两地民众的回答反差很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我们国家、民众所面临的问题和内心的纠结与困惑。作品播出时以大量对民众的采访同期声和独特的叙事结构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反响。节目立意高远,选题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构思方法巧妙,采访极其深入,呈现内容客观真实,引人深思。

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广播评论《民意被满意 民众不满意》线索来源于群众爆料,将岁末年终存在的“民意调查包办民意”现象进行曝光,作者巧妙地结合该政府部门在新媒体和官方媒体的各种报道,以其之“矛”攻其之“盾”,严厉抨击了某些地方政府部门弄虚作假,将倾听民意变成包办民意的不正之风,发挥了新闻媒体应有的舆论监督职能。《围绕大气环境监测点限行,保定徐水上演现实版“掩耳盗铃”》这件广播专题作品是记者通过听众热线了解到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对城区两条主干道采取长达四个半月的限行后,记者逐一采访徐水区政府办、环保局、公安交警大队等相关部门,发现这个非常规的限行举措名为解决拥堵,实则另有隐情。徐水基层政府部门为了空气质量指数“好看”,简单粗暴地对空气监测点周边道路长期限行。为追求“数字政绩”忽视民生的荒唐做法背后,是政绩观的扭曲和依法行政意识的淡薄。基本事实调查清楚后,记者还采访了法律和行政管理专家,对“限行令”背后折射出的深层次执政理念进行剖析,以小见大,发人深省。《五年回迁成奢望,31户居民合法权益谁来保障?》这件广播评论作品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31户居民和海拉尔区等地居民反映的五年没有回迁安置这一现象为报道切入点。该评论节目反映事件客观准确,依国家相关法律论理,披露相关单位不负责任的推诿,又饱含对民生关切之情。节目说理有力,逻辑清晰,用真实情感打动人心,既挖掘事件的普遍意义,又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上述作品虽然是从负面角度入手,但是报道评论有力,立场鲜明,很好地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通过发现问题、报道问题、解决问题,督促社会进步与发展。

四、历史价值:声述历史,传承文明

从新闻历史观的角度来看,“现在的新闻,就是将来的历史。”②今日新聞呈现的“媒介真实”就是明日沉淀下来的“历史真实”。因为新闻的历史价值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在看待新闻的时候也要具有历史的眼光,不仅要关注时代发展的主题,同时也要关注在社会变迁中人们内心世界的深刻变化。李大钊先生曾经指出,“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成其连续,以成其永远,以成其无始无终的大始在。”③由此看来,有价值的新闻应当是在社会发展历程中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传承文明,沟通未来”的促进作用。

获得一等奖的广播直播作品《冰雪五环、聚焦冬奥——2022年冬奥会举办城市揭晓》对2022年冬季奥运会举办城市揭晓的整个活动做了详细的、全面的直播。北京在成功举办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后,携手张家口申办2022年冬奥会。申办冬季奥运会能否成功的历史意义早已远远超过了体育本身。这件作品中大量的现场录音、采访等终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涌现出了大量的有关抗日战争胜利题材的广播类作品。其中,获得此次中国新闻奖的作品就有五件之多,这些作品将抗日战争胜利这样一个具有历史厚重感的题材做得更有深度,在历史中挖掘新闻,将今日的新闻载入历史。用一个较为完整的节目形式来深入表现这一题材,使节目具有了社会价值,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并肩”——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报道》这件作品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也具有鲜明的对外传播特色。该系列以大时代中人物的命运为索引,把亲历者的讲述和国内外的客观评论相融合,穿针引线织就了中国军民和盟军“并肩”抗战的宏伟画卷。以“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融合中外、历史与现实,展现了较高的重大题材掌控技巧和国际传播技巧。endprint

广播在记录和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录音是一种准确的记录方式,广播对声音记录和强大的资料存储功能使其成为准确生动地记录传统和历史的绝佳媒体。口述历史拓宽了记录的范围,将值得铭记的历史事件以声音的形式载入历史。《为了72个老兵》作品体现了抢救老兵口述历史的紧迫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彰显了媒体人的历史眼光和现实情怀。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以广播纪录片的形式播出,该系列作品关注到了中国文化生活当中多个不同的领域,它在激发老文化、新光彩的同时,也形成了极其珍贵的“声音档案”,例如在《地名季》中的铜壶滴漏的水声、唱“琅琊”的山东快书、开封祥符调、襄阳的流行音乐等这些原汁原味的百姓生活场景,展现出寻常人们的细碎生活,展现“地名”变化过程中的温度和深度。有网友评价称“不仅有舌尖上的中国,更有耳朵里的故乡”,节目不仅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印迹,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广播媒体和新媒体具有良好的融合基因。传统广播可以借助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实现传播效果的叠加和放大,突破自身的局限性。《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不仅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0套频率中播出,还在央广网、“两微一端”、网络电台、“今日头条”等新媒体渠道同步播发,被大量转发。

五、结语

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会主任唐绪军认为,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标杆,获奖作品是我国新闻作品的典范,因此其标准应该也必须高于报纸质量管理标准。报纸质量管理标准规定的是底线,是合格线;而中国新闻奖的评选标准是高线,是“好中选优”的优秀线。所以,对参评中国新闻奖的作品在文字上严格要求是完全必要的。④

未来中国新闻奖广播作品的评选将延续对声音和表达的高要求,广播作品在声音和表达方面必须高度规范。创新是广播发展的原动力,在新理念和新技术的推动下,广播节目形态要集更强的互动性、更灵活的选择性、更舒适的伴随性和更深的融合性于一身;新闻语言符合“短实快”特点,使用更口语化的表达、更故事化的讲述、更情感化的表述。

在对中国新闻奖进行价值分析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中国新闻奖对广播作品的要求日趋精良和嚴谨,广播节目必须突出自身的特色,运用声音元素,讲好中国故事。

注释

①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新闻奖作品选(1991年第二届)》,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②李大钊:《在北大记者同志会上的演说词》,《新闻战线》,1980年第2期。

③李大钊:《今》,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

71148/71151/4848204.html.

④唐绪军:《大处着眼 小处入手 为中国新闻奖评选当好参谋》,《新闻战线》,2015年第11期。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本文编辑:肖婧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