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探索

2017-10-31 17:17刘晶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22期

刘晶

[提要] 目前,还未能系统搭建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一个亟待突破的瓶颈。因此,应当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转型、升级、换代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在协同、开放的基础上加快创新创业教育进程,着力建设“内含外联”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育人合力;内含外联

基金项目:西安邮电大学2015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项目编号:JGB20153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9月15日

一、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引入与打造

(一)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引入。所谓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国际上的创业型大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等国外一些创业型大学,积极主动地拓宽校外资源,协同当地政府、企业和风险投资等中介服务组织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其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呈现出一种生态系统的形式。与传统创新创业教育相比,这种生态系统不仅注重整合校园内部资源,还注重组织校内外互动项目,并且更加注重开放性,追求协同效应。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打造。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同样需要社会来共同营造。要进行各种社会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使不同归属的创业指导体系、创业孵化体系、项目支持体系有效联动起来,充分发挥现有政策的指导作用,创建一种自给自足的体系结构。首先,高校的办学定位、教育特色是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前提。定位和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内部。不同的高校在办学主体的地域特色、学校类型、校园环境和教育目的等方面会有所不同,因此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有不同的战略导向,目标定位也因校而异;二是高校的外部环境。国家、区域、企业三个层面的政策与需求,直接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和借助这些外部条件,整合创新创业资源,融合创新创业理念,在学校的战略发展中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风格及目标指向。其次,高校优良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是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基础。这种生态系统构建,应该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能够实现高校内外部创新创业要素的彼此关联和促进,形成一套可自持的良性支持机制。其中的一些构成要素,例如,校园文化氛围、专业学科方向、技术研究水平、激励机制、课程体系、实践平台等这些要素要协同发展,达到信息对称和资源共享。总之,大学的创业教育并非上几堂课、参加几场比赛、举办几次讲座就能够解决,需要在顶层设计中做创新创业教育的战略规划,以国际化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和很强的执行力构建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系统。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发展瓶颈

虽然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在我国快速起步,但远不能满足社会创新创业实践的需求,总体上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学校层面虽有政策扶持,但宣传和激励机制还缺乏力度,因此应当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转型、升级、换代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一)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合力。在学科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大学中,社会资源丰富,在学生管理、课程建设、实践平台建设等方面较为系统,但由于就业压力相对较小,未能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在师生中自主创业意识还不浓厚,大部分创业项目只注重前期申报,忽视后期跟踪和建设。而部分普通高校及高职院校,由于一定的应用背景,在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上比较重视,创业项目的转化落地率较高。但是,受学科实力的限制,对创新创业的理论研究还比较缺乏。同时,受限于学校本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很难吸引优质社会资源与学生创业项目进行有效对接。目前形成这样一种情况的根源在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正处于起步和推广阶段,可借鉴的典型经验和成功案例受地域环境影响很难复制。同时,地方政府也正在逐步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和平台建设,行业内或区域内还不能建立有效的资源互补,并且各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良性循环还未能形成。

(二)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统一运行机制。创新创业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的保障就是高校要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为了加快推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各高校须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目标要求,建立各自匹配的运行机制,一般来讲,有三种类型:第一,独立式。高校设立专门机构、聘用专职人员,专项负责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第二,嵌入式。依托各二级学院,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管理机构,相关工作由教师兼职负责完成;第三,联动式。学校层面牵头部署,其他相关二级单位为主要部门机构组织成立工作指导委员会,例如教务处、学生处、就业中心、各学院、创业园区等部门协同负责。

虽然国家已经进行了政策引导和顶层设计,但由于高校办学水平和学科专业的限制,对此项工作的执行力度也不尽相同。大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尚停留在表层,例如,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缺乏专业的教学机构;专业理论、实践指导和平台搭建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创新创业课程还未形成一个系统的、多层次的课程体系;整体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等等。

(三)需要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包括意识激发、理论教学、模拟演练和实践操作等几个关键环节,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教育过程,它的教育效果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周期才能显现出来。因此,只有建立合理完善的评价体系,科学评价教育的效果,才能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持续改进和发展。

目前,国内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评价标准方面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主要有三种标准指向,数据、锦标和能力。一是以数据为标准,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用创业率的高低来衡量;二是以锦标为标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的成绩来衡量;三是以能力为标准,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以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行为能力提高来衡量。这些评价标准客观上体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但是此项工作是一個复杂系统,涉及到教育教学的很多环节,工作效果的呈现又具有长期性,因此这些单一的标准具有片面性,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评价体系,来引导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endprint

三、着力建设“内含外联”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首先要“内含”校内,与创新创业工作相关的部门之间要打通壁垒,加强横向联合。各院系及科研院所之间也要加强合作,在双创工作方面实现融合;其次要“外联”校外,高校要积极寻求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的多方联动机制。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实施招生、培养、就业联动计划。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机制,将市场对专业的需求信息与动态,将企事业单位对专业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信息,反馈到学校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系统,反馈到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系统,反馈到教学方式方法改进系统,通过优化人才培养过程质量,改进就业质量,进而增强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形成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良性局面。

(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提升计划。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改革教学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全校各部门联合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鼓励、支持教师和学生广泛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发挥学校孵化基地的作用,创办新公司,将新概念、新产品或新程序商业化。进一步发挥高校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的指导和扶持作用。

(三)实施“互联网+”教学模式创新计划。借助互联网技术,推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的创新改革,探索“互联网+教育”改革新模式,设立专项基金,进行微课程、网络资源共享课、慕课试点建设。

总之,要从建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包括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战略定位、校园文化、激勵机制、课程体系、教育平台、实践环节、校外资源等方面,不仅要注重校园内部资源整合,还要注重与校外组织协作互动,要在协同、开放的基础上加快创新创业教育进程,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主要参考文献:

[1]卓泽林,赵中建.高水平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6.3.

[2]林航,邓安兵.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引入及风险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7.

[3]李一.美国高校创业生态系统对我国创业教育的启示——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J].2015.8.

[4]郑石明.大数据驱动创新创业教育变革:理论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