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名赴脱贫之约

2017-11-01 07:24曾涛任廷会
当代贵州 2017年42期
关键词:黔西县突击队员花溪

文_曾涛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任廷会

以青春之名赴脱贫之约

文_曾涛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任廷会

黔西县花溪乡脱贫攻坚青年突击队队员帮助农户收割玉米。(黔西县委宣传部供图)

政策宣传、产业引领、助推农村“三改”工作。在毕节市黔西县的农家院落、田间地头,全县各级团组织成立的“脱贫攻坚青年突击队”可谓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们把贫困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家事”来办,在脱贫攻坚一线展现青春风采。

学做结合 争当“生力军”

“青年突击队切实为百姓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真正践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做合格共青团员’的青年使命”。黔西县花溪乡脱贫攻坚青年突击队队长李美玲说。

9月14日,李美玲召集青年突击队赴花溪乡沙坝村协助村支两委进行农村危旧房拆除工作,白天入户走访,晚上召开院坝会,给群众做思想工作。在队员的耐心开导和动员下,村民们从一开始“打死也不愿拆”转变为“带动身边群众一起拆”。

攻坚拔寨 争当“突击队”

“我们努力将团结引领全镇青年、团干部作为突击队的首要任务,在肩负时代使命的浪潮中锻炼真本事、贡献真力量,做一名优秀的共青团员。”黔西县锦星镇脱贫攻坚青年突击队队长史康的话语饱含激情。

为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9岁的青年突击队,始终坚守在脱贫攻坚一线,穿梭在田间地头,走村入户,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用群众听得懂、信得过的话语将扶贫政策种在老百姓的心头上、落实在行动上。

青年突击队每到一个地方,都努力转变贫困群众封闭僵化的思想,以身作则,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确保贫困群众在今年实现全面脱贫摘帽。

9月15日,家住锦星镇东庄村四组的蒋贵学家热闹非凡,青年突击队的队员们正在帮他收玉米。

“收割完玉米,秋种你想种点什么?”史康问道。

“家里就我一个劳动力,没有你们的帮助,就这玉米都够我忙喽,秋种准备不种了。”蒋贵学说。

对此,队员们很着急。“你不播种,来年没有收成呀。”突击队员王婷说。“不种了,种油菜收入不多,一个人又忙不过来。”蒋贵学说。

“你忙不过来时,我们随时来帮你!”史康立刻接过话头,打消蒋贵学的顾虑。

勇于奉献 争当“圆梦人”

对于如何劝导百姓、如何动员百姓,如何更好地推进脱贫工作,绿化乡突击队员都反复探讨、反复研究,总结提炼出可操作性强,又适合本地百姓的工作方法,带领群众投入到脱贫攻坚秋季攻势中去。

青年突击队在走村串寨、宣传政策的同时还积极帮助村民寻找销售渠道,增加经济收入。

家住绿化乡石桐社区的陈兴发,务工时不慎致残,为改变穷困现状,陈兴发办起了养鸡场,眼看着小鸡一天天长大,快到出栏的日子了,却一直无人问津,这让他十分苦恼。青年突击队获知后纷纷掏腰包买鸡,同时还通过网络平台帮他拓宽销售渠道。“我家即将实现脱贫致富梦。”陈兴发满面笑容。

截至目前,黔西县各级团组织共成立脱贫攻坚青年突击队42支,共计840余人,其中团员青年480余人,突击队员们积极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听从组织的统筹安排,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

(曾涛系共青团黔西县委书记责任编辑 / 付松)

猜你喜欢
黔西县突击队员花溪
如梦似幻的花溪湿地公园
乌江源百里画廊
花溪的信
作品赏析(3)
浅析黔西县易地扶贫搬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
美丽的花溪
黔西县基层动物防疫体系现状分析与思考
美国海豹突击队员必须携带的装备
长征贵州行建设看今朝(外一首)/花溪游记